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美俄加大炮兵建設,「大炮兵主義」要回來了?

中美俄加大炮兵建設,「大炮兵主義」要回來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大炮兵時代?

據報道,俄羅斯陸軍近來大舉改革,擴建炮兵。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不光「颶風M1」多口徑火箭炮、2S19M(未來將經一步換裝更先進但尚未定型的2S35)152毫米自行榴彈炮以及無人機終於開始批量裝備,久已退役的2S7型「牡丹花」203毫米榴彈炮和2S4「鬱金香」240毫米迫擊炮也重新啟用。

「颶風M1」是新型的模塊化自行火箭炮,可以根據需要發射122毫米、220毫米和300毫米火箭彈,包括集束彈藥、燃料空氣彈藥、增程彈藥和制導彈藥,射程達到70公里。2S35則是52倍口徑的,與西方先進水平相當。

俄羅斯陸軍已經組建了7個自行炮兵團,配屬給5個機械化步兵師和2個坦克師。還準備再新建一個,配備給負責克里米亞海岸防禦任務的第22集團軍。另外,在2009年撤編的第45重炮師按照炮兵旅重新組建,裝備16門2S7和8門2S4,其他一些炮兵旅也開始裝備2S7和2S4。

俄羅斯2S19M火炮,大量配屬給俄軍恢復組建的摩步師和坦克師

2S4和2S7的優勢在於威力。203毫米榴彈的威力是傳奇式的,240毫米迫擊炮彈則特別適合用於城鎮攻堅,接近垂直落下的炮彈藉助動能貫穿屋頂,深入室內才爆炸,威力巨大。可以摧毀各種堅固堡壘。車臣、阿富汗的作戰經驗還不明顯,但在東烏克蘭、敘利亞的作戰經驗表明,122毫米和152毫米火炮有時威力不足,更大口徑的火炮是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數字化的指揮通信與火控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炮兵的作戰效率。歷史數據表明,摧毀一個堅固工事平均需要發射3000炮彈。典型大口徑榴彈炮的持續射速只有2-3發/分,需要的火炮數量和轟擊時間可想而知。但在2014年的東烏克蘭衝突中,俄軍沒有採取重炮群集中使用、密集轟擊的傳統戰法,而是將炮兵營連分散投入戰場,支援東烏克蘭武裝,十分有效。烏克蘭的克雷洛夫坦克廠對戰爭中送回修理和報廢的坦克進行統計後發現,70%是因為頂部裝甲被炮彈擊穿而損失。也就是說,是被間瞄火力擊中的。

在烏克蘭的俄羅斯自行火炮

無獨有偶,美國陸軍也重新重視炮兵的作用。美軍一直高度依賴空中打擊,但在反恐戰爭中發現,配屬火炮的反應更快,使用也更加主動。更重要的是,使用成本比空中支援低得多。火炮可以無限期待命,除了官兵的時間,幾乎沒有其他成本。但戰鬥機在空中待命,每小時的運作費用就數以萬計。

美軍炮兵的數字化程度一向較高,也早早實現了155毫米化,「十字劍」制導炮彈使得155毫米的M109自行榴彈炮和M777超輕型牽引榴彈炮步入制導時代。M270(也稱MLRS)履帶式或者M142 (也稱HIMARS)輪式227毫米多管火箭炮更是早已步入制導時代,美軍在幾年前就停止訂購配用的非制導火箭彈,新增訂購全部為GPS制導的GMLRS彈藥。M1129型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擊炮也配備了XM395型GPS制導迫擊炮彈。

