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前 有哪些展覽會驚艷我們的眼球

年前 有哪些展覽會驚艷我們的眼球

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

映像:揚·凡·艾克和拉斐爾前派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

時間:2017年10月2日 - 2018年4月2日

票價:10英鎊

點評:該展為觀眾提供了接近《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的難得機會,這幅誕生於15世紀的畫作,也曾開啟了19世紀英國的新型繪畫風格。這幅畫中懸掛著的凸透鏡表現方式,曾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17世紀的維拉斯蓋茲的傑作《宮女》中的鏡子),對兩代英國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展覽也同樣呈現了受其影響深刻的拉斐爾前派的畫作。整個展覽以《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為出發點,梳理了凡·艾克對拉斐爾前派藝術家的影響。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這一展覽呈現了英國國家美術館最閃耀的珍藏之一,即揚·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它是該美術館所購買的第一張荷蘭畫家的作品,時值1842年。同時,展覽也呈現了這一經典畫作對於當時年輕藝術家的顯著影響,這些藝術家包括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和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他們也是後來拉斐爾前派的發起者。

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作品

這些激進的年輕英國藝術家,曾與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一起,共同提倡追求拉斐爾藝術創作中的那份純粹與真誠,他們也都曾為凡·艾克(Van Eyck)的傑出繪畫所折服。這種繪畫風格雖然「原始」,且從屬於中世紀創作技藝的範疇,但也完全符合現代人的品味,諸多現代藝術家據此開始接受後來出現的攝影作品中的那些注重寫實與「冰凍」效果的肖像風格(展覽中也陳列了一些早期應用達蓋爾銀版法拍攝的照片)。

從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拉斐爾前派的藝術家們欣賞凡·艾克作品中所運用的寶石般豐富靚麗的色彩,以及其微妙的油畫技法、對於家庭和宗教理念的表徵和畫作中所呈現的強烈的自然光效應。而該展覽本身,似乎也在闡發著「凡·艾克15世紀早期的這幅畫作推動了英國新型繪畫風格的誕生」這一觀點,更具體而言,畫中懸掛著的凸透鏡,也曾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17世紀的維拉斯蓋茲的傑作《宮女》中的鏡子),對兩代英國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的凸透鏡局部圖

此次展覽為觀眾提供了近距離欣賞、觀察凡·艾克作品的機會,同時也有大量從泰特美術館借來展陳的拉斐爾前派作品。《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的男主人公現已被確認為布魯日商人喬萬尼·阿爾諾芬尼(Giovanni di Nicolao Arnolfini)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而這一事實在19世紀卻是神秘未知的。

威廉·霍爾曼·亨特也許是最能理解如何通過畫中的鏡子來開闢各種敘述可能性的藝術家。在《良心覺醒(The Awakening Conscience)》這幅作品中,他勾畫出了不少於三面的鏡子,透過鏡子巧妙地反映出外部世界的自然光線和視覺景象,同時也象徵著畫中困頓女子獲得精神啟示的時刻。到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凸透鏡已然成為時尚中產家庭的尋常裝置,對於藝術家來說,這也提供了使他們進入另一個創作領域的機會。

在拉斐爾前派的繪畫作品中,可以找到其對《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繪畫風格與技巧的借鑒和傳承。《夏洛特夫人(The Lady of Shalott)》便是其中之一,該作品描繪了丁尼生詩歌中的悲劇女主人公,在他的詩中,鏡子的魔力對戲劇化情節的推動至關重要。當然,正如凡·艾克所揭示的那樣,鏡子在繪畫表現中也同樣具有某種魔力的存在。(喬夢婷/編譯)

「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國立俄羅斯博物館典藏——莫伊謝延科作品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

展期:2017年12月15日-2018年3月4日&2018年1月19日-1月30日

票價:免費

點評:日前,來自兩家俄羅斯國立藝術機構的藏品展相繼在上海博物館和劉海粟美術館展開,所涉及的是一個畫派和一位藝術家——巡迴展覽畫派(19-20世紀初)和莫伊謝延科(1916-1988),兩個展覽結合觀看,像是一部俄羅斯近現代美術簡史。在藝術消亡論盛行的當下,強烈的繪畫語言,以及語言的敘事性是我們所知道當代藝術不能替代的。

