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沒有農民起義,原來是因為這個階層起到了巨大作用
先上結論:春秋沒有農民起義主要是因為氏族還是血緣紐帶,農民沒有形成獨立的階層;戰國沒有農民起義主要是因為授田制正在推行,還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
1、說春秋戰國就要從夏商周三代開始。因為三代的社會主體是氏族,個體家庭都是氏族的一分子。儘管氏族內部也存在剝削,但整體來說是比較溫情的。而且氏族具備一定的民主性,儘管族長是一族君長,但沒有完全的專制權力。所以說,就算是氏族中種田為主的底層成員,政治權利不會太低,生活也不會太差。他們更多是團結在族長周圍齊心對外,國人暴動另一種記載是「公卿懼誅而禍作」,這裡國人就是公卿的族人,他們本身又是軍隊的主體,有造反的實力。
2、儘管春秋時期氏族開始解體,出現了一些個體小家庭。但是整體來看,小家庭的數量並不多,春秋依然是氏族為主體的社會,個體家庭面對集體氏族,是沒有能力取而代之的。更重要的是,當時還是人少地多的情況,就算是宋鄭中原之地,春秋末年兩國之間還有幾塊空地,所以就算自耕農也不至於餓死。奴隸起義就更不可能了,中國根本不存在典型奴隸社會,而少量奴隸更多也是家庭奴隸,從事農業生產也是以家庭成員身份。根本形成不了起義的力量。
3、戰國到西漢前期,氏族進一步解體,開始出現地主和農民階層。當時政府主要實施的授田制,即是將國有土地授予私人使用並收取田稅。孟子多次提到「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是授田制的理想規劃,在《睡虎地秦簡》《銀雀山漢簡》都能找到授田記載。不過授田的數量肯定是有限的,而人口卻不斷增長,那麼授田制就不可能一直推行,自然走向土地私有化。加上國家對商業的壓制,吸引更多地主投資田產,所以從西漢中期開始就「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4、先秦雖然有不少暴動,但都不能視為農民起義。國人暴動、百工起義,實際上他們都是國人,矛盾主要存在於氏族之間。盜跖、庄蹻起義,史料本身也比較含糊,盜跖一說是春秋後期孔子時期人物,一說又是春秋前期柳下惠弟弟,在《左傳》也沒有此人信息;庄蹻一說是楚懷王時盜賊,一說又是楚頃襄王時楚將。是否真實存在人物都難說,更別說就是農民起義。而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也是「失期法當斬」,並不是被地主剝削得難以生存,而後繼者主體明顯也不是農民。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