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汪灝科考經歷及翰林生涯

汪灝科考經歷及翰林生涯

汪灝在《汪畏菴遺命碑記》中自述了其主要的履歷,今錄記並略作考釋。

1、汪灝科考經歷

「丁未,食餼。」康熙六年(1667),汪灝通過考試成為生員(秀才)。食餼(shíxì)指明清時儒生經考試取得廩生資格,入府、州、縣學為生員,享受廩膳補貼。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俗稱秀才。。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正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戊午,鄉試」。康熙十七年(1678),汪灝在該年考中舉人。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員),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乙丑(1685),登陸肯堂榜,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複試,由皇帝主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清代科舉,沿襲一甲進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進士則通過考選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稱為朝考。朝考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親筆勾定,稱「欽點翰林」。所謂庶吉士,就是在新科進士中再行選拔,以《尚書?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簡稱名之,在院學習三年後再試。合格者留院,稱留館,成績優良者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余者外委為他官。

《清史稿》載:「(康熙二十四年乙丑春)賜陸肯堂等一百二十一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1]查《清朝進士題名錄》,汪灝中二甲第十五名。[2]

2、汪灝翰林生涯

戊辰(1688)授翰林院編修。己巳(1689)充篡修三朝國史官。」[3]汪灝於1688年再試合格正式進入翰林院,並於第二年入國史館,編修清太祖、太宗、世祖朝國史。

翰林院為「清要之地」,翰林官任職資格甚嚴,除皇帝殊恩特授,「非進士不入翰林」,漢員皆沿翰林院內部循秩序升。其中,庶吉士無定員,亦無品秩;修撰、編修、檢討依次為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侍讀、侍講各三員,秩正六品;滿、漢侍讀學士各三員,滿、漢侍講學士各三員,秩正五品;掌院學士滿、漢各一人,秩正三品,俱兼禮部侍郎銜。除此之外,還可升轉至與翰林院性質相似、職掌相近、同屬一個序列的衙門——主要是詹事府和國子監。尤其是詹事府,更是與翰林院平行並列,號稱「翰詹一體」,詹事府漢兼各官自上而下均例兼翰林院相應職銜:正官詹事(正三品)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少詹事(正四品)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左諭德(乾隆十三年缺載)、左中允(正六品)、左贊善(從六品)分別兼翰林院侍讀、修撰、編修、檢討,右春坊右庶子、右諭德、右中允、右贊善分別兼翰林院侍講、修撰、編修、檢討。

癸酉(1693),陝西鄉試正考官。

清制,每遇直省文武鄉試、會試、殿試時,翰林充主考官、讀卷官;順天鄉試,掌院學士充正、副主考,侍讀、侍講以下擔任考官。各省鄉試,學士以下、編修、檢討以上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會試,掌院學士充任正副考官,侍讀、侍講學士以下充同考官。武科會試,侍讀、侍講學士也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甲戌(1694),纂修明史,兼分唐類函官。

翰林院作為官方學術文化中心,承擔著編纂各類圖書典籍的任務,並規定:凡纂修書史,掌院學士充正、副總裁官;侍讀學士以下、編檢以上充纂修官,亦充提調官;庶吉士亦充纂修官。[4]《明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程,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前後近百年方告完成。而其中最關鍵的編纂工作則主要在康熙朝進行。汪灝一方面參與纂修《明史》,同時參與編寫《唐類函》。

從康熙三十四年開始,汪灝在本衙門內循秩序升。

乙亥(1695),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是年為康熙三十四年,汪灝為從七品官。

丙子(1696),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是年為康熙三十五年,汪灝為從六品官。

丁丑(1697),翰林院侍講讀。

是年為康熙三十六年,汪灝為正六品官。

己卯(1699),順天武鄉試正考官。

清制:武科會試,侍讀、侍講學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庚辰(1700),東宮講官。

經筵日講乃清代翰詹詞臣的重要職掌之一。經筵是封建帝王研讀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是向世人顯示其尊儒好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就臣下而論,則是啟沃君心、對其施加影響的途徑。清制,於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經筵之後,按日進行「日講」,即由詞臣向皇帝或儲君(太子)講解經書。春季至夏至日止,秋季至冬至日止。康熙帝特別重視皇子們道德的培養以及適合他們身份的鍛煉。除訓練他們騎馬、射箭與使用各種火器外,康熙對兒子的學習抓得很緊。他的二兒子胤礽,是孝誠仁皇后所生,長到兩歲,冊立為太子,年至六歲,命他讀書,為他挑選張英、熊賜履、徐元夢、尹泰、顧八代、湯斌、耿介、汪灝等人做講官。皇太子的師傅基本上就是同時就讀的皇子們的老師。

從康熙四十年(1701)開始,汪灝走上仕途快車道。

辛巳(1701),提督山西學政。癸未(1703),提督山西陝西等處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丙戌(1706),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河道。

[1]《清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頁。

[2]江慶柏:《清朝進士題名錄》,中華書局,2007年,第217頁。

[3]汪灝:《汪畏菴遺命碑記》,民國《臨清縣誌》,第12冊,「藝文?傳記」。

[4]乾隆《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153,《翰林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井揚講習會 的精彩文章:

TAG:井揚講習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