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農民生活百態:稻田裡插秧的農夫 農閑時編葦席的農婦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組來自於澳大利亞攝影師海達·莫里森所拍攝的照片,海達·莫里森女士生於1908年,年少時就非常喜歡攝影,她認為照片不止能夠記錄歷史,還是一場生命的延續。在海達·莫里森女士從德國慕尼黑國立攝影藝術學院畢業後,年僅25歲的她來到了中國,此後在北京的一家攝影館工作,在中國居住了長達十三年,她分別遊歷了中國華北、華東、西北多個省份,並拍攝了大量照片。(攝影:海達·莫里森)
她的攝影包含了對當時中國的建築、風俗、集市、人物等系列的記錄,而這一組照片便是其鏡頭下的中國農民生活百態。當時的中國還是農業國家,對於農民來講,土地即是一切。他們在土地中播下種子,灌溉、施肥,然後看著土地中種下的種子開花結果,最後是收穫,這是他們的人生,艱苦卻又帶著喜悅。(攝影:海達·莫里森)
照片中是一個農民大叔正在給他地里種植的蔬菜澆水,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來講,農作也是需要經驗和技術的,灌溉蔬菜的水要均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蔬菜會被淹死,而少了蔬菜又吸收不了足夠的水分,通過長年累月的種植經驗,老農們每一勺水都拿捏得非常準確。(攝影:海達·莫里森)
照片中為一名兒童背著蔬菜,當時教育還沒有普及到所有兒童,大多數農村的兒童早早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們小小年紀便必須為家庭分擔一份勞力。(攝影:海達·莫里森)
照片中為一名兒童背著蔬菜,當時教育還沒有普及到所有兒童,大多數農村的兒童早早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們小小年紀便必須為家庭分擔一份勞力。(攝影:海達·莫里森)
照片中是一處農田,田埂上放滿了稻草,這時候應該是稻穀收割後的季節,在遠處的山上還有一座塔。(攝影:海達·莫里森)
照片中是一處農田,田埂上放滿了稻草,這時候應該是稻穀收割後的季節。(攝影:海達·莫里森)
照片中是一處農田,田埂上放滿了稻草,這時候應該是稻穀收割後的季節。(攝影:海達·莫里森)
照片中一名老人正在田野邊上的爐灶上做飯,在他的旁邊是臨時搭建席棚。(攝影:海達·莫里森)
照片中一名老人正在田野邊上的爐灶上做飯,在他的旁邊是臨時搭建席棚。(攝影:海達·莫里森)
農忙時節,大多數農夫都不回家吃飯,他們的媳婦兒會做好飯給他們送來,農夫們就地蹲在田埂上,吃完繼續幹活。(攝影:海達·莫里森)
幹活干累了,嘬一口老煙,照片中的農夫正在給自己的煙槍點煙。(攝影:海達·莫里森)
兩名農夫正在水田裡面引渠鉤地,每一年收割完稻穀後,必須引水到乾涸的田裡,把原本的稻草根除去,為種植另外一種農作物做準備。(攝影:海達·莫里森)
在農閑的時候,農民們會用葦草編織編織葦簾、葦席上集市販賣,以賺取一些外快,這些葦簾、葦席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攝影:海達·莫里森)
編織好的葦席,這種葦席一般用於夏季。(攝影:海達·莫里森)【文案:不二書】


TAG:不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