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開國功臣韓信,蕭何為什麼獻計謀殺?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韓信?韓信是他力薦的人,為避嫌。
韓信原是項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謀,是天下無雙的軍事家。但在項羽手下卻得不到重用,於是就投到劉邦麾下。起初,劉邦讓他當了一個管理糧草的小官,韓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機會,蕭何結識了韓信。在接觸過程中,蕭丞相發現韓信有膽有識,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多次向劉邦推薦,但並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
轉眼間兩個多月過去了。漢軍將士不願在蜀中久駐,整天思念家鄉,念叨東歸,開小差的人也越來越多。一天,韓信見久在漢營仍不受重用,一氣之下離開了漢營。蕭何得知後,馬上放下尚沒處理完的緊急公務,親自策馬追趕韓信,連個招呼也來不及向劉邦打。蕭何為追韓信,不辭辛苦,一路問,一路追,直到天黑了,還沒追著韓信。正想下馬休息一下,忽然遠遠望見有個人牽著馬在河邊徘徊。蕭何頓時抖擻精神,快馬加鞭,大聲喊著:「韓將軍!韓將軍廠他策馬趕到河邊,氣喘吁吁地下了馬,氣呼呼地說:「韓將軍,咱們總算一見如故,夠得上是朋友。你怎麼不說一聲,就這麼走了?」韓信仍不吭聲。蕭何又說了一大堆勸他回去的話。這時候,滕公夏侯嬰也策馬趕到;兩個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韓信回去不可。他們說:「要是大王再不聽我們的勸告,那我們三個人一起走,好不好了」韓信只好跟著他們回去。到了第三天,三人才回到南鄭。
劉邦想讓韓信死。當陳平問及劉邦:您的大將能抵擋的住韓信嗎?您的士兵能戰的過楚國的士兵嗎?劉邦沉默良久,就是這段沉默,註定了韓信的歸宿。韓信會反劉邦嗎?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具有融奸之勢,有震主之功,有反叛之力,有不世之智!劉邦對韓信是懼怕的,懼怕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才能,懼怕他耀武揚威的做派,懼怕他窩藏朝廷重犯而隱露出的居功自傲。當客觀條件具備了,主觀思想難道不是瞬息萬變嗎?誰不對那個九五之尊垂涎三尺?誰又沒有雄霸天下的雄心?即使劉邦在世,勉強可與韓信一比,但劉邦百年之後,那些仁慈柔弱的劉家後代,又有誰能可與韓信一戰?韓信必須死在劉邦前面,這是劉邦心中堅定的想法,雖然一再猶豫!我想,憑蕭何之智,他早就猜到了韓信的結局。
蕭何在劉邦與韓信間只能二選一。蕭何本是秦末沛縣人,年輕時任沛縣功曹,這是負責縣裡某項事務的主要吏員。他平時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歷代律令頗有研究。他性格隨和,很善於識人,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其中泗水亭長劉邦,捕役樊噲,書吏曹參,劊子手夏侯嬰,還有吹鼓手周勃(名將周亞夫的父親),由於他們年齡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對劉邦,感情更不一般。他見劉邦器宇軒昂,風骨不凡,談吐也有別於眾人,是位大貴之相,所以對他格外佩服,並曾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蕭何很明白的,論軍事,劉邦不如韓信。可論政治,韓信不如劉邦。這種關頭,孰輕孰重,他只能二選一,所以要殺韓信保劉邦。
漢十年,陳豨反叛。皇上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何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TAG:大偉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