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城市行
新媒體編輯 |喜多
《世界遺產地理》18年全年訂閱正在火熱進行!
回顧2017年
展望2018年
《世界遺產地理》與您同行
| 卷首語 |
歲末年初是大家作總結的時間,回顧2017年,展望2018年,對於傳統媒體來說,這個總結有點沉重。在新媒體時代,對於一本雜誌來說,如何生存下去好像成了首要任務。以至於2017年當不少紙刊停刊時,我總能收到別人善意的問詢,而每次我都會堅定地告訴對方,我們雜誌還活著,並且還活得欣欣向榮。
這種信心,一方面源於對時代走向的判斷:在新媒體信息碎片化的大背景下,雜誌的輝煌時代雖已不再,但深度、專業的期刊卻會成為追求高品質閱讀的人群的文化必需品,其價值反而會凸顯。另一方面,作為一本從文化遺產角度切入文化、歷史、旅行的期刊,《世界遺產地理》自創刊以來的這些年,適逢傳統文化復興、文化遺產受重視、文化旅遊深入人心的時期,正是這些給了我們繼續堅持下去的底氣。
本著這樣的信念,過去的這一年,編輯部精心策划了12期專題。我們觀察海島的日常,自駕甘孜秘境,走訪雲南邊境線,介紹印度香料文化,探討去巴黎看展;我們探究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包括曾風靡歐洲的「中國風」、中俄萬里茶路上的東方茶商故事;聚焦長城保護、世界遺產評選、中韓申遺之爭等話題。在辦好雜誌的同時,我們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更適應新媒體時代風格,內容豐富,各有側重,對雜誌形成有益的補充。「換個角度看,世界原來如此」,這是我們微信公眾號的功能介紹,與雜誌的辦刊理念一樣,我們希望通過獨特的視角,給大家呈現一個生動的世界。
2018年第一期,我們將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美國。2017年,編輯部的幾位編輯記者不約而同地赴美國旅行,有機會對美國文化有了切身的體會。我們的主筆夏榆,在美國出版新書,受邀赴美國幾座城市演講,對於美國,更是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作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城市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而今日美國,又出現了一系列值得探討的新趨勢,其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特點對我國的城市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希望藉由《美國城市行》專題,能夠解讀美國文化。
本期「聚焦」,我們則關注中國的甲骨文。2017年10月,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種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記錄著早期中國文明的流轉變遷,對文化傳承意義重大。如何理解甲骨文對當今社會、中國文化的意義?我們試圖通過此次專題尋求答案。
在「博物館」欄目,我們帶大家一起去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年度大展「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視野」欄目,介紹蒙古國鄂爾渾峽谷、波爾圖的「瓷房子」,以及真實的「唐頓莊園」;從本期開始,我們還開設了一個新欄目「新書推薦」,為各位擷取值得閱讀的人文好書,開拓視野。
還需要多說什麼呢?開卷有益,希望《世界遺產地理》再陪伴您一同走過2018年。
執行主編:宗波
| 特別策劃 |
| 美國城市行
美國的歷史並不悠久,僅用了200多年的時間就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其中,美國城市的發展史是美國歷史的縮影,城市的發展與美國歷史的發展同步進行,在美國歷史發展的每個關鍵階段都有城市的烙印。
作為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國家,今日美國又出現了一系列值得探討的新趨勢,其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特點對我國的城市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期「特別策劃」,我們的記者深入美國,用獨特的視角觀察美國城市,探究美國歷史,解讀美國文化,詮釋美國精神。
| 視野 |
| 蒙古國鄂爾渾峽谷行記
蒙古國,對中國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它和中國有著4000多公里的邊界線,但我們卻一直對其知之甚少。與快速現代化的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不同,蒙古國完好地保留了原始的草原和傳統的游牧習俗。在這個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出了首都烏蘭巴托,便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千百年來,牧民在這裡的生活幾乎沒什麼變化。
|波爾圖「瓷房子」在訴說
波爾圖,這座面朝大西洋的港口城市,從宮殿、教堂,到住宅、車站,彩繪瓷磚將原本粗糙的牆面裝點得光鮮亮眼。瓷磚畫像五彩繽紛的鱗片,將波爾圖勾勒成了一條陽光下閃閃發光的美人魚,這些鱗片則記錄了這座帝國的興衰。
|海克利爾城堡:真實的「唐頓莊園」
海克利爾城堡巍然坐落在千畝草地上,一踏入立即讓人進入「唐頓莊園」情境之中。從1679年起第一代卡納文伯爵就居于海克利爾,城堡約有上百間房間,包括富麗堂皇的大廳、藏書豐富的書房、布置典雅的卧室,風靡全球的英劇《唐頓莊園》正是取景於此。這裡擁有經典陳設、傳奇歷史和真實的家族故事,遠比英劇更加精彩。
| 聚焦 |
| 甲骨文 活著的記憶
2017年10月,中國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再次把甲骨文推向現代世界。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系統成熟的漢字,流行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晚期,是刻在牛肩胛骨、龜甲或其他動物骨骼上的用於占卜、祈禱和記事的文字。自1899年偶然被重新發現以來,甲骨文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遠。
但究其根本,甲骨文所代表的文字精神始終與中國文化的本質相連。如果要找到中國文化記憶的起點,甲骨文是最合適的存在。
那麼,甲骨文從何處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甲骨文?如何理解甲骨文對當今社會、中國文化的意義?本期聚焦將試圖尋求答案。
| 博物館 |
| 書畫菁華特展擷英
近日,在央視開播的《國家寶藏》可謂火遍網路社交媒體。無獨有偶,在秋冬之際的台北,「國寶」一詞,也因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年度大展「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而紅極一時。
此次特展選取院藏曆代書畫精品45件(組),組成精華集錦式展覽,時間上跨越東晉唐宋元明清各時代,蔚為大觀。作者在此擷選極負盛名的幾件展品,從作品細節、藝術價值上加以分析,試圖為觀者提供更深入的切入點。
| 探險 |
| 438天太平洋上的生死漂流
《438 天》的作者喬納森·富蘭克林說:「在海上活了14 個月?只有好萊塢編劇才寫得出這種大團圓的故事。」
我們都很熟悉魯濱遜的漂流,我們也很熟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當這些故事或真實或虛幻地進入大眾視野的時候,我們也才能略微體會到一個人在海洋上的那種生與死之間的掙扎、等待。438 天,是墨西哥漁民阿爾瓦倫加真實的海洋漂流經歷,他穿越風暴、喝海龜血、與鯨鯊同行……這些經歷在無邊的海際線下,也是絕望與希望交織的日復一日。當然,這早已經不是什麼圓滿的故事了,劫後餘生的生命那裡又有什麼圓滿呢!
| 匠心 |
| 百寶嵌:百寶薈萃,光彩熠熠
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漫步》中指出:「芙蓉出水」和「錯采鏤金」代表了中國美學史上兩種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傳統的百寶嵌技藝就屬於鏤金錯采之美。百寶嵌是螺鈿鑲嵌的基礎上,加入各種珍貴寶石、材料,製作而成的鑲嵌藝術品,後用在傢具製作上,是一種最奢侈的鑲嵌工藝。精湛的手工技藝需要工匠之初心。
| 好文精選 |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文章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TAG:世界遺產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