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英國海上優勢一直沒被德國打破?提爾皮茨掉入陷阱

為什麼英國海上優勢一直沒被德國打破?提爾皮茨掉入陷阱

文|劉怡

1906年2月10日,安裝10門單一口徑主炮、以蒸汽渦輪機驅動、日後還加裝了集中式火控設備的「無畏」號戰列艦在英國下水。這艘由時任第一海務大臣費舍爾力排眾議建造的劃時代軍艦同時也是一個陷阱:如果德國迎頭追趕、建造同一類型的新主力艦,則提爾皮茨之前竭力掩飾的德國海軍計劃系針對英國這一動機就會暴露;英國政治家和公眾不會再對英德聯合抱有任何期待,只會群情激憤地贊成擴建海軍對抗德國。提爾皮茨果然中計:他在1906年5月敦促國會通過了《第二次艦隊法第一補充案》,將1906—1907財年開工的4艘戰列艦改為按無畏艦設計建造,這就是德國第一型無畏艦「拿騷」級。由於設計較為倉促,19000噸的「拿騷」級依然保留了舊的往複式蒸汽機動力,航速19.5節,12門口徑較小的11英寸(280毫米)主炮安裝在6個雙聯炮塔內,每舷只能同時使用4個炮塔,在航速、穩定性和火力上相較「無畏」號都不佔優勢。鑒於英國同時還在建造擁有無畏艦級主炮和裝甲巡洋艦高速的「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第一補充案》還決定在1907—1909財年每年開工1艘安裝8—10門11英寸主炮的「大型巡洋艦」,即德國最早的戰列巡洋艦「馮·德·坦恩」號、「毛奇」號和「戈本」號。

戰列艦「拿騷」號,右下圖為該艦火炮安裝位置示意圖

在戰列巡洋艦問題上的亦步亦趨,恰恰暴露了提爾皮茨的戰略規劃已經徹底失去準星。英國建造戰列巡洋艦的初衷,並不是派遣其參加主力艦決戰,而是要在全球貿易航線上迎擊列強火力較遜的裝甲巡洋艦,以確保商路暢通以及殖民地的安全。海外利益有限的德國,對此本不存在迫切需求。然而提爾皮茨擔心充當德國戰列艦部隊前哨的偵察分隊(由裝甲巡洋艦組成)可能被這種新艦所摧毀,執意要求做出回應。結果,德國的戰列巡洋艦實際變成了一種攻防皆有瑕疵的縮水版戰列艦:航速和火力皆不及英國的同類型軍艦;防護雖然有所加強,但仍無法抵禦正規戰列艦主炮的直擊。然而其建造成本卻節節上升,性價比變得極低。

1908年3月,《第二次海軍法第二補充案》也獲得德國國會的批准。它把1908—1912財年(上半年)開工的無畏艦總數從7艘增加到了12艘,並決定在1910—1913財年繼續維持每年新造1艘戰列巡洋艦的規模。其中,1908—1909財年開工的無畏艦為4艘「赫爾戈蘭」級,它們沿用了「拿騷」級的炮塔布局和動力系統,但艦體及主炮口徑更大(12英寸),航速提升到20.3節。1909—1911財年開工的5艘「皇帝」級則換裝了蒸汽渦輪主機和新型魚雷發射管,5座雙聯裝12英寸主炮塔皆可向對舷方向射擊。「皇帝」級的問世,意味著海軍競賽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到1912年5月,帝國議會又通過了《第二次艦隊法第三補充案》,決定在1919年之前把一線戰列艦的總數增加到4個分隊、共41艘,為此又在1912—1913年開工了4艘「國王」級。它們可以視為「皇帝」級的放大,5個12英寸炮塔模仿英國超無畏艦的布局、全部布置在艦體中心線上,水下防禦與重點部位的裝甲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到1914年一戰爆發前夕,德國海軍已建成包括4艘「拿騷」級、4艘「赫爾戈蘭」級、5艘「皇帝」級和4艘「國王」級在內的17艘無畏艦,從「馮·德·坦恩」號到「德弗林格」號的5艘戰列巡洋艦(2艘在建)和大型巡洋艦「布呂歇爾」號,以及5級共22艘前無畏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提爾皮茨的「風險艦隊」為何沒能贏過海軍力量分散的英國?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