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瓜稀飯和炒蛋

地瓜稀飯和炒蛋

地瓜稀飯和炒蛋是我三歲半孩子恩恩通常的早餐。煮稀飯的大米牌子不定,正規商店買的普通米,健康就好;地瓜倒是一直吃的是漳州「六鰲地瓜」。我愛吃地瓜,試了不下四五種,終於選定這款,像極小時候閩北紅土壤種出來的紅心地瓜,口感綿密,能帶出一鍋清甜好米湯,不輸台灣地瓜粥。我很懷念那種味道,自己就著豆腐乳,可以喝一大海碗。

恩恩的早餐炒蛋是先生負責的。先生廚藝實在太有限,大概只有米飯、泡麵和煎蛋是拿得出手的。可是我多半喜歡夜晚看書,所以起不太早,先生很努力,自學各樣花式炒蛋:香蔥炒蛋、肉鬆炒蛋、西紅柿炒蛋、蝦仁炒蛋、火腿炒蛋、巴沙魚炒蛋……每天變著花樣,加上爺爺奶奶給的肉鬆、花生和各樣小菜,恩恩的早餐可以吃得不奢侈,但卻健康有營養。

曾經有一陣子我常拜訪一位老姐妹,她退休後專心操持家務,給家人做熱騰騰的飯菜,把一個家收拾得溫馨又乾淨。我曾隨她去接孫女,路上我說她的孫女很有福氣,將來長大了,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記憶中家的味道一直陪伴她。這位老姐妹說,是啊,要讓孩子在家吃飽吃好,以後孩子們哪怕一個人在外面讀書,都有愛的家庭味道相隨。

我也曾經偶然聽過另外一個老姐妹說:「無論大人多忙,早餐總是要給孩子準備的,煮一個雞蛋也好,孩子們才吃的有營養。」

那時候恩恩還沒有出生,我卻把這些話暗暗記在心裡。等到恩恩讀書,先生自告奮勇預備早餐;中午孩子在學校吃;我會用心準備下午回來的點心和晚餐。

孩子每天起床後我會陪他禱告,接下來就是自由讀書的時間。還在坐月子的時候,我就會讀詩篇給恩恩聽;六個月開始,我和先生讀適合孩子年齡的書,堅持了大概三年,現在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早禱過後,恩恩會很自覺拿書讀,通常他會選擇聖經故事和一本他一段時間裡常讀的書籍,有時候他自己翻,有時候我讀給他聽。然後去吃早餐,再預備上學。臨出門的時候,全家會一起禱告,為著恩恩一天在學校能夠平安有見證,能夠智慧和身量一起成長,來祈求上帝的恩典。

放學回來是點心的時間,恩恩其實在學校吃得很好,但是長身體的階段,總是很容易餓的。一回來他基本就是三句話:「媽媽我回來了;媽媽我好想你啊;媽媽我餓了!」我會煮一碗魚湯,就著餅乾或者蛋糕給孩子當點心,這一招是我媽媽教的。孩子不愛喝肉湯,辛辛苦苦燉的肉湯「銷路」不大,那就魚湯好了。

廈門靠海,五六兩一條的小海魚很常見,加上薑片和豆腐,煎煎燉燉,就可得一碗濃稠的奶白色好魚湯,就著固體的小點心,恩恩吃的很歡快。吃飽了全家做家庭禮拜,因為那時候,是先生最有空在家的時候。我們做家庭禮拜的程序很簡單,也不會超過十五分鐘,符合孩子的特性:唱詩歌;背誦使徒信經;先生禱告;讀《聖經》和《基督徒弟子規》;我禱告;然後主禱文結束。

我們選用的詩歌是宋尚節博士當年佈道時候自己編撰的聖經經文詩歌《奮興短歌集》,多選用古調讚美詩的副歌,填進去聖經經節,朗朗上口,十分好記。一個禮拜選幾首,直到恩恩唱熟悉為止。《奮興短歌集》的版權屬於新加坡基督徒佈道團,這個佈道團和我的學院十分親密,後來他們委託新加坡聖經公會出版了《聖經和合本附奮興短歌集》,我們果斷帶了回來。現在教孩子唱,希望他藉著唱詩歌,能夠記住更多的經文。我後來知道廈門一位老奶奶家裡查經到現在仍然是用《奮興短歌集》,心裡非常感動,這本詩歌真的很好,可惜很多人已經不記得它了。恩恩唱了幾次就可以記住,有時候不自覺就哼出來,順便就把經文記住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一切不義。」