美國人認為,更好的火控和制導炮彈比起火炮本身性能更重要,圖為在海灣戰爭中大放異彩的M109系列火炮

相對來說,俄軍炮兵體系齊全,但口徑和型號繁雜;美軍的口徑和型號簡化,靠彈藥體系的齊全來覆蓋各種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制導炮彈、火箭彈單發成本高昂,但不是一個崽賣爺田不心疼的事情。單發的「鐵炮彈」固然成本低,但以3000發炮彈摧毀一個堅固工事為例,一個連防禦地域可以輕易有十個這樣的工事。按照持續射速3發/分和一個18門制炮兵營計算,需要持續轟擊555分鐘。即使現代火控提高了射擊精度,現代炮彈威力更大,300發炮彈就可以摧毀一個工事,依然需要一個炮兵營接近一個小時的持續轟擊。在這一小時里,炮兵營必須考慮反炮兵攻擊和空襲問題,每發平均25-50公斤的炮彈運輸需要佔用75-150噸的運力,這不僅是車隊的問題,還有沿途警衛和防空的問題。換用制導炮彈的話,即使不能保證一擊摧毀而要三發,一門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在十分鐘之內用自己攜帶的彈藥就能解決這個連防禦地域。

中國的大炮

美俄炮兵的技術與戰術經驗值得中國借鑒,但中國有具體的國情。

與美軍炮兵的口徑標準化相比,中國炮兵的口徑頗為繁雜,有130毫米加農炮,122毫米、152毫米、155毫米榴彈炮,122毫米、300毫米火箭炮。130毫米和152毫米可能會很快淡出,留下的編製合併到155毫米,但122毫米榴彈炮將長期存在。與俄軍炮兵的大口徑化相比,中國炮兵的威力似顯不足,最大口徑「只有」155毫米。但中國的火箭炮兵領先於美俄,300毫米遠火的射程超過100公里,最遠甚至可以達到300公里以上,可以有效地取代大量的戰術空中火力支援任務。還有營屬的120毫米迫擊炮,這不屬於大炮兵主義的討論。

在師團制時代,師炮兵以152/155毫米為主,團炮兵以122毫米為主,井水不犯河水。但在師改旅時代,師炮兵和團炮兵合併為旅炮兵,將身管火炮統一到155毫米的呼聲時有所聞。另外,傳統的122毫米火箭炮依然火力強悍,但300毫米火箭炮提供的是全新的境界,火箭炮模塊化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炮兵的任務偏重野戰,對射程要求特別高,因為需要覆蓋從前沿到中遠縱深的很大範圍,集團軍遠火甚至要求提供跨海峽的精確火力支援,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但空中火力支援在很長時間裡還是奢侈的事情,敘利亞、阿富汗式的近身巷戰、拆屋拔壘更不是重點。

根據公開的新聞報道,在合成旅的組建中,出現了122毫米和155毫米兩種旅屬火炮。2017年7月10日解放軍報報道的西部戰區第76軍(可能以原21軍為主體)的一個重型合成旅裝備99A式主戰坦克、04A式步兵戰車、PLZ05A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PHZ1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PGZ07式35毫米自行高炮、紅箭10光纖多用途導彈、紅旗-17機動地空導彈,這是十分豪華的裝備了。2017年8月24日觀察者網報道,北部戰區第80軍(可能以原40軍為主體)的一個中型合成旅裝備了08系列8x8裝甲車族,旅內轄有1個混合炮兵營,整合了27門PLL09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9門PHL11式122毫米模塊化火箭炮和HJ-9重型反坦克導彈等支援力量。

文中提到的佛曉雄關旅和暴風雨部隊,被譽為我軍「重型合成旅」和「中型合成旅」的典範

中國需要155毫米火炮嗎

這些裝備當然是繼承原部隊的,但在未來,有必要統一到155毫米嗎?

