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空歡喜,戰列艦上的校射飛機為何最後成為雞肋?

空歡喜,戰列艦上的校射飛機為何最後成為雞肋?

文|歐陽欣

如果說火炮是戰列艦的拳頭和利矛,那麼火控系統就是戰列艦的眼睛和大腦。在集成的火控計算機系統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套不同的技術路線,即德雷爾體系和坡倫體系。德雷爾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早期分立式計算機的較簡單的整合,在航跡追蹤過程和不同計算單元之間的數據交換中大量引入人工數據修正,而坡倫體系更傾向於高度自動化的黑箱式整合,根據輸入的原始數據自動進行追蹤並輸出最終數據,在整個計算過程中減少人工干預和修正。應該說,德雷爾體系的火控計算機技術難度較低,在初始數據誤差大,參數變化率較低的情況下實用,但是整個系統操控複雜,引入人為誤差較多,對於大參數變化率和機動運動過程處理能力很差,而坡倫體系技術難度高,在發展早期很多前置技術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實用性不高,但是處理大參數變化率和機動運動過程的能力較強。

20世紀1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選擇了以當時技術成熟度高的德雷爾火控台為主的機械式火控計算機體系,僅僅保留了坡倫的部分研究成果整合進德雷爾體系當中,而放棄了對坡倫火控系統的進一步投資,皇家海軍的這一決定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坡倫火控體系概念和技術的大擴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坡倫體系的火控計算機已經成為戰列艦火控計算機的主流。

測距機和火控計算機給出了作為火力平台的戰列艦和目標之間的位置關係,陀螺儀的成熟使得觀測系統如測距機的穩定不再是問題,液壓系統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艦體橫搖對艦炮射擊的影響,集中射控指揮儀的改進,解決了全艦統一射控和統一彈著觀測修正的問題,而火控數據傳輸的問題,則被人聰明地利用步進電機和遠距離液壓傳動的方式解決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戰列艦火控系統進一步發展,坡倫體系的機電式計算機逐漸佔據了上風,飛機和航空火炮校射的實用化,令各國對戰列艦炮戰中利用飛機進行視距外校射的前景心動不已。

從20年代開始,戰列艦就開始配備飛機,最初從炮塔頂部鋪設的飛行甲板起飛,到之後的彈射器起飛。到二戰前,水上偵察/校射機已經成了戰列艦的標配,然而,飛機校射卻始終沒有解決實用性的兩大問題,飛機與戰艦之間的數據傳輸無法滿足戰列艦炮戰的需要,在戰列艦內火控數據傳輸和諸元解算已經基本自動化的情況下,機艦之間的傳輸仍然要靠效率低下的語音喊話或者電報,這也就意味著在效率上飛機校射成了整個火控系統中最短的短板,這種情況在對岸上無法目視的固定目標進行轟擊時尚能容忍,在戰列艦炮戰中卻是完全無法接受的低效,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飛機的續航力是有限的,而水上飛機的回收需要戰列艦停船然後花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用吊車將飛機回收,這在炮戰中更是難以容忍的,而等到炮戰之後再進行回收實際就等於放棄了飛機和飛行員,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戰列艦配備的校射飛機成了雞肋,等到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主力戰艦之後,這些戰列艦配備的水上飛機就徹底淪為航空母艦的偵察輔助以及搜救這類打雜的存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英國海上優勢一直沒被德國打破?提爾皮茨掉入陷阱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