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度解析中國「新市場化」之路

深度解析中國「新市場化」之路

界面君最近發現,2017年底、2018年初國內很多論壇都帶一個「新」字。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正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

現階段的中國經濟是這個市場上最早、最堅定、最旗幟鮮明看多中國經濟新周期的。中國崛起是二十世紀經濟史最偉大也最出乎經濟學家意料的歷史事件。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就成為世界經濟學家們的難題。今天界面君就給大家科普一下主流經濟學派之爭,解析中國「市場化」之路。國內目前流行的幾種源自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都只能解釋中國發展的某些局部現象,而無法面對世界範圍的觀察比較。

中國經濟「市場化」

流行理論之一是中國的「市場化」理論,以新自由主義和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理論為基礎。如果對比新中國後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和前三十年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艱辛,此說在國內頗有市場,但是在國際上卻毫無影響,原因是,比中國更徹底推行自由化私有化的拉美、東歐和前蘇聯,結果要糟得多。

尤其前蘇聯十年經濟轉型的損失,超過兩次世界大戰、內戰加大饑荒的代價,而這是在沒有戰爭和天災的條件下發生的。二戰後最早實行西方模式的民主化和市場化的國家是菲律賓,今天的狀況有目共睹。

中央集權和市場經濟的結合

流行理論之二是西方的「國家資本主義論」,認為中國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中央集權和市場經濟的結合,尤其是拿中國的國有企業說事。此說在西方媒體頗有市場,成為西方國家拒絕給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主要理由。

如果觀察中國經濟的實際,客觀講中國是世界上最開放的混合經濟,國有經濟、民營經濟、集體經濟、跨國公司相互競爭,中國經濟對世界主要跨國公司開放的程度,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令人驚奇的是,在拉美和東歐,民族經濟早成為跨國公司的附屬,即使日本和韓國,也不敢像中國那樣對跨國公司敞開大門。要理解中國經濟同時維持開放和獨立,還真是經濟學的難題。

不能孤立地分析經濟問題,而是把政治-經濟-技術-文化放在世界體系多中心相互作用的視野之下,或許這恰恰是理解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的關鍵所在。

中國經濟學的應有之意

中國不是西方意義下的「民族國家」,而是「文明國家」。即中國的「帝國」傳統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歷史上,從漢唐到明清,中國是毫無異議的東方的政治經濟中心,比西方羅馬帝國的中心地位更加穩固。

世界體系雖然有多個文明,但是基本格局是有東、中、西三個中心,只是西方中心的地理位置不斷變遷,從未形成過長期統一的西方帝國。研究秦漢之制到新中國的民主集中制對經濟戰略的影響,是中國經濟學的應有之意。

引入法國調節學派的理論框架,強調勞力市場和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的不同,本質上是不平等的交易,所以需要非市場機制的調節,以限制市場內生的不平等競爭和投機產生的不穩定性。中國正是在這兩個市場的調節上,成功地發揮了政府對市場的調節作用。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政府才能建立獨立穩定的金融市場,避免中國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

拋棄西方政治經濟學人為製造的西方自由和東方專制的對立框架,資本主義和非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等級制的權力制約關係,使非市場機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繼續發揮社會的調節功能。

如果把中國的改革發展,分成幾個階段來加以考察,不僅分析了前三十年自主建國和後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關係,而且把後三十年的進程再細分為幾個小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矛盾不同,每個階段都有微觀社會結構與宏觀政府政策的互動,一系列改革引發的結構變遷又有承前啟後的關係。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中國文化有豐富的歷史積澱,但是許多歷史的潛力還有待開發。中國古代述而不作的傳統在近代使中國學術界失掉世界學術之林的話語權。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先後引進許多西方學派,但是很少創立自己的學派。

中國經濟的崛起應當促進中國學派的成長。在全球競爭的開放時代,有爭議才有新意。我們應當不怕爭議,才能鼓勵創新。

更多熱文·為您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金融 的精彩文章:

TAG:界面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