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中醫名家驗方,每天塗一塗,痔瘡不再有,一治一個準

老中醫名家驗方,每天塗一塗,痔瘡不再有,一治一個準

上海第一人民醫院侯教授

痔瘡可以套用牙疼的一句話:「痔瘡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寢食難安。痔瘡還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這是說的痔瘡發生的不同位置。雖然大家都常聽說痔瘡,但是對痔瘡還沒有很深刻的認識,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下痔瘡主要有哪些臨床表現。

痔瘡癥狀4大特徵

一、便血。無痛性、間歇性、便後有鮮紅色血是其特點,也是痔瘡早期的常見癥狀,常表現為便後滴血或手紙帶血。

二、脫出。常是晚期癥狀,多先有便血,後有脫垂。最初僅在排便時脫出,便後能自行還納。癥狀較重者,脫出後需用手推回。更嚴重者,凡用力、行走、咳嗽、噴嚏、下蹲等,都可能脫出。

三、墜痛。痔瘡如發炎腫脹,痔內有血栓形成或嵌頓,則有疼痛;如脫出未及時複位,則疼痛加重;如肛緣周圍皮膚髮炎水腫,則疼痛劇烈,患者坐卧不安。

四、瘙癢。因分泌物或脫出痔核的刺激,使肛門周圍皮膚終日潮濕,導致濕疹和瘙癢的發生。

人為什麼會長痔瘡呢?

1、飲食不節:

飲食習慣不良,吃得過多過飽、偏食肉類、油炸、油煎食物,少吃蔬菜瓜果,易生濕積熱,溫熱下注肛門,使之充血灼痛,引發痔瘡。過食辛辣食物,長期飲酒和進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導致局部充血;攝入大量辛辣食物後,辣椒素成分刺激,局部血供加大,從而擴大局部的靜脈叢,易形成痔瘡。

2、排便過久:

排便時,肛門括約肌處於鬆弛狀態,此處的靜脈叢就會擴張,日久彈性下降不能回縮就易生成痔瘡。研究表明一次式排便,排便時間在9 分鐘以下者,痔的發生率低,多次式排便,排便時間超過10 分鐘,痔的發生率達70%以上。不良的大便習慣,如排便時沉溺於手機微信、閱讀報刊雜誌,大大延長了排便時間,這樣對痔靜脈叢的損傷作用10 倍於排便時間短和排便習慣正常的人。

3、職業關係

人久站或久坐,長期負重遠行,影響靜脈迴流,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臟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靜脈壁張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擴張。又因運動不足,腸蠕動減少,糞便下行遲緩,或習慣性便秘,可以壓迫和刺激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迴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力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

患病的原因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有著莫大的關聯,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預防便秘 便秘是誘發痔瘡的原因之一,日常飲食中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香蕉)等富含纖維素和維 生素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對頑固性便秘應儘早到醫院診治,治療原發病,切不可長 期服用瀉藥或採用經常灌腸的辦法,以免直腸黏膜感覺遲鈍,排便反應遲鈍,加重便秘,反使 痔瘡發生。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糾正久忍大便的習慣,防止蹲廁時間過長,最好在 5 分_10 分內解決,排便時閉口靜思,不 談笑。 注意肛門周圍清潔: 注意衛生,防治感染,以免誘發加重痔瘡;平時應經常進行肛門的熱敷,勤換內褲,尤其 是痔瘡發作時,每天至少進行兩次肛門熱水坐浴,這樣可促進肛門部血液循環;及時治療腸道炎症和肛門局部炎症。 注意下身保暖: 保持血液通暢,多飲開水,避免因缺水而腸道乾澀、大便乾結。

2、不要久坐久立: 經常變換體位,及時治療心、肺、肝等全身性疾病,以免引起腹壓增加、痔靜脈高壓。

3、合理調配飲食既可以增加食慾糾正便秘改善胃腸功能也可以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日常飲食中可多選用蔬菜水果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飲食少含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等。

預防只是其次,科學的藥物治療才是根本

治療痔瘡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一定要根據痔瘡的類型來選擇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根據他的癥狀特點以及發病的位置來進行判斷。近年來,中醫療法備受國家的提倡和推廣。目前臨床中使用中醫方法治療的患者在日益增多。作為傳承古方,付成痔清寧對痔瘡的康複比例可達95%以上。它是趙伏成教授根據祖輩和自己多年研究結果總結研製而成的,它精選上等中草藥材配製,精準配料,嚴格製作,傳承上百年以來,秉持古法配製,安全可靠,患者可放心使用,也很好找的,現在在網上也可以找到使用起來也非常方便。

附:生活防治小妙招

1、多吃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糧等,少吃辣椒,生薑,胡椒等辛辣食物,纖維素能刺激胃腸蠕動,幫助排便,防止大便乾燥,辛辣食物常引起便秘和肛門刺癢。

2、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每天早晨或者早飯後到廁所蹲一蹲,即便沒有便意也蹲蹲,日久會解出大便,定時大便可防止大便在直腸停留時間過長而發生便秘。

3、經常變換身體姿勢不要久站,久坐,久蹲,肛門在身體下半部,上面有盆腔臟器的壓迫,血液循環較差,久坐,久站,久蹲容易造成肛門靜脈的血液迴流不暢,發生痔瘡等疾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的科學界 的精彩文章:

TAG:生命的科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