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靜//歷史背後的故事

馬靜//歷史背後的故事

作者簡介:馬靜,鄭州市國防科技學校語文老師。

歷史背後的故事

——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有感

初次看到《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想當然的認為它是一本既枯燥又乏味的理論書,可是無聊之餘隨手翻閱一下,沒想到卻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穫。

這本書的作者是錢穆,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時是一名鄉村小學教師,後來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隻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台灣。

雖然這本書名字中有「歷代」二字,其實作者主要介紹了漢、唐、宋、明、清這五個朝代的各項制度,由此可以判斷出他的傾向性。

那時我正好給學生講《過秦論》,這是西漢賈誼評價秦朝過失的一篇散文,其中提到了陳勝、吳廣起義,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這段歷史大家耳熟能詳。陳勝、吳廣,遷徙之徒也。為服兵役,長途跋涉,不料天降大雨,道路泥濘,無法按期到達。走投無路之際,「揭竿而起」,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卻給秦朝的統治者重重一擊,加快了它滅亡的步伐。

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中也有提到這件事,其中的細節頗耐人尋味。作者介紹到,當時兵役主要分三種,一種是中央衛,一種是邊疆戍,一種是家鄉役。邊疆戍,即戍兵,一切的費用都需要自己擔負。戍邊的期限其實只有三天。當時國家規模小,方圓百里便算是大國了。如果從中央到邊疆,最遠也不過五十里。要到邊疆戍守,只需要半天的路程,再加上戍守三天的時間,前後也就五天就可以回來了,並不辛苦,隨身帶夠五天的乾糧就可以。

可是秦朝統一後依然讓老百姓戍邊三天,從會稽(江蘇)到漁陽(河北熱河)往返就得半年以上,還需要帶上衣服和糧食,誰能受得了?難怪陳勝他們忍無可忍,起來反抗了。

天下統一了,國家體制變了,可是戍邊制度卻沒有改。不知道是因為政府的事情忙,還是太得意忘形,沒有注意到這些小節。殊不知細節決定成敗,試想嬴政如果能早早料到這一點,及時修改一下這項制度,即使不能「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也不至於那麼快就滅亡了。祖輩們勵精圖治,打下了一片江山,轉眼間灰飛煙滅。

取而代之的是西漢。西漢的戍邊制度有了一定的改變。不去戍邊也可以,只要一天出一百個錢,三天三百錢,這筆錢交給政府,便可免去戍邊。由政府用這筆費用雇一個肯去的,顯然,這是一種新的變通方法。

從統治的時間長短上,我們可以看出漢朝要遠遠的長於秦朝。那是否可以說,政府制定的制度一定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要儘可能的去完善它,否則就有可能功虧一簣,以至於追悔莫及。

在講課時,我把這段歷史補充進去,一方面是希望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想告訴他們,要想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能忽略中國傳統的政治。政治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錢穆老先生認為,漢、唐、宋、明、清這五個朝代的政治歷史就可以代表中國歷史的整個進程,而且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他對漢朝的政治制度比較偏愛,而對清朝則持貶低的態度,當然這是他個人的觀點。作為讀者,我們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坤 的精彩文章:

TAG:德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