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中的陶淵明、及其詩文

歷史中的陶淵明、及其詩文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劉裕篡晉建立劉宋王朝後,他更名陶潛。他自認為自己是晉朝的臣民,隨著東晉的滅亡,陶淵明也不存在了。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的人在世的時候很偉大,呼風喚雨。死去後,隨著時間的消失,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有的人活著的時候很平凡,或小有名氣,隨著歷史的發展,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歷史貢獻也越來越偉大。陶淵明就是這樣一種偉大,他像一顆紅寶石,他像一顆夜明珠,在他活著的時候,在他去世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隨著歷史的前進,幾代人逐漸認識了他,揩去掩埋他的塵埃,使他閃閃耀眼,永遠地閃灼在歷史的長河裡。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田園詩人,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這是由於他對社會、對時空、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由於他的博學強記和豐富的人生實踐;特別是由於他出類拔萃的文學天才,用白居易的話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他的詩寫得看似通俗,明白如話,但卻表達了很高的情操和很深的哲理。例如陶淵明寫的《歸園田居五首》,其中的一首是: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寫得通俗明白像兒歌一樣,卻表達了陶淵明高尚情操,寧願早出晚歸的躬身耕鋤,不怕夕露沾衣,守拙田園,也不隨腐敗的官場狗苟蠅營。由於陶淵明的詩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千百年來,叫人百讀不厭,愛不釋手。

陶淵明的一生與酒有不解之緣,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戀。陶淵明離開我們快1600年了,在那個物質生活非常貧乏的年代,人們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特別是陶淵明從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官場辭職歸隱,住在山遠地偏的鄉村,只有酒,能使他解憂,能使他消愁,能使他興奮,能使他舒適。小飲小舒適,大飲大舒適,再喝多了他會說:「我欲睡眠卿且去」。所以便有了摺疊『葛巾漉酒』跟『無弦琴"的軼事。

更為熟知的便是『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陶淵明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歷程,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土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土誄》,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謚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里,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肖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肖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讚「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雖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到了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

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其《醉後》詩道:

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中寫道:

賞讀《高土傳》,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李白那種「安能催眉折腰侍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中寫道:

寬心應是酒,譴興莫過詩。

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中唐詩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這首詩。詩中先用「塵垢不污玉,靈鳳不啄腥」,頌揚陶淵明高尚的人格,最後寫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

不見籬下菊,空餘墟里煙。

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潛體十六首》。其中寫到:

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

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

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的這首詩就說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定。歐陽修盛讚《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閑」。北宋王安石曾說過,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矣」。

蘇東坡在《與蘇轍書》中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蘇東坡把陶詩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八個字,概括陶詩的藝術風格,還是很準確的。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晚年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居高聲自遠」,由於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在北宋文壇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極力推崇陶淵明,對進一步確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無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現代,沿襲了兩宋對陶淵明的崇高評價。

陶淵明的不朽詩篇,陶淵明的偉大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陶淵明的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語言,看似質樸,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的精品或極品。其中《少五適俗韻》,曾編在中學生的語文課本中。詩的抒情沁人心脾;詩的寫景,豁人耳目。讀過後叫人終生難忘。什麼時候讀,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少五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作為隱者的代表,一方面由於他的平凡性,另一方面是由於他的悲壯性。陶淵明的平凡,即指他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但卻能表現出那種平淡自然之情。陶淵明有著豐富的內蓄,他追求精神自由,希望完全擁有自我而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掣肘,他讀書、作詩、彈琴、飲酒,風流儒雅,而這一切愛好,完全是一任情性,不包含任何功利目的。生於濁世的陶淵明,卻能在一個自鑄的自由世界裡生活,一切都普普通通,與常人沒有二致。他住在「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的廬山腳下,有著農事的辛勞「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又不免知識分子的清高:「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作為父親,他不忘自己的責任感:「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作為酒徒,他難掩嗜酒的快意:「何時稱我情,濁酒且自醉。」精神高超的陶淵明又是現實世界的「凡夫」與「俗子」。我認為陶淵明給人提供的,是一種採菊東籬悠然自得的可以捕捉的現實人生。

陶淵明的悲壯性,即他以捨棄物質享受的沉重代價,以換取精神的自由。 陶淵明他摜去了澎澤令的烏紗帽,自願到廬山腳下去荷鋤,徹底脫離了統治階層而成為僻野窮鄉的沒有一文俸祿的平民。陶淵明的精神自由,是犧牲了物質享受而以清貧為代價的精神自由,是沒有任何依附的徹底的一種獨立自我的精神自由。較之其他魏晉士子,陶淵明更有一種清剛之氣,勁健之骨,他不止在與統治者的完全對抗中體現了個體的崇高地位,而且還顯示出精神對物質的高度駕馭。陶淵明以捨棄官爵自甘凍餒的極為沉重的代價,完成了他對精神自由的追求。陶淵明歸隱因為凝結著自我的犧牲,包蘊著深刻的痛苦,而更有一種崇高的意味。

陶淵明的平凡性,使人們感到了親近;陶淵明的悲壯性,又令人們感到了他的崇高。親近而崇高,使陶淵明贏得了後世的無數知音,融會了他親近而崇高的人格美的田園詩,便一再為人所陶醉鑒賞。於是,陶淵明作為一位不偕俗流,遣世獨立的隱者的形象,而在中華民族的心中萬古流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瀧離栤 的精彩文章:

屈原為何自投汨羅江?

TAG:瀧離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