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系遊戲《旅行青蛙》火了,是不是說明中國和日本越來越相似?

佛系遊戲《旅行青蛙》火了,是不是說明中國和日本越來越相似?

知名學者和作者熊培雲曾經寫過一本關於日本的書《西風東土 : 兩個世界的挫折 》,在書中他提出:日本是中國的葯的觀點,認為中國和日本互為鏡鑒。當然,中國和日本還是有著很多不同的特點,客觀來說,中國的文化在古代是相對而言在日本影響更大,而日本的影響在現代相對來說在中國更大,尤其在現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的文化影響力還遠遠不如日本。最近爆火的遊戲《青蛙旅行》就說明了這點,而在95後和00後中,還有大量流行的小眾的出自日本的遊戲。從70後,80後到90後,00後,日本文化始終在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在社會形態上,中國也發生了很多驚人的的變化,在一些方面變得更像日本。

日本和中國一衣帶水,在歷史和現實中互相糾纏,互相學習,發生過驚人的慘劇,但是也不可避免的發生著聯繫。從唐朝時日本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妖貓傳》中記載了這段歷史,當楊貴妃說出:李白,大唐有了你,才真的了不起。當《妖貓精》的作者在前往襄陽看待陳凱歌為電影復原的長安場景時,不由得痛哭失聲,這是大唐絕代風華對於日本的不可觸及的震懾力和當時中華在世界地位的反映。而在世界版圖的風雲變幻中,中國和日本同處於大東亞文化圈,在於世界格局的猛烈碰撞中悄然互換了位置。當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領導人選擇海外學習的第一站就是日本,當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在新幹線上感慨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有高鐵,在松下工廠感受日本製造業的發達時,他們也許沒有想到未來中國的革命會發生這麼迅猛。

那些在中國火的日本元素

2017年,在被美劇和韓劇影響多年後,我們看到了日劇的回歸。不同於台灣劇韓劇永遠的王子童話,大陸劇大量的古裝和婆婆媽媽,我們在日本看到了豐富多元的題材。《東京愛情故事》的時代已經遠去,《追捕》的重拍在中國沒有掀起一絲波瀾,我們看到類似《東京女子圖鑑》《四重奏》《深夜食堂》在中國引起了一層又一層的影響。

在遊戲領域,我們看到《青蛙旅行》引起了中國的少女心泛濫,《戀與製作人》雖然是中國原創,但是也有著大量的日本戀愛養成遊戲的元素,在玩這個遊戲的過程中,不能不想起了《心跳回憶》《戀愛物語》這些經典的日本戀愛養成遊戲,日本的遊戲特徵就是簡單精緻,曾經在中國的80後和90後當中留下了大量的記憶痕迹,突然火併不讓人吃驚

在文學領域,日本的村上春樹已經火了很多年,體現出經濟高度發達情況的日本社會的人的境遇和面對社會的疏離感,而青山七惠 東野圭吾等作者的風格,更是直戳人內心的柔軟處。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中國人很容易體會到這種在快速發展背後。日本的文學作品也大量改成影視IP,在中國引進。

日本為什麼會讓現在中國年輕人著謎?

日本經濟社會一方面有著高度發達的特徵,物質的完善程度讓人羨慕,一個馬桶蓋都可以引起政府高層的重視;但是日本社會物質高度發達帶來的人際疏離感,有著美國文化學者丹尼爾貝爾所稱的後現代社會的特徵。而這點,在中國已經出現了,中國的一線城市有著大量背井離鄉到一線成數發展的人群,從熟人社會變成了一個陌生人社會,和家鄉的情感聯繫減少,對於類似《東京女子圖鑑》中描繪的場景感同身受。

同時,日本的文化相對而言更加接近歐美,往往會在亞洲化的移植後再將時尚轉入到中國,這也使得日本文化有著時尚的特徵。而處於東亞文化圈的特徵,也使得中國年輕人對於日本文化有著更多的共鳴。

日本的文化有著保守和開放共存的特點,因此一方面有著世界上非常低的生育率,女性相夫教子的文化濃厚,另一方面AV產業發達,日本的動漫很多也要不就是很純情要不就是很污。就如同日本人如果不是十分的內向安靜,就會在喝醉酒時表現的十分狂放。這點也符合中國年輕人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的特點。

