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臘八粥到《飲食男女》

從臘八粥到《飲食男女》

每到節日,總離不開吃。今日臘八,理當來碗臘八粥。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生沉浮,萬般滋味,皆在慾望與希望之間。

飲食:生活的美學

飲食,是生存的基本,再技術化,精細化,藝術化,都是填之於口腹,實質上一樣的。中國人愛吃,什麼都吃,各地菜系,紛繁複雜,而到了最高境界的菜肴,實際上可以與戲曲中的崑曲相媲美。其實,飲食到了高階,就變成了審美,是精神需求之慾望的滿足,然而如果沒有相對應的審美力與適當的心態,再好的菜肴也不過是一堆食材的組合加工而已。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在其感官教育中針對兒童味覺的訓練,特別指出:「味覺分為兩種,一為滋味,一為分別的。」第一因為可以在口中胃裡有一種美味,第二可以借為分別食物對身體的有益與否;而後者才是正確的味覺。第一種就是滿足感覺,而由感覺引到放縱的食慾,由食慾便引到一切慾望上去了。第二種就是分別的感覺,所以在飲食上才有了約束。這種約束就生出自製心來,而使道德的意志制服了身體的食慾,這便是人在被誘惑時最好的保護者。

中國傳統社會,因朱熹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思想,禁慾千年;在西方,因為追求自由,崇尚個性,而釋放自我。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慾望的「收」與「放」,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我們實在拿它沒有辦法。生於東方長於西方的導演李安,大概也深受困擾,拍了部電影名叫《飲食男女》:借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一點一滴勾出深藏在現代中國人內心的精神和情感困擾,充分演繹了東方家庭的倫理關係和現代人追求釋放自我的矛盾。

影片開始做菜的那段蒙太奇,讓人垂涎欲滴,又禁不住要讚歎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飲食 : 情感的紛爭

電影中的重要場景就是廚房與餐桌。日常大餐都是豐盛無比,但不管餐桌如何光鮮,坐在桌邊的人各懷鬼胎,心門互相關閉,或面無表情,或若無其事,或突然來個重大宣布。只有口腹是打開的,氣氛是凝固的,親情是缺席的。

老戲骨郎雄飾演的父親寡居十多年,三個女兒都已經成人,但無有歸屬。這是男女,是中國文化中桌子底下的慾望與希望波詭涌動。

人受困於慾望,得救於希望。

每個女兒的結局都不同,父親也有結局。但身處其中,全是糾結、無明與封閉。人們對於慾望,是極力地去追索,對於希望,不肯有半點的慷慨與大方。父親的味蕾出了問題,到後來情感問題解決了,味覺也恢復了。

大女兒,在禮教與信仰之下,乾脆用想像出的愛情之殤,來封閉自己的男女情感之門,直到導演刻意得不能再刻意的「引誘」下,終於大爆發。之前,她的生活,有慾望的涌動,聽不得貓兒的叫聲,隔壁的夫妻對唱,統統被「道德」壓抑下來。

小女兒,搶了朋友的男友,過程中也有糾結,但終於快速決定與對方結婚。在慾望與希望之間,她用時最短,最大程度上藐視了禮教,遵從於自己的慾望訴求,因此希望於她來說,就沒有份量。

大姐與小妹可以說是兩個極端。

夾在中間的老二,最為糾結。她上可以為長,下可以為幼。通片中,她的戲份也是最多的。慾望與希望的困局中,她該何去何從?

她與前男友的糾纏,是慾望與希望之間的掙扎。看上去輕鬆洒脫,如她走路的姿勢,可是她在做最喜歡的菜時,內心卻沒有喜悅。小時候跟著父親在廚房偷偷學藝才是她最開心的回憶,因為,在父親身邊,不僅是做菜,而且是享受愛的存在。她與前男友的關係,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只是「做菜」一般的境地,宛如沒有花朵的花盆一樣空蕩,觀眾得以從她悵然若失的眼神中察覺。但,當對方宣示了要與另外的女子結婚,而且婚後可以繼續與她保持情人關係的時候,她還是嘔吐了。對方的婚姻態度,就是槍斃了她一絲絲包裹著的希望---對愛的渴望。

希望是什麼?是對慾望的合理克制與愛護。

飲食 : 愛的成長

對於老二來說,幼時對父愛的爭奪就是一種慾望,這是本能的慾望體現;長大後,與父親疏遠,對搬離老房子,離開家人的訴求,是一種慾望,這是成長的慾望體現;最後經歷種種,決定自己買下老房子,給家人做菜吃,也是一種慾望,這是成熟之後的慾望體現。

回想起電影中吳倩蓮和趙文瑄在台北紫藤廬茶館喝茶的那一幕:茶,微苦,簡單樸素,是豐盛大餐的對立面,是極易操作,人人都能滿足的飲品。喝茶就等同於精神交流,茶雖簡,卻給人的精神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一杯茶,看似寡味,卻包容了人生的五味雜陳,最終示人以優雅從容,淡然有味。

不同的人泡出的茶,味道不同,品茶的人心境不同,味道自然也有區別。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與茶水之間的感應與互動。當一個人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全由慾望來驅動時,人生是被動的。他做出的菜是無味的,做出的任何物品、事情都是沒有魂的,因為他的心力缺席了。而心的動力來自愛

日本的料理,非常簡單,沒有複雜的烹飪,但因為用心選材,精心料理,惜物如金,所以非常美味可口。法國人推崇的大餐,並非出自米其林,而是尋常人家,祖母、媽媽廚房裡小時候的味道,一盤Ratatouillle(蔬菜雜燴)足矣。

因為顧忌,所以才是一家人。」東方人常常以愛的名義綁架個人的自由。當個人的慾望與家庭的希望發生衝突時,如何面對自己,又不傷及親情?這需要勇氣與智慧。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慾望,而不是一味地壓抑它;坦誠對待身邊的每個人,耐心疏導,讓封閉情感的親人從各自的角落中走出來,理解並體味人性中的私慾,一起為之在家人共同的希望中找到位置,求同存異,只為守住愛。

儒教文化下的中國家庭,極少直接表達愛意,尤其是父愛,因此中國的孩子在成長中缺少情感教育。面對開放而自由的西方式愛的表達,很多婚姻、家庭、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西方的方式不一定是最適合我們的:過於自由,缺乏約束,太過理智又容易忽略人情,可東方人的內斂與保守確實阻礙情感的溝通,亟須改變,怎麼辦?只有摸索自創。李安融合東西方智慧,探索出一條道路:撇開愛的表現形式,回歸愛的本質。尊重家庭共有情感的同時,接納每個人的個性追求。可惜電影畢竟不是真實的生活,他的方法是否可行,還要我們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檢驗。

過了臘八,就是年。過年又是飲食的盛宴,借飲食,回歸愛的本質。

禾 之 在 野 得 其 自 然

自然體驗 文創生活 生命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探索學習中心推薦:書寫尺寸小鉛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