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吳哥
「
編者按:
世界遺產是針對不可移動的有形遺產的一項全球性的保護計劃。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第十七屆大會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文件,標誌著人類開始以嶄新的角度審視人類自身和歷史以及自然的關係。《世界遺產公約》建立了世界遺產這個保護體系。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世界遺產中心(The World Heritage Centre,WHC)作為公約的秘書處。
世界遺產分為兩大類: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和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世界遺產共有十條標準,前六條為文化遺產的標準,後四條為自然遺產的標準。如果同時符合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標準,則為混合遺產(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到2017年,世界遺產名錄已登錄了1073處遺產,其中832處文化遺產,206處自然遺產,35處混合遺產,這些遺產分布在167個國家。這些遺產中包含37處共有遺產(跨國界),54處瀕危遺產。到2017年1月,已有193個國家加入了《世界遺產公約》。目前擁有遺產最多的是義大利,有53處世界遺產,中國居第二位,為52處,其中36處文化遺產,12處自然遺產,4處混合遺產。
我們將陸續介紹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遺產,以促進大家對於世界遺產的了解。
吳哥,位於柬埔寨北部的暹粒,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考古學遺址之一。吳哥遺址公園佔地面積達401平方公里,包括森林地區,有9至15世紀高棉王國(the Khmer Empire)各個時期首都的輝煌遺迹,包括眾多寺廟,水利設施(浴池,堤壩,水庫,水渠),以及道路。1992年,這項遺產因符合文化遺產標準的i, ii, iii, iv條[1],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吳哥巴戎寺神秘的微笑
圖片來源:曹新攝
第i條:吳哥代表了從9世紀到14世紀的高棉藝術的整個範圍,並且包括許多無可爭議的藝術傑作(如吳哥窟Angkor Wat,巴戎寺Bayon,女王宮Banteay Srei等)。
第ii條:在吳哥發展起來的高棉藝術深刻影響了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在其獨特的演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iii條:九至十四世紀的高棉帝國包含了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並在該地區的政治和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棉文明的這些所有遺存都是磚石宗教建築的豐富遺產。
第iv條:高棉建築的演變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印度次大陸,由於它發展了自己的特色從而很快變得十分獨特,一些是獨立演變,另一些是從鄰近的文化傳統中獲得的,結果形成了東方藝術和建築的新的視野。
吳哥遺迹的主要建築有吳哥窟(Angkor Wat),巴戎寺(Bayon),巴方寺(Baphuon),戰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癩王壇(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空中宮殿(Phimeanakas),巴肯寺( Phnom Bakheng),塔布隆寺(Ta Prohm),聖劍寺(Preah Khan),涅槃宮(Preah Neak Pean),比粒寺(Pre Rup),崩密列(Beng Mealea), 羅洛古寺群(Roluos Group),女王宮(Banteay Srei),高布思濱(Kbal Spean)等。吳哥的遺迹在今天看來許多是不可思議的,不僅宏偉精美,其規模和尺度亦是令人難以置信。其中吳哥窟,作為吳哥遺迹中最大的廟宇,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300米,佔地2平方公里,護城河寬190米,深達4米,城牆長1025米,寬800米。而吳哥王城面積達9平方公里,呈正方形,長寬各3公里,護城河寬達100米。吳哥的遺迹代表了高棉文化的輝煌燦爛,比起任何其他文明的偉大建築,都毫不遜色。
印度教和佛教寺廟亦是王陵的吳哥窟,中心是須彌山的象徵
圖片來源:曹新攝
供奉濕婆的班迭斯雷寺(Banteay Srei,即女王宮)有著異常精美繁複的浮雕
圖片來源:曹新攝
公元九世紀初, 闍耶跋摩二世(802-850年在位)建立了吳哥王朝,他通過修建寺山的形式與神相通,建立神王合一的象徵,寺山即是須彌山,在印度神話中是世界的中心和眾神的居所。印度教、佛教和神王合一的崇拜貫穿了吳哥藝術的發展。水神(蛇神)那伽在吳哥受到普遍崇拜,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大量的雕塑和浮雕,表現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與《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的故事場景,戰爭場景,儀仗,以及大量的漁獵、農耕等日常生活場景,十分精美繁複,令人嘆為觀止。