155毫米的好處顯而易見。155毫米的口徑大,威力大,射程遠。155毫米炮彈的內部空間大,容易與先進電子技術相整合,最早的激光制導炮彈「銅斑蛇」是155毫米,不是偶然的。英國BAe正在與美國軍方合作,研製「超高速炮彈」(簡稱HVP),不僅可以精確擊中地面、海面的靜止目標,還將用於打擊直升機、無人機等低空低速目標,甚至巡航導彈。這使得地炮炮兵具有補充防空火力的能力,大大加強防空火力的密度和力度。為了降低成本,HVP不用激光、毫米波等高精度、高成本制導方式,而是由彈上高精度GPS提供的本身位置、速度與方向,與外界輸入的目標信息相比較,實時糾正彈道、擊中目標。

新一代155毫米榴彈炮多為52倍口徑,典型射程為30-40公里。底排和火箭助推炮彈可以進一步增加射程,德國PzH2000試驗過射程達到56公里的火箭增程炮彈,中國據說試驗成功射程達到70公里(一說100公里)的火箭增程炮彈。中國的122毫米榴彈炮技術源自蘇聯的D-30,採用39倍炮管,射程只有18公里,火箭增程後射程有所增加,但依然遠遠不及155毫米炮。

大口徑的代價也是顯然的。首先是重量大,美國的牽引式M198重達7.15噸,瑞典的FH-77更是高達11.5噸。即使在輕量化方面做到極致、號稱太空時代的美國M777(實際上是英國BAe的設計),重量也達到4.2噸。相比之下,60年代技術水平的蘇聯D-30隻有3.2噸,這還是可以像高炮一樣全向轉動、在任意角度射擊的Y形炮架設計,如果採用M777那樣的先進減重技術並放棄全向射擊要求而採用傳統的八字形炮架的話,重量再減輕30-50%是完全可能的。

履帶式自行化後,155的重量也比122顯著增加。以相對可比的同時代蘇聯裝備為例,122毫米的2S1隻有16噸,同時代152毫米的2S3則增加到28噸,增重75%。美國M109也差不多是這個重量級。俄羅斯最新的2S35達到48噸,德國的PzH2000則達到55.8噸,堪比現代主戰坦克。

155毫米炮不僅自身重量大,炮彈也很沉重。典型155毫米炮彈的重量在45公斤左右,人工裝填必須由兩人用專用托盤協力抬起,再由第三人推彈入膛。典型122毫米炮彈的重量在18-22公斤,可由一人裝彈。

155毫米炮的成本也較高。德國PzH2000的2007年單價據說達到450萬美元,接近豹2A6的574萬美元。但印度的145門M777的2016年購價竟然高達7.5億美元(2010年報價為4.68億美元),摺合單價517萬美元。當然,印度的是出口價格,可能還包括 備件、訓練、技術服務等,與PzH2000的單價不能簡單相比。

在美軍中,重裝旅配備履帶式的M109A6,中裝旅(斯崔克旅)和輕裝旅(如陸戰隊旅)配備牽引的M777或者更老式的M198,都是155毫米,都是39倍口徑。M777在訓練和低烈度戰爭模式時用卡車牽引,在高烈度戰爭條件下,M777的戰場機動以直升機吊運為主。在低海拔的平原,理論上UH-60L都能吊運M777。在實用中,還是更大的CH-53E/K或者CH-47E/F更加適合。M270(也稱MLRS)履帶式或者M142 (也稱HIMARS)輪式227毫米多管火箭炮配屬到軍級。

中國的重型旅也裝備155毫米的PLZ05A式自行榴彈炮,與履帶式的主戰坦克和步戰相配合,順理成章。但中型旅和輕型旅裝備牽引式155毫米榴彈炮的話,無法效法美軍那樣大量使用重型直升機吊運,重型直升機是中國的短板。卡車牽引和人工裝彈也只能在反恐戰場上用,根本沒有多少戰場機動和反炮兵要求,主要坐等敵人進攻射程內的友軍陣地。這與中國的典型戰場想定相差太遠。

122口徑:新時代

由於重量和後坐關係,52倍身管的155毫米榴彈炮較難裝上現有的輪式平台,已知08系列8x8輪式車族只有122毫米自行榴彈炮,沒有155毫米版本。單獨研製39倍身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重量和後坐問題,但可能還是不夠。世界上還沒有20噸出頭的輕型輪式裝甲自行155毫米炮。南非的G6輪式155毫米炮重達46噸,當然這是45倍身管;捷克的「達納」使用37倍身管,也重達30噸,大大超過08系列的典型作戰重量。