網路上已經有大量分析日本的御宅族、動漫文化和以及其他各種小眾文化在中國的影響力。而互聯網帶來的傳播效率提升讓這種文化的傳播深度更加提高了。隨著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 ,在到現在以智能分發為代表的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大量提升。隨著互聯網企業財力的增強,日本的文化內容大量地引入到中國,移植速度大為提高。在日本出現了草食男等名稱後,中國年輕人開始出現了佛系文化,這屆年輕人,某種程度上變得更像日本年輕人了。

日本的產品設計十分精緻,在二戰後經濟競爭中,日本發展了精益生產、重視企業文化、集體參與管理、流水線管理等管理訣竅,日本重視產品設計,出現了大量的設計大師,這和日本人重視將日常事務發展成道,重視資源節約和產品風格的精緻有關,中國正在從消費品充裕向消費升級躍升,所謂消費升級,是產業高度發展後的現象,而這在日本已經發生過了。在日本的電視劇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消費過剩或者過度精緻後消費者的冷淡,而在中國,消費升級的趨勢還正在風口浪尖。

東京在僅佔全日本4%面積的空間里聚集了25%的人口。不過,這個全球第一大城市的經濟聚集程度更甚:該年度東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2萬美元,高出日本全國平均值67.4%。這樣算下來,大東京一個地方就占日本總產出的40%。 而在中國,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密集度沒有如此之高,但是也相當可觀,而隨著經濟發展的人口積聚,也使得中國的人口體現了一些相似的特徵。

中國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日本?

日本作者《下流社會》在中國出版後,引起了一陣波瀾,後來,他出版了《階層是會遺傳的》當下的日本,年輕人性冷淡,不熱愛戀愛結婚以至於日本政府要干涉,階層固化,這和當下的中國有多少相似之處?而在日本大前研一的著作《M形社會》中,他也預言了這個現象。

在中國, 2017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這一數據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預測還要更低;2017年人口出生率比2016年下降了0.52‰,只有12.43‰,這一數據比日本的出生率還低,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了5.32‰的驚人低生育水平。

2010年日本名義GDP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三。這場被美國加州學派學者彭慕蘭稱為「大分流」的趨勢,在中國和日本的較量中調換了一個位置。

同時,日本的階層相對固化,大企業之間通過種種形式形成了交叉持股和財閥集團,交易相對更加依賴個人關係,政府也形成了政治世家,而中國隨著互聯網形成的輿論場的形成,富二代和官二代逐漸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而中國的財富集中度開在呈現出提升的趨勢。以一線城市為代表的房產價格的上漲,讓年輕人直呼前途無望,而大學生的普遍化和大學培養價格的提升,使得依靠學歷實現階層躍升也越來越難。中國在快速的現代化,經濟增長速度開始趨緩,也出現了一些和日本類似的特點。

但是,中國還有著更多和日本不同的特點。

就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也是如此。日本的少子化和階層固化造成了年輕人相對而言缺少進取心,日本企業大財閥的格局也使得新興企業出現相對較少,年輕人往往是謀求進入大企業工作而不是創業。日本的年紀相對大的人群在社會的話語權也更高,和中國目前出現的90後和00後崇拜截然不同。根據企業管理的生態理論,企業之間需要不斷地進行更替,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日本總是那些大企業,創業企業就難以出現。而在中國,目前還是一個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十分濃厚的時代,新的創業榜樣層出不窮。中國廣泛的市場,產業運營的精細化程度相對日本較低的特徵,都使得中國還有著通過互聯網來改造的可能性。中國在人工智慧等產業上的前瞻性也要高於日本

日本政府在推動經濟改革上某種意義上也作用孱弱,高層政府領導人的更替頻繁,這可以使得在基層治理上,日本政府可以做到十分的細緻,而在高層的宏觀戰略上,很多改革卻難以執行下去。這可以以小泉純一郎的郵政體系改革為例,進行了非常多次的推動才勉強推行。而中國的政府卻是體現出了林毅夫所言的「有為政府的」一些特徵,產業政策執行力度大,這雖然造成了一些負面現象,但是也使得中國的產業能夠得到政府的一些更加有力的支持。

而且,中國的經濟腹地還很廣,城市之間的發展程度並不均衡,可能在一線城市已經高度發達並且出現後現代社會的特徵,而在三四線城市或者縣城和相差很遠。

因此,我認為中國有著出現日本一些特徵的趨勢,但是中國有著更多的不同於日本的特徵,中國不會成為下一個日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遠之 的精彩文章:

TAG:向遠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