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有特別的含義!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有特別的含義!

蘇軾《定風波》:輕鬆旅行,瀟洒人生

丁啟陣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晚年在《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回顧自己生平,有「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兩句的總結。其實,何止黃州、儋州、惠州!他的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帝;仕途經歷,更是跌宕起伏,先後做過三十多個官職,輾轉於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大江南北,孤懸之海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得意時,他官至三品尚書,風光無限;倒霉時,他被遠逐海南,窮愁潦倒,朝不保夕。

這種坐過山車似的人生經歷,一般人的心臟、神經是難以承受的。而蘇東坡卻能隨遇而安,苦中作樂,職務之餘,一直沒有停止詩詞書畫的創作。蘇軾的曠達洒脫,古今文人中罕有其比。

蘇軾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當然跟他在思想上將儒家、道、釋三家融會貫通有直接關係。這一點,人所皆知。

這首《定風波》詞,寫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個小片段。但是,見微知著,它可以讓讀者了解到蘇軾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時是怎麼想的,是如何應對的。因此,這首詞,完全可以視作蘇軾融會儒道釋思想的一個具體例證。

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烏台詩案」之後,蘇軾僥倖跳過一死。但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表面上勉強算個官職,實際上是朝廷監管的對象,相當於勞動改造。官職低微,相應地自然是薪水微薄,生活必然非常拮据。為了改善生活,在一位友人的幫助下,蘇軾從郡守那裡獲得城東數十畝荒蕪已久的坡地——即東坡,他親自勞動,「開墾之勞,筋力殆盡」。黃州時期,是蘇軾人生的一段低谷,境遇之困難可想而知。

詞中的經歷,蘇軾本人的小序有所說明:「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可見是早春時節。這個季節,乍暖還寒,即詞中所說的「料峭春風」,其實是不宜淋雨的。這一點挺重要,因為它能說明蘇軾與眾不同的瀟洒。

蘇軾小序只說「沙湖道中遇雨」,王文誥《蘇詩總案》則說是「公以相田至沙湖道中遇雨」。

相田、沙湖是怎麼回事呢?《東坡志林》卷一有「游沙湖」一條,提供了相關信息:「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

這是蘇東坡,走到哪裡都會認識奇人,都會發生故事。

一蓑煙雨,宋人俞成說是「詩隨景物下語」,也就是說,它只是眾多說法中的一種。一蓑煙雨,是就漁翁而言(《螢雪叢說》)。

我們或許可以根據這個,猜想蘇軾有可能想到了屈原的《漁父》,想到了漁父規勸屈原的話語,「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還有他唱的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對照蘇軾的人生經歷,這講得通。

近人鄭文焯《手披東坡樂府》:「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酌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說得不錯。但是,我認為,對後世讀者而言,這首詞的好處,主要是它近似天真爛漫的樂觀、豁達態度。所以,這首詞的作用,與其說是讓讀者敬佩、欣賞蘇東坡的處世態度,還不如說是讀者可以從中汲取戰勝困難的能量。「一蓑煙雨任平生」經常被人當作座右銘,就是很好的證明。

2018-1-2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陣述作 的精彩文章:

蘇軾《題西林壁》:最講道理的寫景詩

TAG:啟陣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