使用卡車作為平台,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取消了裝甲,降低甚至取消自動裝彈要求,車載155毫米炮的重量大大減輕。法國的「凱撒」只有17.7噸,中國的SH-1也只有22噸。兩者都使用52倍身管。

問題是,車載炮畢竟不是裝甲炮,不僅缺乏裝甲防護,也需要在發射前放下液壓駐鋤,鎖定底盤,才能保證足夠的射擊穩定性。展開和撤收也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另外,車載炮的重心高,平台穩定性還不如牽引式火炮,射擊精度必然受到影響。

履帶式和輪式自行火炮依靠自身的重量和底盤設計保證穩定,不需要展開和撤收時間,除了把炮管在行軍位置和射擊位置之間轉移所需要的很短時間,停車後立刻可以開炮,開炮後立刻可以轉移陣地,反炮兵能力強得多。

車載炮通常只能在固定方向上很小的角度範圍內射擊。駐鋤在後、向前射擊的布局提供充足的后座距離,但駕駛室可能限制最低射角,影響使用。駐鋤向前、炮口向後避免了最低射角問題,但裝彈比較彆扭,更適合對裝彈空間和后座距離要求不高的口徑較小的火炮。兩者都難以實現全向射擊,尤其是對平台穩定性最有挑戰的橫向射擊。這決定了在需要改變射擊方向時,車載炮通常需要撤收、調整炮位後才能重新投入戰鬥,火力機動性比牽引式火炮好不了多少。

M777火炮雖然口徑為155毫米,但是並未實現機械化,射速慢,射程並無優勢,且火炮開火後複位慢,用解放軍演習的結論來講……

就是生存堪憂

中型旅裝備輪式突擊炮(也可稱為輪式坦克)和步戰,生存力和戰鬥力更加依靠機動,但這不意味著中型旅不重視火力和防護。中型旅依然是全裝甲的,中型旅也需要足夠的火力。牽引式155炮有足夠的火力,但缺乏機動與防護,最多只能作為過渡裝備。車載炮同樣缺乏防護,機動性比牽引式改善有限,也不理想。最終還是需要輪式裝甲自行火炮,最好還要能統一到08車族,以便於後勤保障和機動部署。在可預見的將來,155毫米炮難以裝上08這樣的輪式車族。現實地說,重量輕、後坐小、防護性好的122毫米輪式裝甲炮是更加適合的選擇。

就中型旅的任務性質來說,122毫米威力和射程有所不足,精度可以部分彌補威力的不足,射程可以用把炮管加長到52倍彌補。配備包括HVP的先進彈藥後,122毫米口徑是大有可為的。中國有足夠的技術,中型旅也提出了需求。

52倍徑的122毫米自行榴彈炮效果圖

52倍口徑122毫米榴彈炮的射程有望達到30公里,更遠的目標可以留給火箭炮。火箭炮射速快,射程遠,覆蓋大,火力猛,快打快撤。模塊化技術解決了再裝填問題,精確制導技術則克服了精度低的缺點。既可以用齊射覆蓋面積目標,也可以用單發射擊實現精確打擊。阿富汗美軍經常把HIMARS作為「70公里射程的狙擊槍」使用,精確拔點,M198和M777反而用於對面積目標覆蓋性轟擊,尤其是對美軍陣地周圍塔利班進攻路線打攔阻射擊。至少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配備的「十字劍」制導炮彈的使用不及HIMARS的GPS制導火箭彈M31 GMLRS。

火箭炮模塊化後,還可以實現多口徑化。美國的M277可以在六聯裝227毫米火箭彈和單發ATCMS近程地地導彈之間更換。俄羅斯的「颶風M」可以在122、220、300毫米火箭彈之間更換,中國的SR-5也可以在122、220毫米之間更換,還可以混合裝載。