《基督徒弟子規》是我們學院一位教導「中華文史」的長老編寫的,他是唐朝詩人張九齡的後代,文學功底深厚,又從小在新加坡的一個長老會長大,信仰純正,他將信仰和生活編寫成十段,取名《基督徒弟子規》。蓋弟子也,親授業者謂弟子。《論語·學而篇》說:「蓋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曾經很多媽媽看了內容向我討要,這本小書文筆優美,信仰清楚,涵蓋基本教義和生活,後面也有很詳實的解釋,適合媽媽陪孩子朗讀;甚至在大陸很多地區,如果沒有主日學課本,都可以替代使用。可惜無論《奮興短歌集》還是《基督徒弟子規》,因為各樣問題,在大陸印刷和流傳困難重重,我也只能每次去新加坡帶一些,回來贈送給最需要的人,但畢竟杯水車薪。希望以後能夠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的家庭禮拜讀聖經很慢,基本上一個月才換一段,我們不求快,但求精,孩子還小,他需要慢慢習慣讀聖經。但是精讀慢讀還是很適合我孩子的,到了後來他基本上可以自己看著聖經一個字一個字地把「八福」讀出來,也會很自動問:「爸爸,什麼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家庭禮拜結束之後,先生常常出去有事,我就給恩恩用平板手機看一會兒健康的動畫片,例如《小豬佩奇》和《狗狗護衛隊》,小傢伙看得津津有味,我自己預備晚餐,簡單的晚餐就好,不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孩子已經喝了魚湯,晚飯通常一菜一肉就可以了。吃完飯,孩子就不可以看了,家裡也沒有電視,安靜清明。孩子會自己玩一會兒,然後洗澡,接下來就是「國學課」,讀《聲律啟蒙》。

國學課之後是《英語單詞大書》,類似幼兒場景英語。我的孩子喜歡數理化和地理生物的書籍,小小年紀,總是纏著我們讀兒童百科全書,也喜歡看數學思維的書,不懂就問。可是他不愛讀唐詩宋詞,不愛古文,真讓我這個喜愛國學的媽媽哭笑不得。可是我堅持中國人要好好讀國文的,所以一直給孩子做這方面的訓練。慢慢的,恩恩也會熟悉《千家詩》,熟悉古文,熟悉一些有韻律的文章。有時候他不聽,我就讀給他聽,總是要堅持下去的,其實孩子有在意的,日久他就慢慢愛上了。

晚上的國學課和英語單詞課同樣不會持續太久,時間比較靈活,可是必須堅持。之後我會陪孩子讀一些故事書和他喜愛的繪本、百科類書籍,然後禱告睡覺,不會太晚。我從來沒有刻意要求孩子優秀,可是我很希望他吃飽睡好玩好,生活有規律。讀書之於他,已經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很喜愛的事情,是一種習慣,是他很樂意去做的。這確實需要父母很有耐心去引導和培養,在這裡我再次感謝我的先生,他不但積极參与,還十分有耐心,孩子愛和爸爸讀書、玩遊戲,也懂得從小尊重和保護媽媽,我一咳嗽,恩恩就馬上給我拍背,然後說「媽媽,你怎麼了,你沒事吧?」父親的角色對於一個家庭和這個家庭的孩子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孩子心理的健康,需要一個正常的家庭,相愛的父母,以及有規律的家庭生活。

有規律並不是蒼白乏力的,更不是沒有彈性的。恰恰因為有規律,孩子養成了好的習慣;恰恰因為有彈性,所以不是死板和讓孩子害怕的。有時候我們也在下午外出,那麼我們就會挪動當天家庭禮拜的時間。

我特彆強調帶孩子去參加主日敬拜(主日學)和家庭禮拜的重要性。以前看心斐姨的自傳《夜間的歌》,裡面有說她小時候早晚長輩會招聚孩子們讀聖經,然後才讓他們去玩。古老的信仰,寧靜的生活。我們現在的時間已經被手機碎片化了,大家忙忙碌碌,主日的崇拜孩子們說聽膩了,愛來不來,家長也縱容,這樣實在得不償失。如果恩恩建立一個良好的敬拜觀和敬拜習慣,我將終生不再為他擔心。至於後面讀什麼書,去那裡工作,我相信他都能夠有智慧來處理,更能夠主動建立良好的秩序感,一個人的成才不是他很有才華,是他可以很有秩序感地主動對自己的才華進行系統訓練,方成大器。

寒假來臨,我需要給孩子設計一個有價值的時間表。古人十分注重家風,我也常常在思考什麼是基督徒的「家風」。家風是早晨一碗熱騰騰的地瓜稀飯和父親的愛心炒蛋;是媽媽小火慢燉的一碗魚湯;是家裡固定購買的圖書;是孩子朗朗的讀書聲和遊戲聲;家風更是主日全家人一起去敬拜上帝的莊重與虔誠;是恆久家庭禮拜所帶來的家庭秩序感和愛的凝合力。家風體現了一個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風範儀彩,更是孩子成長馨香環境的優美寧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龔微城 的精彩文章:

TAG:陳龔微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