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

1月26日,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的「中山-頓慧診療新技術轉化中心『醫-研-產』創新模式論壇」上傳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複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據悉,這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實現技術轉讓,或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

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肝癌佔全世界55%,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位列第二位。現有數據統計顯示: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接近0,早期肝癌經根治性手術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可現實非常殘酷:肝癌起病隱匿,早期無特異性癥狀,約8成患者首診已進入晚期,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即便實施根治性手術治療,5年內仍有60%至70%患者出現轉移複發;肝癌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僅為7%左右。

突破早期診斷大關,對肝癌診治的提升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樊嘉領銜團隊歷經9年攻關,在患者血漿中篩選到由7個miRNA組成的早期肝癌診斷分子標記物(目前分子標記物模型已獲中、日、韓專利)。試劑盒僅需採集0.2ml血漿,通過對其中7個肝癌相關微小核糖核酸檢測結果的綜合評估,可準確診斷肝癌,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達80%以上。

樊嘉告訴記者,臨床約30%至40%的甲胎蛋白陰性(簡稱「AFP」)患者,很難通過常規手段發現肝內腫瘤。試劑盒突破了這一盲區,用84%的靈敏度、88%的特異性,可篩查出AFP陰性肝癌患者。應用試劑盒,進行血液檢測同時配合影像學檢查,還能顯著提高對包括小於2厘米小肝癌在內的各種臨床分型肝癌診斷效能,以此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試劑盒實時動態監測肝癌治療效果,及時預警腫瘤複發和進展的發生,性能超出傳統甲胎蛋白檢測約35%。至於便捷的採集方式,將在患者整個治療隨訪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臨床可通過多次血液檢測及時反映治療效果、預警腫瘤進展,減少患者對傳統影像學檢查的依賴。

據悉,應用試劑盒已完成多中心臨床驗證,並通過國家食葯監總局的認證。2017年8月獲得CFDA的三類器械註冊證和生產許可證。今年起將通過全國20個省多中心臨床使用推廣,成為臨床醫生肝癌診斷、患者預後療效監測更有效的工具。

專家表示,隨著試劑盒的普及,我國肝癌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或可提升至20%至30%,切實降低死亡率。

肝癌病人之所以生存率低,複發率高是關鍵癥結。近年來,眾多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外周血中遊離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是腫瘤轉移複發的「種子」,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樊嘉院士、周儉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檢測「外周血中幹細胞樣循環肝癌細胞」,發現循環幹細胞樣肝癌細胞可作為肝癌切除術後複發預測新指標。團隊自主研發了多種CTC分選檢測技術,同時成功研製了全球首台 「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原型機和檢測試劑盒,相關核心技術已獲3項發明專利,並申請發明專利5項。該系統可實現從全血標本CTC的一站式全自動樣本處理,包括血液離心,液體處理,CTC捕獲,細胞染色等步驟;捕獲CTC的靈敏度可達到90%以上,8小時可處理24個樣本,捕獲的CTC細胞還可用於下游的單細胞測序分析,揭示每一個CTC的基因突變和表達譜。這為臨床實現肝癌早診早治、有效預測複發、療效監測以及幹細胞研究建立了良好平台。

在當天的論壇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上海頓慧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署了《技術專利轉讓協議》和《技術專利許可協議》,以3000萬人民幣將研發過程中產生的8項核心發明專利授權轉讓或許可。該系統衍生產品「ChimeraX-120TM 循環腫瘤細胞全自動樣本處理和檢測系統」正在作CFDA註冊申報準備工作。據悉,目前僅有美國CellSearchTM系統獲得監管部門註冊上市許可,是CTC檢測的國際金標準。本系統與CellSearchTM系統相比,具有更高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檢測靈敏度、更多的CTC分選模式以及更好的CTC下游分析兼容性等優勢。

樊嘉院士在論壇上介紹了打通「醫-研-產」創新鏈和產業鏈實現「中山智造」的經驗。據了解,中山醫院通過與創新醫療企業上海頓慧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山-頓慧診療新技術轉化中心,實現了從醫院-轉化平台研發-企業生產-實驗室應用四點一線高度統一的協作模式,研發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診療新技術。通過創立「醫-研-產」新模式,打通醫學創新、轉化和產業化的關鍵環節,實現了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無縫整合。這一新模式不僅將加快我國先進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更能有效提升我國國產診療新技術核心競爭力至國際先進行列。「醫-研-產」的中山創新模式,為將最先進的生物醫學技術應用於疾病本質的研究,探索診斷和治療新方法,並與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可應用於臨床、服務廣大病人的醫療產品提供了有益經驗。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