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它們塑造了我的經濟視野與價值觀·書評

它們塑造了我的經濟視野與價值觀·書評

作為一名從文科生轉型而來的經濟記者,我的書架內其實保留的經濟類書籍並不多。大多數工具性或資料性的經濟書籍,在翻閱之後便悄悄讓位給其他文史類書籍了。

但在我的閱讀經歷中,有一些書對我影響深遠,可以說塑造了我今天「經濟視野」與價值觀。這些書籍和它們的作者,是我至今感激的經濟學老師。

《經濟解釋》,張五常著

從早年的《賣柑者言》到數百篇膾炙人口的隨筆專欄,在改革開發之後的20年內,張五常教授對中國社會的經濟思想啟蒙之功可謂無人能出其右。而他在對經濟現象分析和解釋時「快如閃電」的思維方式,也每每令人驚嘆不已。

在他學術思想成熟之後所寫的這部《經濟解釋》,從基礎概念開始重新闡述了以價格理論為核心的現代經濟學思想體系,是經濟學領域內不可不讀的經典著作。

對我自己而言,張五常教授在書中所開創的「價格理論+局限條件」分析模式,是令我終身受益的經濟思維方法論之一。

《改革的邏輯》周其仁著

對於象我這樣非科班出身的「經濟學愛好者」而言,許多時候是從經濟思想專欄而非經濟學教材里學會經濟思維方式的。而周其仁老師則是在張五常教授之後,我自己心目中另一位「偶像」級的經濟思想專欄作家——為了寫這篇評論,我隨手翻了翻書架上周其仁老師的著作,居然有近十本之多。

早期周其仁老師的文章,從「解釋世事」的理念到精闢跳蕩的文風,頗有張五常教授之風。而在中後期隨著他自己對中國經濟現象與市場機制觀察理解的深入,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經濟思想體系,對中國經濟的分析與理解更見功力。

我自己對貨幣政策與貨幣現象的關注與理解,得益於周其仁老師的另一本著作《貨幣的教訓》。而在2013年出版的《改革的邏輯》一書中,則可以略窺他對中國經濟各個方面關注研究的深入與貫通。

《從西潮到東風》林毅夫

近年來「暴得大名」的林毅夫教授,其實在此前的許多年裡都是一位低調而務實的「學院派」經濟學家。除了專業人士外,對包括我在內的許多普通人,對他多年以來的經濟學研究成果並不了解。

我是在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才接觸到林毅夫教授的新著《中國經濟專題》,並意外地發現這位我多年以為的「農業經濟學家」,已經對中國建國以來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而精闢的研究分析,並提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新解釋。

此後數年,他在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任上,與西方經濟學主流思想體系進行了多方辯論與碰撞,最終形成了邏輯完備的「國際經濟體系轉型」理論,並深刻地影響著今天中國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從西潮到東風》是林毅夫首次完整地闡述其貫通中西的經濟思想體系,對我們理解今天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激蕩三十年》吳曉波

新聞記者出身的吳曉波,嚴格而言並非一名經濟學家,而更接近於經濟「史」家。這部出版於2008年前後的《激蕩三十年》,則是作者從前期「企業史」研究轉向更加宏觀的「社會史」研究的轉折之作。

儘管同樣是寫「史」,但作者並沒有站在超然的角度去試圖歸納「歷史規律」,而是以新聞記者的視角與理解,為讀者展現出了歷史時間維度下,一個個具體呈現和展開的「人與事」。看這部作品時,常常會令人想起新聞史上的另一部名著《光榮與夢想》:從某種意義而言,《激蕩三十年》就是一部企業版的「光榮與夢想」。

而在這本書之後,吳曉波轉入了梳理中國百年商業史的《跌蕩一百年》,在一個更加廣闊的歷史時空中,為當代現實尋找新的價值坐標。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卡爾·波蘭尼

同樣試圖在歷史中為「當下」尋找價值坐標的另一本經典著作,當屬半個多世紀前卡爾·波蘭尼的《大轉型》:這本書試圖尋找的不是歐洲或某個國家的制度起源,而是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政策與經濟起源」。