吳哥窟南面迴廊的巨形浮雕反映《羅摩衍那》中的神話故事"攪動乳海"
圖片來源:曹新攝
數個世紀以來,雨水侵蝕、岩石風化、植物破壞、環境變化、人為盜掘等問題嚴重損害了吳哥的遺存。20世紀初,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吳哥遺址進行清理和修復。1992年,吳哥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同時,也被列入了瀕危遺產名錄。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國際保護吳哥協調委員會,即ICC-Angkor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 Site of Angkor ) 。1995年,柬埔寨成立了APSARA National Authority(ANA)[2],負責吳哥和暹粒地區的保護和管理。從1993年起,先後有法國、印度、日本、美國、德國、瑞士、義大利、中國、澳大利亞、匈牙利等十多個國家的保護隊伍以及諸多國際組織與ANA合作,對吳哥遺址開展研究、保護和修復工作。吳哥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國際廣泛關注和援助的文化遺存。其中比如法國對巴方寺的修復,對吳哥通王城的考古研究,義大利對吳哥窟、比粒寺的修復,日本對巴戎寺的修復,印度對塔布隆寺的修復,瑞士對女王宮的修復等等。而我國對吳哥的援助第一個項目是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從1998年到2008年,這個項目持續了十年,現在仍在進行的是茶膠寺(Ta Keo)的修復(預算約770萬美元)[3]。國際社會對吳哥的保護援助卓有成效,2004年,吳哥遺址從瀕危名單中移除。吳哥遺址也成為各種修復和保護理念及技術的交流場所,在實踐和理論探討中,修復和保護得到了促進和進步,為大型遺址的保護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從2002年開始編製,經過持續討論和修改,到2012年,UNESCO和ANA發布了《吳哥憲章》(Charter for Angkor --Guidelines for Safeguarding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of Angkor)[4][5]。
印度保護隊伍採取植物與遺址共生的保護方式的塔布隆寺(Ta Prohm)
圖片來源:曹新攝
中國政府援助的茶膠寺保護和修復工程正在進行中
圖片來源:曹新攝
如此龐大而豐富的遺址,對它的特殊體驗在這裡變得尤為深刻,那就是看日出和日落。吳哥看日落有兩處地方十分突出,巴肯山上供奉濕婆的印度教寺廟巴肯寺,以及皇家火化變身為神的神殿比粒寺(Pre Rup)。遠望熱帶叢林中的寺廟,落日的餘暉灑在靜默的遺址上,蒼涼宏偉。而在吳哥窟看日出則是非常動人的一瞬。到暹粒的遊客有些起個絕早,摸黑來到吳哥窟,靜靜地守在蓮池前,慢慢等待太陽從吳哥窟後面升起,那種厚重與滄桑以及晨光如神靈般的啟示令人難以忘懷。
在比粒寺遺址的落日中拍照的新人
圖片來源:曹新攝
晨光熹微中的吳哥窟
圖片來源:曹新攝
吳哥遺址不僅有巨大的實體遺存,還蘊含著豐富的高棉文化。當地人崇拜寺廟神靈,用典禮和儀式來敬神,以及用傳統音樂和舞蹈來娛神。阿普沙拉Apsara和蒂娃坦Devata是吳哥遺址常見的美麗女神雕像,尤其是呈動態舞姿的阿普莎拉仙女像,曼妙迷人,便是天國景象的呈現和娛神的充分體現。在吳哥遺址公園,生長著許多藥用植物,當地人用來治療疾病,這些藥草會帶到寺廟以求得神的賜福,聖劍寺(Preah Khan Temple )就曾是一座醫藥學院,而涅磐宮( Neak Poan,以前稱為Neak Pean)曾是醫院。而貧困落後的社區如何與宏大的遺產一同得到新的生機,是這塊區域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傳統織物、籃筐編織、蔗糖、陶器等當地傳統產品,現在成為可持續發展以及與遺產共存的生計方式。
高棉文化的代表:傳統的阿普莎拉舞蹈
圖片來源:曹新攝
巴戎寺的阿普莎拉仙女
圖片來源:曹新攝
吳哥窟的阿普莎拉仙女
圖片來源:曹新攝
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之一:籃筐編織
圖片來源:曹新攝
如同吳哥遺址還有許多亟待保護和研究,吳哥和暹粒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同樣亦需要走過漫長的道路,來迎接當代、未來和世界。
叢林中的吳哥窟
圖片來源:http://whc.unesco.org/uploads/thumbs/site_0668_0059-500-375-20151104105847.jpg
「
參考文獻:
1.http://whc.unesco.org/en/list/668
2.http://apsaraauthority.gov.kh/?page=front&lg=en
3.ACC-Angkor. 20 year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3
4.侯衛東.吳哥保護國際行動二十年和吳哥憲章.中國文物報.2013年2月22日
5.UNESCO, ANA. Charter for Angkor --Guidelines for Safeguarding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of Angkor. 2012
」
(本文由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投稿分享 轉載請聯繫風景園林網 )


TAG:風景園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