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四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田梅

第四屆樹蘭醫學青年獎獲獎者——田梅

做人、做事、做學問

教育和科研經歷

田梅(1972—),生於山西太原。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副會長。1996年畢業於山西醫科大學,獲臨床醫學學士,2001年獲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日本國立Gunma大學內科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1年任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助理教授。現任浙江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杭州濱江醫院副院長、浙江省醫學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主任。建立和拓展了分子影像在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治、幹細胞示蹤、腦機融合等方面的創新應用,相關成果被教科書和臨床指南收錄。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主要科研成就

田梅教授是我國分子影像與核醫學領域傑出的中青年專家,擔任國際分子影像與核醫學領域五大主流學會官方學術期刊的亞洲地區編輯、編輯委員、副主編。在過去20年里,針對分子影像與精準醫學、細胞治療、腦科學交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深入系統研究,發表英文論文90篇,主編藥物傳輸英文專著1部、副主編全國統編教材《醫學影像學》(英文版)和《核醫學》。主要學術成就和貢獻如下:

一、 構建了多模式分子影像新技術,實現了移植細胞的時空動態可視化,為細胞治療的在體示蹤與功能分析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技術。

二、 創建了基於受體-代謝分子影像方法,將非手術癲癇患兒致癇灶檢出率提高40%,發現和建立了評估癲癇藥物所致認知功能障礙的生物影像標誌物,為兒童癲癇等腦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了新方法。

三、 開拓了分子影像在腦機融合領域的創新應用, 為進一步利用分子影像指導腦機融合醫療新技術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心路歷程

分子影像學是由分子生物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等多學科交叉的一門新興學科,核醫學分子影像是已經在臨床工作中廣泛使用的分子影像方法,主要代表性技術是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從20世紀末分子影像的概念提出開始,隨著分子生物學進展和生物醫學成像技術創新,分子影像與核醫學在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斷與評估、新葯研發與創製、新型治療方法(如:幹細胞與T細胞治療)的療效監測與評價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十三五」規劃將生物醫學成像列為「十三五」時期優先布局的10個建設項目之一,將核醫學影像設備研製也列入100個大項目之一。

從1998年進入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學習至今,我在分子影像與核醫學的臨床、科研和教學一線已經工作了整整二十年,我的專業學習與事業發展是融入在分子影像學科領域從開始到快速發展的國際大環境中,也非常幸運地趕上了國家重視人才和科技創新的新時代。作為分子影像與核醫學領域的一線醫療科技工作者,近幾年以來圍繞國家衛生與健康重大科學問題與挑戰,緊扣現代醫學影像與精準醫學、腦科學交叉領域的國際科學前沿,特別是在分子影像與腦功能性疾病、腦機融合等交叉領域共性的關鍵科學問題,展開了深入和系統研究工作。

一、 構建了基於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分子影像的評價方法,實現了腦內幹細胞的時空動態在體示蹤與功能評價,為細胞治療的在體示蹤與功能分析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技術。

創建了幹細胞快速誘導表達內源性多巴胺 D2受體(DRD2)的新型PET分子影像細胞示蹤方法技術,實現了基於PET多巴胺受體顯像技術的腦內移植神經幹細胞的活體、實時、動態、可視化追蹤與治療評估新方法,解決了傳統影像不能活體示蹤移植後細胞,傳統顯像劑不能透過血腦屏障等多年來的國際難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現了幹細胞聯合中藥協同治療缺血性中樞神經損傷,探索了中樞神經損傷後的細胞治療、神經保護新機制,對幹細胞的轉化研究與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功能評價方法。系列成果發表在國際分子影像與核醫學領域頂級期刊,並作為研究前沿和亮點,被專門配髮長篇專題評述,正面報道和評價系列研究發現。應邀擔任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幹細胞標記顧問專家(中、美、英、德、荷五人專家組),撰寫國際臨床指南與規範。

二、 創建了基於受體-代謝PET分子影像方法,將非手術癲癇患兒致癇灶檢出率提高40%,發現和建立了評估癲癇藥物所致認知功能障礙的生物影像標誌物,為兒童癲癇等腦相關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了新方法。

目前診療中常用的傳統影像設備包括超聲、CT、核磁等技術一般都只是給出解剖結構圖像,例如:某種病變的大小、位置等信息,而分子影像則能通過對某種分子的成像,顯示病變部位的代謝與功能情況。目前該技術在腦科學與腦疾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通過建立基於功能代謝與受體的PET多模式分子影像的臨床評估方法,為非手術治療癲癇患兒預後信息和治療方案的制定與調整,提供了客觀可靠的影像技術手段。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癲癇最常見的共患病--認知功能障礙,發現並建立了基於PET 神經受體分子影像的生物影像標誌物,為提高癲癇患兒認知功能障礙的精準診治,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學方法。同時也為腦認知功能相關的其他腦疾病的無創、在體、時空動態功能改變可視化、精準評估提供了客觀科學的新技術。系列成果發表在國際分子影像與核醫學領域頂級期刊,並作為研究前沿和亮點,被專門配髮長篇專題評述,正面報道和評價研究發現。

三、 開拓了PET分子影像在腦機融合(Brain-Machine Interface或Brain-Computer Interface)領域的創新應用, 為進一步利用腦機融合新技術實現腦機融合與康復應用,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針對目前腦機融合領域的行為控制難點,首次將PET分子影像引入計算機控制的動物機器人,深入研究了電刺激大鼠丘腦腹後內側核(VPM)引起轉向行為的關聯腦區,發現了電刺激VPM引起大鼠可以直接控制轉向行為的功能性調節機制,為深入研究動物機器人自動導航方法和智能增強中的互適應學習模型,建立了新方法和新策略。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PET分子影像實現並揭示了生物智能系統與機器智能系統的融合及其相關作用機制,對神經康復和生物機器人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分子影像與腦科學交叉領域的共性關鍵問題,我們建立了無創、在體、實時、時空動態可視化的新型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和方法,實現了從分子水平無創示蹤細胞與腦功能變化,在技術上不斷突破與創新,構建和拓展了核醫學分子影像在腦功能與腦疾病研究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對腦功能與腦疾病的在體研究有重要示範推動作用,促進了我國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的跨越和進步,對精準醫學和腦科學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基於以上工作,我也榮幸地成為核醫學分子影像領域第一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應邀擔任國際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領域五大主流學會官方期刊的編輯委員和副主編,以及英國《柳葉刀》雜誌編輯顧問。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做特邀學術報告,以及世界分子影像學會、美國核醫學會等權威學術會議做特邀主旨報告或擔任分會主席。應邀擔任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幹細胞標記五人顧問專家組成員,撰寫國際臨床指南與規範,積極拓展了我國核醫學分子影像的國際影響。

為了主動適應國家今後的醫療發展形勢,為分子影像診療培養充分的人才隊伍,我在浙江大學醫學部還承擔著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留學生、碩士班、博士班的教學任務,讓同學們掌握先進的分子影像診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現在我帶領的浙江大學核醫學分子影像學科,正在成為青年才俊報考的一個熱門方向。我相信分子影像將成為醫療健康領域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通過無創分子影像,可以及早地預測、預防,早診早治,特別是在精準醫療和腦科學方面,分子影像將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這個領域,為人類健康發展共同努力。

面對新時代、新征程,「雙一流」建設已經啟航,建設科技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也為分子影像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使命光榮,時不我待。今後要繼續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開拓進取,搶佔世界科技競爭先機,為國家建設全面小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oArt 的精彩文章:

韓家淮組揭示細胞壞死過程中 RIP3 介導的代謝調控機制及作用

TAG:Bio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