這本在世界思想史中被無數學者大家「驚為天人」的劃時代著作,直至今天還在發揮著其重塑社會思想的巨大影響力,在中文版序中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寫道:「波蘭尼時常讓人感覺到,他是在直接針對當下問題發言。」

而這種感覺,也是我在閱讀過程中屢屢產生的震撼與驚嘆:當波蘭尼在寫歐洲一個世紀前某個小城裡的制度變化引發的社會情緒時,你幾乎立刻就可以將其對應到當下中國的某個現實場景之中。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本出版於半個多世紀前的著作,幾乎徹底重塑了我的「三觀」——思想的力量竟至於此!

《旁觀者》彼得·杜拉克

在我剛剛大學畢業的「文青」時代,杜拉克的這本《旁觀者》曾經是我最忠愛的枕邊讀物之一:當時根本不知經濟或管理為何物的我,完全是把它當成一本文學大師的回憶錄再三翻閱。

而在十多年後,當我從媒體專欄中得知,這位「德魯克」(另一譯名)竟然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管理學大師」時,竟然生出某種時空錯亂的荒謬感。

對杜拉克的閱讀和記憶給我帶來的終身影響之一,就是令我至今不把經濟學或管理學視為某種「獨立學科」,而是有意無意地把它們視為人類思想史或文化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份。

作為現代管理學的開創者,我相信杜拉克自己也不會認為自己在研究的是什麼「管理科學」,跟波蘭克一樣,他們都是人類心靈和制度的「貫通研究者」,不屑於將自己的研究陷入條分縷析的「科層式」學科組織系統之內。

當所謂的「研究學科」消失之後,這些難以被貼上種種學術標籤的大師們的思想,卻依然永存。

《價值起源》威廉·N·戈茲曼等編著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儘管它並非我所喜愛的思想原創型作品,而是集合諸多學者多年研究的「史料型」著作,但是其打通中西的研究視野和紮實而細膩的史料分析,對於釐清當下金融社會中的種種觀念誤區與刻板印象,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讀這種書的過程中,你會深刻地感受到,我們今天所以為「確定無疑」的市場和金融理念,其實在其誕生之初和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經歷過無數的觀念與實踐分歧,而我們當下所理解的「確定性」,只是無數歷史「可能性」路徑中的一條。

《金錢不能買什麼》邁克爾·桑德爾

之所以找這本書來看,是因為自己在過去十多年的經濟報道經歷中,越來越深的感覺到許多經濟現象背後的價值衝突,並非僅靠「市場規律」和「經濟邏輯」就能解決的。

在書里桑德爾討論了過去幾十年間,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某種愈演愈烈的趨勢,那就是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從原來的經濟領域擴展到整個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方面。而這種價值觀的擴展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傳統社會裡人們所熟悉和遵循的一些道德原則,他稱之為「非市場規範」所統轄的社會價值和生活觀念,正在被「市場邏輯」所侵蝕。

這本書中的討論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就是:在人類社會裡,其實有許多涉及「良知」與「道德」的領域是不能存在交易關係的——假如強買強賣,能夠買到的只是「變質的良心」。

《一本書讀懂財報》肖星

相對於前面推薦的思想性書籍而言,這是一本比較「工具性」的書。

在過去多年經濟報道過程中,常常有朋友或同事問我有沒有什麼分析財報的「秘訣」:其實我此前幾乎沒看過類似的工具書,全是自己摸索出來的「野路子」。

對於希望更快掌握財報分析要點的朋友們,我過去也推薦過幾本類似的書,這是我最近看到比較好的一本。當然我自己的觀念一直是,與其去看「如何讀懂財報」的書,不如硬著頭皮去多讀幾篇財報。

本文首發於2015年4月《晶報·深港書評》,此為作者原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乖乖老鼠的安樂窩 的精彩文章:

TAG:乖乖老鼠的安樂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