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食物與性去定義獨立與自由——《飲食男女》

用食物與性去定義獨立與自由——《飲食男女》

從《斷背山》開始知道李安,然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卧虎藏龍》、《色戒》、《喜宴》和今天的《飲食男女》,都讓我有升起一種強烈的感覺:李安是反叛的,就如一個青春期的少年一般,伸手試探著少女的底線,而且每一次試探都能成功。

對食物的崇拜,對性的壓抑

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元素,在其之下所存在的就是人之慾望。人之慾望往往也是所有社會共通的情感,早在20世紀初期,許多生理學家,按照生物學的理論,開始去尋找性、飢、渴相關的生理基礎。原始腦區(邊緣系統、杏仁核等)被認為是產生這些原始慾望的區域,但是該理論因為只解釋了動物性的性、飢、渴,而無法對人性的飲、食、男、女進行更進一步解釋,所以止步不前。

飲、食、男、女在中國有一個特別鮮明的特點,即使在現在的中國也廣泛存在:那就是對食物的崇拜,對性的壓抑。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也談到,中國人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可能只是存在於口欲期而已,而口欲期的外在表現往往與口唇的感受相關。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有八大菜系,有滿漢全席,有各地美食,將對味道的追求,對食物的崇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對應的,主流社會對性的壓抑,「存天理,滅人慾」將與性有關的慾望趕盡殺絕。

《飲食男女》中,李安以食物為紐帶,鏈接起了影片中所有人的物質與情感生活,一切的基礎均是來源於食物。對男女情感的描述,李安是溫柔的,通過最後的大團圓的結局,所有人都找到各自的性的歸屬,集中展現了對性壓抑的釋放。但是,現實生活可能往往不是如此。

對獨立的恐懼,對自由的嚮往

子女長大、獨立,離開家庭,追求自己的自由是每個父母的殷切希望,但是正如電影所展現的一樣,中國式父母所做的行為與其所擁有的終極目標往往是截然相反的。圓桌上的菜與生活中的愛,慢慢從保護變成了控制,當父母哭著喊著,要孩子獨立的同時,手中的風箏線卻越拽越緊。關注人的行為而不是關注人的語言,行為才是其潛意識的真正表現。這樣的行為,不僅僅是孩子對獨立的恐懼,更是父母對孩子對立的恐懼。

中國式的家庭往往會造就一個結局:個人需要組成另外一個家庭,通過另一個家庭的束縛力量去掙脫已有家庭的束縛力量,進而省去獨自面對世界的過程。所以,很多時候我會發現父母那輩的人總會說「我活著是為了子女,我活著是為了家庭,我活著是為了整個家族」,唯獨失去了活著是為了自己。

電影最後我有些許悲傷的,我所期待的朱家倩作為一個獨立女性,作為一個追求自由而存在的人,最後以她獨守老房子而告終。在這個層面上講,李安是殘酷的,他用故事告訴我們既然想獨立,想追求自由,那必須去承受這過程中該有的痛苦。不過,我也相信既然是獨立的人,那他就是有能力去面對整個世界,更好地去追求自由,更好地面對生活,更好地去學會愛,學會被愛。

因為自己完整,所以世界才是完整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寫作之名 的精彩文章:

TAG:以寫作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