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嘉誠賺10倍欲再拋售內地資產,為何有錢人那麼容易賺錢?

李嘉誠賺10倍欲再拋售內地資產,為何有錢人那麼容易賺錢?

財富江湖中,絲毫不缺關於李嘉誠的那些話題。

近日,兩則關於李嘉誠的消息,幾乎同時鋪天蓋地。一個是《福布斯》雜誌發布2018年中國香港富豪榜,長和主席李嘉誠的凈資產增加了57億美元,達到360億美元,這是他連續第20年蟬聯香港首富。

另一則是李嘉誠家族欲200億出售重慶項目,十年地價漲十倍。同時看到著兩條消息,很多人不由得感嘆:

為什麼有錢人就那麼容易有錢?

經濟學中有個詞叫做「馬太效應」。這個詞源於聖經,說的是一種「強者恆強、弱者越弱」的現象。

馬太效應用在李嘉誠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傑夫貝佐斯、拉里埃里森等人是福布斯富豪榜前十的常客,而國內方面,馬雲、馬化騰、王健林、李彥宏這麼多年來也都在前十之列。

很多頂級富豪能夠長久不敗,是因為他們有著足夠的資金、人脈、經驗等各類資源,因此在變幻莫測的商業環境中,他們有著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因此才能長期屹立不倒。

而李嘉誠作為商界天才,有著比其他富豪更高人一籌的財富智慧。

李嘉誠區別於其他人的財富智慧,大致體現在全球化資產配置、以小博大、借雞生蛋和風險控制四方面


李嘉誠善於進行全球化資產配置

投資就好像打仗。

面對不同的戰況,要排出截然不同的布陣;而面對瞬息萬變的資本市場,資產配置更要審時度勢。

李嘉誠會定期對公司旗下資產配置進行調換,以便他找到更適合企業發展方向的項目。而他的眼光則是放眼全球。

2013年,就是李嘉誠對資產配置進行調整的最典型的一年。

他先是拋售了大量香港與內地的項目,主要是地產物業。比如賣出廣州的西都薈廣場、上海東方匯經中心、百佳超市、香港電燈公司的大部分股權等。

其中,賣出南京繁華地段——新街口的價值30億人民幣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一度令市場不解。

就在別人還在琢磨時,李嘉誠卻展開了海外資產布局。2013年,李嘉誠入股了荷蘭和愛爾蘭的兩家廢物轉化能源公司,收購愛爾蘭與奧地利的兩家大型電信公司,並買入了多處位於英國的房產。

事實證明,這些歐洲國家在經過歐債危機後,資產價格已經處歷史低位,從估值角度顯然更有吸引力,所以暫時從經濟結束高增長的內地撤出,布局歐洲,顯然更加穩定一點。

目前,這些海外資產正出於估值修復期,正在為李嘉誠帶來預期之內的超額收益。


以小博大的投資,被李嘉誠玩到極致

財富的增長往往不能靠粗放式的蠻力,而更多在於以小博大。

靠7000美元(另一說為5萬港元)起家創業的李嘉誠,本身就是以小博大獲取成功的最佳例子。

1972年,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成功在港上市,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他看好更富有前景、資金更加雄厚的和黃公司。李嘉誠通過買入和黃股票,槓桿收購等方式,最終使和黃正式成為李的旗下公司。

當時長江實業總資產不足7億港元,而和黃資產卻高達62億港元。這筆蛇吞象的買賣,成為李嘉誠以小博大的典範。

還有,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早在Facebook正式問世的第二年,也就是2007年,李嘉誠就對這個項目產生了濃厚興趣,並給扎克伯格投了6000萬美元,並在第二年又追加投資6000萬美元。

2012年Facebook上市,之後市值很快達突破千億美元。如果按最新股價計算,Facebook的市值已經超過5000億美元。而期間李嘉誠也不斷買Facebook的股票,總成本約為5億元,占股3%。從這個角度計算,李嘉誠投資Facebook的回報已達30倍。


用別人的錢掙錢,借雞生蛋

華爾街有一句諺語:「只有傻瓜才用自己的錢賺取財富,成功的真正鑰匙是別人的錢。」

熟悉李嘉誠創業史的人都知道,李嘉誠在事業小成之後,為了獲得更多資金,想辦法攀上了滙豐銀行這棵「搖錢樹」,並與滙豐銀行聯合重新打造了華人行,最終通過出售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並為他以後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除了借力滙豐,李嘉誠收購香港九龍倉也是個用別人錢掙錢的經典案例。

上世紀70年代末,香港流傳一句話:誰擁有九龍倉,誰就能控制香港八成的貨物裝卸與儲運。

當時,李嘉誠與競爭對手「置地公司」都很想收購九龍倉,但置地公司財力雄厚,實力要遠超李嘉誠。需要龐大資金的李嘉誠。正好發現船王包玉剛也想要收購九龍倉,於是李嘉誠「順水推舟」,將之前收購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份轉讓給了包玉剛,同時宣布退出了收購的競爭行列。

李嘉誠此舉,意在「借雞生蛋」——憑藉包玉剛的錢來間接控制九龍倉,而不耗費自己的資源。後來包王剛投桃報李,李嘉誠也得到了心儀已久的和黃公司的9000萬股股份。

其實,真正想收購九龍倉的包玉剛和置地公司,在九龍倉身上並沒有賺到太多的錢。而李嘉誠旗下業務與九龍倉定位頗為匹配,最終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風險控制是根本

雖然時不時做出看似激進的投資行為,但李嘉誠本身十分注重對風險的控制。

李嘉誠是如何躲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的?

風暴來臨前的1996年,香港經濟一片繁榮,股市和房地產持續大漲。而這時,李嘉誠長實公司的流動資金卻大幅增加,並沒有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樣大量舉債,而是將負債保持在原有水平上。1997年下半年金融危機正式爆發,股市與房地產一片低迷,但長實的流動資產依然大於負債,負債率僅為12%左右。

而在2007年末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伊始,李嘉誠就感知到了風險可能蔓延到亞太地區,於是就做出減持中石油港股,並出售了上海世紀商貿廣場、御翠豪庭兩個內地的重要項目,成功回籠近50億元資金。

在2008年金融風暴肆虐時,李嘉誠叫停了和黃集團在全球範圍的新業務。正是採取這種順應趨勢的避險行動,才沒有讓李嘉誠在危機中倒下。


附:李嘉誠重大事件年表

大家可以從大事表中,慢慢體會這位傳奇富豪的財富智慧。

金投手理財 / 整理髮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投手 的精彩文章:

TAG:金投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