上博的「巡迴展覽畫派」以68件作品,全景式呈現列賓、列維坦、克拉姆斯柯依、蘇里科夫等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他們的作品和文學音樂的結合,如克拉姆斯柯依創作於1883年高冷的《無名女郎》,或為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而列賓等為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等創作的人物肖像,以及列維坦等的俄國風景畫,似乎讓給把觀眾帶回到廣袤的俄羅斯大地,耳邊依稀響起的是《天鵝湖》的旋律。

克拉姆斯柯依,《無名女郎》, 1883年

而就繪畫而言,以列賓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的「蘇派繪畫」幾乎影響了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藝術家,相比西方古典主義遙不可及的諸神場景,「巡迴展覽畫派」從西方而來,但又加入了本國元素,基本功紮實。但對於西方油畫語言的轉化還不夠講究,比如《縴夫涉水》,嚴格來說更像是一張素描。

其實到了19世紀90年代,「巡迴展覽畫派」漸漸沒有了市場了,而後十月革命、蘇聯衛國戰爭等也改變了蘇聯的意識形態和繪畫主題,「二戰」以後的俄羅斯繪畫的呈現,正在劉海粟美術館展出的莫伊謝延科可謂代表人物之一。此次展覽以13幅作品及部分草圖,勾勒出一位藝術家的經歷和其創作的關係。

劉海粟美術館莫伊謝延科作品展展覽現場

莫伊謝延科上過戰場,在1950-1970年代創作以軍事題材為主,1980年代後走向了鄉村主義。而他最有代表性的「戰爭年代組畫」:《紅軍來了》(1961)、《同志們》(1963-1964)、《甜櫻桃》(1969)、《勝利》(1972)此次均來到劉海粟美術館展出,從這些作品中可以體會到對於戰爭的不同表達形式和意識形態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其作品像是一支支富有表現力的歌曲。在藝術消亡論盛行的當下,強烈的繪畫語言,以及語言的敘事性是其後的當代藝術不能替代的。(小松/文)

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

地點:台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17年11月14日-2018年2月18日

票價:350台幣

點評:相比「大英百物展」,同樣出自大英博物館之手的埃及木乃伊展呈現了不同講故事的方式,「大英百物展」以百件文物講述全球的歷史進程,展示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廣度,而「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把空間和時間限定在一個範圍之內,講述的是其深度和科技的進程帶來的文物研究的變化。

大英博物館的古埃及收藏聞名於世,但此次展覽並不是簡單地將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及其棺槨、隨葬品等搬來,而是加入科技研究,呈現出一個當代語境下的古埃及展。

本次展覽以六具生活在公元前900年至公元180年的木乃伊構成6個展廳,講述6個故事,展廳入口,首先看到的是對這6具木乃伊的介紹,以圖像化的方式給觀眾一個直觀的印象,而後黑色肅穆的展廳里,「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婦女奈絲塔沃婕」、「阿蒙神吟誦者塔穆特」、「來自艾赫米姆的祭司厄索魯」、「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者」、「來自哈瓦拉的幼童」、「羅馬時期的埃及年輕人」一一呈現,其中奈絲塔沃婕與「荷魯斯之眼」的關係、「來自哈瓦拉的幼童」的玩具等被觀眾津津樂道。

展覽現場

展品是靜止的,能傳達出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但科技的發展讓研究更進一步,過去十年來,大英博物館利用電腦斷層掃描技術(CT),以非侵入性的方法研究館內木乃伊,透過電腦儀器不僅看見木乃伊不為人知的一面,更藉此推斷古埃及人飲食習慣,生活文化,宗教信仰,健康狀況甚至死亡年齡。藉由新科技透視木乃伊,除了看見文字未曾記錄的過去,更能確認過去被隱藏的重要資訊。而這些信息和掃描出的圖像也呈現在展廳之中,與包裹的木乃伊對應,呈現出其內部的狀態,也正因為如此,這6具木乃伊有了名字和定位。

相比去年夏天在上海大熱的「大英百物展」,同樣出自大英博物館之手的埃及木乃伊展呈現了不同講故事的方式,「大英百物展」以百件文物講述全球的歷史進程,展示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廣度,而「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把空間和時間限定在一個範圍之內,講述的是其深度和科技的進程帶來的文物研究的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的精彩文章:

酷!好萊塢中的女戰士

TAG:鳳凰網_藝術頻道_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