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透過「人為」即「偽」造字的自然系統思維,一窺古人的造字智慧

透過「人為」即「偽」造字的自然系統思維,一窺古人的造字智慧

之前我們專門分析自然時,重點說過與自然相對的是「人為」。「人為」構成「偽」字,「偽」字雖穿越幾千年,仍然能夠傳達古人對自然與人為之間差別的領悟和認知,不得不感嘆古人造字時就能夠凝聚如此高超智慧,並傳達如此豐富的信息。

這就不得不從漢字的造字說起。漢字的歷史和中國的歷史和一樣久遠,四大文明古國中,其他三個都已作古,中國成為人類文明自誕生以來唯一從未間斷傳承的文明。中國何以能夠在漫長歷史長河競爭中得以倖存?這與漢字的發明和使用有莫大關係。同時,「漢字」也是世界上唯一從文字誕生起一直演變而來,造字方法、思想和原理一脈相承、從未間斷的文字形式,仍然大量保存人類文明誕生之初,華夏先民對自然觀察和領悟的超凡智慧。

[註:這裡的漢字指繁體漢字。對於建國後大陸地區為普及文化而推行的簡化漢字,雖保留了絕大多數漢字的形態和結構,但受近現代西方認知理論、思維方式的影響,已經與古人最初的造字原理、思想有所區別,因此,繁體字更接近、更符合也更能夠體現先民造字的初衷。]

漢字的誕生、演化和發展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從現在觀點看,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此後,隨著漢字書寫載體、書寫工具、漢字字形和漢字字體的變化而演變。

最初影響漢字形體和結構的是書寫載體和書寫工具,最早的文字載體上經歷了龜甲獸骨、金石、竹簡等,他們的書寫主要是石頭、刀等硬質工具,因此,漢字字形和結構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此時的漢字體現出書寫材料和工具的影響,展現出文字早期形態的風貌,並且直接將漢字以載體命名,比如:甲骨文、金文。

隨著紙張和毛筆的出現,特別是毛筆的出現,漢字的發展集中體現在漢字字體上的變化,此時,字形和結構已經相對穩固下來。漢字的字體大的演化脈絡,雖經大篆、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楷書的變遷,但字體變化本身對現代人的釋讀影響不是太大,足以說明漢字的成熟與穩定。即便是今天,漢字新式字體仍然層出不窮,但字意的識別和內涵理解,沒有太大影響,說明什麼?說明漢字傳達信息的方式不僅限於字「形」,還在於字「象」。

漢字是象形文字是無可置疑的,傳統思維也都這麼認為,其實,現代觀點將象形文字重點放在了「形」上,而非「象」上,「形」和「象」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和內涵。同屬於象形文字,比如埃及的形象文字,瑪雅的象形文字,與甲骨文相對比的話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正如我們現代人所關注的「形」一樣,其他象形文字某種意義而言,屬於純粹意義上的象形文字,通過畫一種事物的形象來表達相關的意義。

埃及象形文字

瑪雅象形文字

甲骨文

也正如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象形文字,大家也都基本認為象形文字就是通過事物的形象的模仿來傳遞和表達信息。其實,這是今人對古人的臆測,甲骨文相較於其他象形文字而言,遠比這複雜的多、也高級的多,早已遠遠超出象形的範疇。

一、象形很重要,但自漢朝以來,對漢字的造字法就有 「六書」的說法,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象形法作為造字的六書之首,也不代表漢字的全部,指事、會意、形聲也是造字方法之一,將漢字完全歸結到「象形」文字,既不客觀也不嚴謹,至於轉注和假借嚴格意義說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二、即便是象形字也不完全象形,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例如:「大」字,原來是像一個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狀,手足展開,就表示「大」的意思了。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漢字中,象形字雖然起源最早,但數量卻最少的,這個結論或許超出大家的想像了。那麼,漢字的靈魂到底是什麼呢?對該問題的理解必須回到華夏先民生活的年代和那個社會條件下去分析,看看他們是幹什麼、做什麼,怎麼看待文字的。

其實,造字對華夏先民而言是極為嚴肅、莊重、乃至神聖的事情,最早可追溯到上古黃帝時代,距今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淮南子·本經訓》就載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說法,這裡的書指的就是漢字。由此說明什麼?兩點:一是華夏先民對造字非常重視,造字絕對是那個年代的高科技,是那個年代體現華夏先民最高智慧的結晶;二是造字與當時華夏先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並且把對自然和生活的全部認知和理解,融入到造字中。

能夠滿足以上兩點標準的只有一種可能——《易經》。從現在所掌握的信息看,卜筮可以說上古先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人對卜筮的痴迷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尤其體現在具有超凡智慧、掌握部落權力具有通神能力的上古先賢。

漢字的誕生、演化和發展是與《易經》的誕生、演化和發展有莫大關係,兩者是不可分割同時進行的,兩者相互交融,互相促進,並且將上古先民的全部心血、智慧和對天地自然的大徹大悟,全部凝聚在造字運動當中。因此,漢字恰恰就是《易經》智慧在那個年代的高科技,也是文化的代表和集中體現。【註:這裡的《易經》指的是廣義的易經認知系統,既包括口傳心授、不著文字的易經,也包括後來通過文字傳承的易經,既包括已經失傳的連山易、歸藏易,也包括文字傳承的周易。】

同時,漢字也是音、形、意、象、性和行的統一體,同時,漢字的音、形、意、象、性和行等等體現出的圓融、變通、天人合一系統思想,恰恰是《易經》思想的具體體現,兩者一脈相承,不可分割。鑒於造字距今年代久遠,現代人雖無可考證,但撇開那個年代生活的一部分——《易經》為代表的」象」思維,而妄自揣測文字造字內涵的話,無異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比如:測字算命的變通思想,如:串是連中,有心則為患;福是指示有門有窗是牢獄之象等等,諸如此類的案例數不勝數。再比如:對聯的對仗工整,則體現出漢字的陰陽思想,如:琴瑟琵琶八大王往往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易經》是華夏先民上古時期的超凡智慧的集中體現,而漢字又是那個年代的文化的最高成果,兩者是同生共存關係,無不例外的將那個時代的智慧積累、沉澱並凝聚於造字運動當中,這在中華文化初創的那個年代絕非偶然。

漢字的「形」很重要,但與「形」背後所蘊含的「象」才是華夏文明至高無上智慧的集中體現,同時,「象」不僅貫穿於《易經》的始終,同時,也是貫穿於漢字在信息方面傳情達意方面的始終,「象」才是是象形文字背後真正的意義所在。

如果能夠理解《易經》和漢字造字關係的話,以後我們還會逐步展開,為大家繼續講解《易經》與自然的關係,自然與造字的關係,「象」與漢字的關係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系統原理 的精彩文章:

TAG:自然系統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