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略論明代淮安籍的兩個狀元——沈坤與丁士美之比較

略論明代淮安籍的兩個狀元——沈坤與丁士美之比較

內容提要:有明一代,歷276年,狀元90位,淮安府佔有兩席,其佔有幾率在全國來說並不算高,但卻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故在當時和對後世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本文旨在通過對沈坤、丁士美這兩個淮安籍的狀元作粗線條的研究與對比,從中找出具有一定價值的東西,藉以為我們今天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提供參考性的借鑒。

主 題 詞:淮安 狀元 沈坤 丁士美 對比研究

題引

沈坤、丁士美是有明一代淮安籍的兩個狀元,兩人中狀元的時間相隔18年,他們在科第、仕途、人生、學問和德行等方面,都有著頗為相似的經歷,故將這對淮安籍的狀元進行比較性的研究,對於弘揚淮安地域文化和狀元文化也顯得頗有意義。

科舉取士在中國有近1300年的歷史。隋朝創設了科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取孫伏伽為進士科的第一個狀元後,中國歷史上共誕生了五百五十七個科舉狀元。唐宋時期,北方的河南、河北等地,高中狀元者居多;趙宋王朝南渡後,定都臨安,南方的科舉急起直追,迎頭趕上並遠超北方,特別是蘇、浙兩地,狀元迭出,引為殊榮。但奇怪的是,地處淮河流域腹地的軍事要地淮安,雖然地靈人傑,群英薈萃,卻遲至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才姍姍走出了本地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沈坤,而此時距隋朝開科取士已有著近千年的歷史了。

沈坤高中榜頭,榮膺狀元,在當時來說無疑是一件「破開荒」的大事,淮安本地官民對此無不額手稱慶,齊謝「皇恩浩蕩」。有道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18年後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又有一位新狀元從淮安走出,這位狀元就是丁士美。

在短短的18年中,同為淮安籍人的沈坤、丁士美連連奪魁,不能不讓天下人對淮安這個地方刮目相看。而且,沈、丁二人高中狀元,又都是在明世宗朱厚熜的嘉靖一朝,作為富有四海的當朝天子,不禁聖心大悅,遂喜降聖旨云:「……淮安一郡,自古未有魁天下者,有之自坤始。後十九年,清河丁士美繼之,一時鼎元相接,淮水擁秀,茲其期乎?……翰林王材以詩送之:『漢殿賢科第一人,玉堂分珮戀休辰。宮袍綉引清淮晝,御誥鸞回碧海春。暫喜潘輿隨彩鷁,正逢孟荀簇霜鱗。喧喧河上迎仙者,珍重階前報主身。』」

其實,在沈坤高中狀元後和丁士美高中狀元前,興化籍的李春芳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得中狀元。李春芳曾寄籍淮安,與沈坤、吳承恩等人同學交遊,關係非同一般,而且他還是沈坤參加辛卯科的舉人同榜,又與沈坤同榜參加辛丑科會試,此科沈坤高中狀元,惜李春芳此榜落第,他在6年後參加丁未科會試時方才喜得狀元,後位居宰輔要津。

沈坤、丁士美同為有明一代的淮安籍狀元,他們在人生、科舉、仕途、人格與德行等方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下面,筆者即對他們作以簡單的粗線條的對比研究,從中找出具有借鑒性的價值。

1

生卒與籍貫

沈坤、丁士美的家族,其先世都是客居淮安的外籍,家中生活條件較好,且受淮安當地文化教育影響較深,使其家族成員能夠得以享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沈坤(1507—1560),生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十一月初十日,卒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十二日,字伯載,又字伯生,號十洲,南直隸太河衛(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河下竹巷街梅家巷)人,祖籍崑山(今江蘇崑山),其高祖以軍籍遷徙淮安,世代軍籍,雖為客居,但世代書香,家境優渥,具有良好的受教環境。沈坤的曾祖沈澄;祖父沈蕙,字廷器,祖母範氏;父親沈煒,字文盛,號卓亭,母親於氏。沈坤兄弟二人,弟弟沈坊,字伯禮,號寰洲,另有德容、德真二妹,德容在成年後嫁同鄉進士張侃。沈氏一門稱得上是書香門第,富裕之家。