220毫米火箭彈介於122和300毫米之間,威力和射程肯定不低於155毫米榴彈,但這不是中國炮兵現有火箭彈的標準口徑。是否需要、是否可能在旅級輪式火箭炮上實現122毫米和300毫米的多口徑化,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大口徑火箭彈威力大,射程遠,增程潛力大,適合用於打擊高價值或者特別堅固的目標。美國還在研製把戰鬥機上投放的SDB小直徑制導炸彈與227毫米火箭彈的助推級相結合的方案,這對中國是很有用的思路。SDB的威力、精度和滑翔增程能力是已經受到考驗的,還有「折返」能力。這對火箭炮有特殊意義。

M26 MLRS發射SDB時候有150km的射程

在反恐戰爭早期,制導炸彈已經廣泛使用,但戰鬥機需要在一定距離外對準目標投放。如果距離太近,或者已經在目標上空,要繞一圈回來才能投彈,容易延誤戰機。改進的制導炸彈(尤其是具備GPS能力)可以不受這個限制,會自動折返,攻擊目標。SDB也有這個能力。火箭炮一方面最大射程大,另一方面最小射程也大,常達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折返能力極大地縮小了射擊死區,甚至從反斜面攻擊,增加了作戰使用的靈活性,尤其是打擊近距離硬目標的能力。與空軍的SDB通用,也有效利用了規模經濟效應。應該指出的是,常規的制導火箭彈也不具備折返能力。

中國沒有現成的203毫米榴彈炮、240毫米迫擊炮,不需要在這些過時概念上浪費時間,重磅制導炸彈、大口徑制導火箭彈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在52倍口徑的122毫米榴彈炮和122/220/300毫米火箭炮之間,一般目標、機動目標、孤立目標、密集目標、硬目標、遠程目標都能得到較好的覆蓋,火力和射程足夠滿足中型旅的要求。在與裝備M777一級的155毫米超輕炮的對手對抗時,火力機動性和運動機動性都更勝一籌,射程毫無問題,防護則無從比較,M777是徹底無防護的。從火力、機動和防護的綜合考慮出發,加上共用車族的後勤保障和配套火箭炮的考慮,裝備52倍口徑122毫米炮的PLL09一級的輪式裝甲炮與中型旅的輪戰在機動、裝甲水平上一致,適合配合作戰。

美國在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動中的M777火炮,這種牽引火炮大量裝備於美國IBCT和SBCT單位

122毫米榴彈炮和122毫米/220毫米火箭炮的組合還能用於輕型旅。輕型旅裝備「東風鐵甲」一級的輕型高機動車輛。輕型旅更強調機動,而相對降低對防護的要求,因此車載炮是可以接受的。「東風鐵甲」上可以裝載122毫米炮,但更妥當的方法是不在車上射擊,而是用液壓臂在戰鬥前把車上的火炮放在地上,由簡易支架和車輛本身作為炮架,迅速轉入射擊狀態。射擊完畢後,再由液壓臂把火炮裝回到車上,以便機動。

在火箭炮方面,SR-7是SR-5的輕型版,只搭載一個發射箱,可以在20發122毫米火箭彈和6發220毫米火箭彈之間切換,如能切換到300毫米火箭彈就更加理想,但不再能混合裝載了。對於輕型旅,這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大步兵向機械化轉型的90年代,炮兵已經成為中國陸軍第一大兵種,炮兵是中國陸軍戰鬥力的核心組成部分。155毫米無疑威力更大、射程更遠,更加高大上。在西方,與122毫米對應的105毫米已經停止發展多年了。在俄羅斯,122毫米也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戰爭不是比美,大炮兵主義只是情懷,從實戰要求出發才是正道。重型旅的火炮口徑保持在155毫米是有道理的,但中型旅的火炮口徑沒有必要勉強統一到155毫米,122毫米加上多口徑模塊化火箭炮完全可以滿足需要,並保持平衡的機動性和防護性,更加符合中型旅的定位。輕型旅更應該定位於122毫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法高官:法國軍事衛星遭外國航天器「近距離檢查」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