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的「掤」勁與「掤」法

太極拳的「掤」勁與「掤」法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 | 陳雄

編輯 | 鹿鳴

空納萬境

巫娜

00:00/05:18

「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是勁力的性質和用勁的方法,亦稱技法。就勁力的性質而言,有位武功較高的前輩說:掤勁是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之首,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是在掤勁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再有太極拳中之「掤勁」可與任何技法融合配套,確切的說,離開掤勁的任何技法都不是真太極的技法。對於太極拳初學者來說,認識掤勁、體悟掤勁和練出掤勁功夫,是較為重要的功課。

「掤」勁的說法

圈內人對「掤勁」有幾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球勁」即似皮球一樣具有彈性的勁,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皮球。另有一種說法是弓勁,把自己的身軀、兩臂、兩腿想像成五張弓,也是具有彈性的勁。還有說是像波浪一樣的勁,等等。太極名家洪均生先生說:「太極是掤勁、動作走螺旋。」《楊氏老譜秘傳太極八法》裡面說:「掤勁,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全體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重,飄浮亦不難。」如果這段話的意思與洪均生先生那句話的意思合起來,我認為對「掤勁」的表述就「掤勁」更加完整、準確了。用語言講解就「掤勁」,難以準確表述;最準確的講解,還是言傳身教為好。

掤勁的屬性

綜合以上說法整理得知:一是對於較快的運動狀態而言,「掤勁」是具有彈性的勁。二是對於較慢的運動狀態而言,「掤勁」是具有似水般的外向浮力。三是對於方位角度而言,「掤勁」具有似水般的勢能和多向滲透性。四是對於運動軌跡而言,「掤勁」走螺旋較好。五是「掤勁」具有「陰陽相濟」的思想觀念,富於變化,是有靈性的勁。

「掤」的技法

楊澄甫宗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推手》裡面談到「掤」的技法時說:「掤法向外,駕禦敵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貼近,故曰掤。此掤……最忌板滯,又忌遲重;板者不知自己之運動,滯者不知敵人之取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則不成其為推手矣;遲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極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己之掤手與胸部貼近,得化勁全賴轉腰,一轉腰則我之掤勢已成矣。」太極前輩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訣》中指出:既是「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又是「彼有力,我亦有力……彼無力,我亦無力」。太極拳名師王壯弘先生說:要模仿水性浪勢的全身關節鬆開,彼觸我何處,就以該處為中心,如漣漪般的擴大;波浪高低,就看石頭能量大小。身體隨外力而動,走多一分是「丟」,走少一分就是「頂」。一個浪中,浪頂是「進」,浪底是「退」。李亦畲、王壯弘所說之話都含有「掤」的技法內涵,體現了運用掤勁的方法。洪老先生的「動作走螺旋」,在「掤」的技法中,是手、腰胯、腳步的走圓走弧,符合現代力學原理。我師爺李雅軒先生談到運用掤勁的方法時說:「打掤勁一定要將自己的肩肘鬆開了,叫他如按在車軸之上找不著一定的實地可用勁。」,值得好好體悟啊!

「掤勁」是局部勁還是整體勁

體悟和練習掤勁之前,首先宜搞清楚對「掤勁」的有關認識,比如說「掤勁」是局部勁還是整體勁?一些人認為掤勁體現在手上,手上練出掤勁就行了。這樣練法的掤勁是局部勁,還不是完全符合真太極技術要求的掤勁。太極拳是「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周身一家」的修鍊,太極勁是高度協調的整體勁,掤勁自然是排在前頭的整體勁哦!再有掤勁何止體現在手上啊?胸、肩、腰背、臀、腿、腳等部位都能化能發,化對方之前先用掤勁接住了才化,發對方之前也是先用掤勁摸底後才發,能化能發的肢體部位都能運用掤勁。有位太極明師說:要練到周身都有掤勁時才能化發自如。洪老先生把「掤勁」放在「太極是掤勁」的高度來說,確實言之有理。

松功是掤勁的基礎

松沉功夫和鬆軟功夫是掤勁的基礎。倘若沒有一定的松沉功夫和鬆軟(太極拳鬆開的柔軟是指的周身均勻,配合一致合度,不是軟懈柔懈的東西)功夫,尤其是松沉功夫,說什麼掤勁是有彈性的勁、是有外向浮力的勁、是走螺旋的勁、是靈活變化的勁,都會使掤勁大打折扣。真傳一句話:只有在松沉功夫和鬆軟功夫中長出來的掤勁,才是真太極的掤勁。沒在「松沉」中長出來的「輕」,是假輕;只有輕沉兼備的「輕」,才是真輕。沒在「鬆軟」中長出來的「彈」,是假彈;只有軟中彈的「彈」,才是真彈。掤勁亦同理。

