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田窯影青瓷的工藝特色
湖田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位於今景德鎮市東南湖田村。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場。
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早中期的「葫蘆窯」等。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六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南宋 湖田窯青白釉瑤台泛棹五峰筆山
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燒法,燒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簡單,瓷胎較厚,釉色偏灰或米黃。多光素無紋飾。
北宋中晚期,選用表層風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藝逐漸完善,拉坯成型技藝日趨成熟。
北宋 湖田窯青白瓷瓜棱執壺 葵口盞
尤其採用旋坯工藝,用鐵刀在陰乾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膩至極,造型規整秀美。
這一時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較多,釉熔融較透,透明度特別好。釉層中氣泡、析晶以及其他殘留物較少。
南宋 湖田窯影青釉瓜型文房水注
純凈明澈並富於色調變化的硬青釉,大大強化了紋飾的藝術效果,給人以「音樂旋律繹如心靈」的美感。
南宋 湖田窯花口刻花瓶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個重要特徵。棕眼不光凹餡面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也有差異。多數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卻有針管樣細孔穿透釉層,連通瓷胎。
北宋 湖田窯青白瓷獅鈕注碗
經近千年土浸,釉層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狀扇型土浸斑。燈光照射影像明顯,可作為鑒定的重要佐證。
影青瓷造型美,裝飾技藝更是獨步青雲,特別是刻花、劃花技法。娃娃紋、蓮紋、水波紋等等,構圖飽滿,線條流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粗線條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線斜刻一刀。
南宋 湖田窯青白瓷瓜棱帶作坊銘款粉盒
每根線條都明顯起頓,猶如中國書法之提、按、頓、捺。細線條則以深淺寬窄變化,表現範圍輪廓。流暢有力,有韻律美感。線條的起頓銜接,準確而自然。
匠師們還就地取材,創製刻、劃花的專用工具,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取得了超乎想像的藝術效果。
宋湖田窯刻花碗
一種竹製成用以劃花水波紋的扁平斜口面竹筆,寬1-2厘米,筆端削成階梯狀排列的一根根細竹絲。通過手腕的提按頓捺,划出長短不一、粗細變化的同心水波紋。
這些同心水波紋,自然而有序地排布在粗線條的輪廓內,與復刀主線、單刀輪廓線共同構成一幅完整圖案。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六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南宋湖田窯模印菠蘿紋蓋罐
縱觀出土實物,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優質湖田窯產品,多用匣缽墊塊仰燒法燒成。
當時已經普遍推廣使用的多數墊缽匣缽內覆燒技術,以及定窯發明並廣為運用的墊圈組合式窯具裝燒芒口碗盤的技法,雖然生產效率極大提高,但優質湖田窯產品卻很少採用,最重要的原因是芒口影響品質。
南宋湖田窯青白瓷蓮花形托盞
匣缽墊燒產量雖受制約,但可以最大限度保持產品的優良品質。其實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窯工能嫻熟掌控強還原焰,使瓷胎燒結緻密,透光度愈加良好。
釉熔融透徹,煥發出影青釉白裡帶青、溫潤如玉的迷人魅力,而且,胎釉結合極緊密,透明度和硬度都達到近代硬質瓷器的標準。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影青瓷製作工藝發展到歷史巔峰。產品以碗、盤、壺為主,還出現花瓶、香爐、雕塑等新品種。湖田窯、湘湖窯最具代表性。
北宋 湖田窯青白瓷水禽香薰爐
南宋中晚期,為片面追求產量,廣泛推廣使用墊圈組合式窯具,窯內濕氣難以及時排出,不利於窯內升溫,易造成釉面陰黃。
此時模印圖案花紋的芒口碗鋪天蓋地,成型單調呆板,紋飾繁縟瑣碎。不過,模製成型的產品更周正:墊塊組合式窯具也大幅度降低產品燒制過程中的變形率。
北宋 湖田窯雙龍枕
這一時期也有少量墊塊仰燒產品,紋飾構圖簡化,刻、劃花線條流暢,但明顯纖弱乏力,且不注意線條的銜接連貫。南宋末至元代,仍有影青產品燒造。特別是元代中期,不少產品的胎釉造型等特徵,明顯具備優質影青瓷的基本要素。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