水中「起勢」體悟掤勁

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水中練太極》的文章,裡面介紹在水中以練「起勢」來體悟掤勁的趣事。2013年,有幾個弟子跟我說過在游泳池體悟了一下太極拳的東西,頗有收穫。有興趣的太極拳初學者不妨利用到游泳池、江河、海灘游泳、洗澡的機會,順便在水中以練「起勢」來體悟掤勁。注意的是,水的深度要合適,水底所站的位置相對較平。在水中練「起勢」的整個過程是這樣的:先在水中放鬆直立,雙腳併攏,雙臂自然下垂,微微含胸,然後頭頂百會穴微微往上松,頸部自然,和尾閭對直就行了。接著微微抬起左腳,注意的是,因為水的浮力,你就要比較小心重心的移動,每動一下都要保持身體的重心在中線上,只有這樣你才會在水裡站穩。左腳幾乎貼著著水底但不要接觸,慢慢的與右腳分開,到與肩同寬的地方落下,先落腳尖,再慢慢踩實。雙腳腳尖宜朝正前方,雙腳平行。再用雙手借著水的浮力開始往正前方平舉,此時一定要用心體會水的浮力和阻力,這樣才能感覺到所謂的掤勁。松肩的使雙手中指尖領勁,肘尖微微下垂,手臂的每個部位都放鬆,想像沒有用力,而是水的浮力把你的手托起來的。手掌到達與胸口平齊的處不再上舉。兩臂之距與肩同寬。再接下來就開始放鬆,呼吸要平穩,從頭頂百會穴開始,用意念感受放鬆。頭放鬆,頸放鬆,肩放鬆,腰背放鬆,大臂放鬆,肘放鬆,小臂放鬆,腕放鬆,手掌、手指放鬆。接著肘尖下垂,感覺在水中下沉,這就是沉肘、塌腕,動作宜緩慢,感覺水的阻力。然後繼續胸椎、腰椎、尾閭骨的依次放鬆,胸肌,腹肌,小腹也同時放鬆。胯放鬆,慢慢感覺盆骨在撐開,髖關節放鬆。然後臀部放鬆,慢慢下坐。這是體驗水的浮力,重心應保持在中線。雙腳踩實,不可移動。繼續大腿放鬆,膝蓋放鬆微彎。膝尖要朝著腳尖的方向,然後鬆開襠部,再微微提襠撐圓,這樣的站樁具有彈性又推不動。接下去是小腿放鬆,踝關節放鬆,腳掌放鬆,腳尖微微上翹後踩實,五指自然微分鬆開,感覺腳下湧泉穴吸住水底。

初學者的掤勁練法

作為太極愛好者來說,重要的是掤勁怎麼練,然而對於這個關鍵問題,許多拳書都是「水分多,乾貨少。」沒有看到含金量較高的練法。其中涉及到內外傳授有別的問題,也有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準確的問題。

一、練法指南

先賢說:「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可見掤勁不是手上的東西。掤勁的練習,各師各法,明了練法方向才能有功效。掤勁是源自松沉到腳底而起,掤勁的層次與松沉功夫有密切關係,這就是掤勁練法的方向。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塌胯、尾閭下垂、開胯圓襠等等既是太極拳身法的技術要求,也是松沉基礎的保障。站樁、松腰、松胯、松肩、吐納丹田的功夫都是掤勁的重要基礎。倘若沒有一定的松沉鬆軟功夫,要麼功效不大好,要麼是拙力蠻勁的「掤手」。

二、練法方式

1、單練。在專門的單練功法和拳架中練出掤勁。經過二十幾年的教學觀察,我認為恩師林墨根先生傳授的「滾手功」、「纏繞功」、「根勁功」和二大爺老師的「搖膝轉臂功」等,對於初級階段入門的掤勁練習較好。「根勁功」由楊氏太極拳門內的「松腰沉提功」加上兩手掤臂往上弧滾的動作,「滾手功」由「松腰沉提功」加上單手掤臂往上往外側弧滾的動作,是樁功、腰功、胯功、掤勁相合為一的功法。在練時身體自然站立,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塌胯、尾閭下墜的從上往下松沉,實腿松沉一點,手臂就相應掤滾一點;腿再沉一點,手再掤滾一點;腿沉多少,手就掤滾多少;沉到腳底地面是行程的終點,手臂掤滾同時終止。這種「掤勁從腳底起」的練法,是松沉到腳底的地面反座彈力和腰胯之力整合一起推動手臂的掤滾。

2、對練。在專門的對練功法和推手、散手拆招中練出層次相對較高的掤勁,還可練出「掤」的用勁方法和技巧。太極拳推手的「不丟不頂,粘沾連隨」功夫,是通過掤勁掤法練出來的;然而掤勁倘若沒有聽勁與沉中輕、輕中靈功夫的支持,懂勁就會大打折扣。太極拳散手的接手技藝,也是通過掤勁掤法練出來的;也要有聽勁與沉中輕、輕中靈功夫的支持。太極拳所練的「接手法」不是簡單的格擋招架,它的主要任務是偵察、控制、揣度、牽動、誘騙對手,為進攻和防守做準備。接手任務完成得好,便得機得勢,取得主動;反之,便失機失勢,陷入被動甚至挨打。林墨根師父傳授的對練「碰手功」、二大爺老師傳授的對練「接勁換手功」,訓練有素了,就會有以掤勁掤法接手的功效。

附註:本文初稿以《淺識「掤勁」與「掤法」》為題發表在2015年第6期的《中華武術》雜誌上,現在對文稿作了一些修改補充。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知覺體悟——太極與養生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