丁士美(1521—1577),字邦彥,號後溪,南直隸淮安府清河(今淮安清江)人,祖籍江西南昌,宋末元初之際遷至淮安,亦為當地的客居之家。居家條件也頗為優越,故能享受讀書便利。丁士美生於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初七日,逝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八月初一日,享年五十六歲。據淮安的《丁氏家譜》記載,淮安丁氏家族自從江西遷徙於此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成為當地的望族之一,可謂門庭龐大,人丁興旺。丁士美的高祖丁鍾,曾祖丁進,祖父丁鳳,父親丁儒,字雙松。丁士美有兄弟二人,弟弟叫丁士良;育有殷、有周二子,有九個孫子。

從上述可以看出,沈坤、丁士美二人,其家族均為遷徙至淮的客家,家中生活條件都比較優越,受教環境良好,故沈、丁二人從小都享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從小受家教影響很大,識字、讀書、進學,為他們成年後相繼考得舉人、進士及第、榮膺狀元、步入仕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科第與仕宦

據現有史料來看,沈坤、丁士美的科第及仕途都是比較順利的。沈坤三十五歲得中狀元,丁士美則是在三十九歲得中狀元,他們雖然高中狀元時皆為中年,年齡相差十四歲,但他們二人同為淮安一籍,相距十八年,連據鼎元,榮為榜頭,大魁天下,這在中國科舉史上也算是奇事一件。

明嘉靖十年(1531年),沈坤中舉;十年後的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得中辛丑科狀元,榜眼為浙江新昌籍人潘晟(字思明),探花為河南祥符籍人邢一鳳(字伯羽);該科共取進士二百九十八的(一說三百人);考官為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溫仁和、南京光祿寺卿張袞;會試試題為「何事於仁」二句、「故君子語……戴焉」、「始條理者……力也」。沈坤是明朝第五十五位狀元,中狀元時三十五歲。沈坤大魁天下,高中中狀元,淮安地方士紳都很高興,紛紛前來祝賀,年齡大沈坤大一歲的鄰居兼好友吳承恩,還特地贈沈坤詩一首,云:

東風朝馬散鳴珂,北極晴光帶玉河。

寒食中官傳畫燭,春衣倚史捧香羅。

蓬萊雪後煙花滿,閶闔天心雨露歲。

染翰朝朝供研滴,鳳池新綠酌恩波。

沈坤的原籍崑山,也以他大魁天下為榮,並將他高中狀元的事迹寫進了《崑山縣誌》,《狀元圖考》中即云:「沈坤,字伯戴,號十洲,直隸大河人,系出崑山。崑山自衛涇至坤,狀元凡五齣矣。」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丁士美中舉,十年後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在己未科中高中狀元,時年三十九歲;榜眼為浙江餘姚籍人毛惇元(字);探花為福建漳浦籍人林士章(字德斐);該科共取進士三百零二人(一說三百零三人),考官為南京禮部尚書李璣、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嚴訥;會試試題是「舉賢才曰……舍諸」、「德為聖人」二句、「禹稷當平」一節。丁士美是明朝第六十一位狀元。

沈坤與丁士美在中舉、進士及第、高中狀元的經歷幾乎一樣,兩人皆是在中舉十年後及士及第並高中狀元,這似乎是兩人的人生中的又一巧合。

沈坤、丁士美得中狀元之前的經歷既頗為相似,入仕後都在朝中翰林院為官,仕途經歷頗為彷彿,基本上都未在地方為官。

沈坤高中狀元後,例授翰林院修僎,升右春坊右諭德,嘉靖三十年(1551年)以右庶子署翰林院事,三十五年(1556年)升南京國子監祭酒;翌年因丁母憂回鄉守孝,其間參與平定倭寇入侵;三十八年(1559年)起用為北京國子監祭酒,剛剛入京即為人構諂下獄,翌年三月十二日卒於獄中。卒後默默無聞,不大為人所知。

丁士美得中狀元後,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後累遷右春坊右諭德、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兼教習庶吉士、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等職。曾先後5次出任考官,公正選拔人才,不受請託,不徇私情。系三朝大臣、兩代帝師。卒後追贈禮部尚書,謚文恪,聲名顯耀天下。

沈坤與丁士美還有一個較為相同之處:他們都是在丁憂期間去世的。稍有不同的則是,沈坤是在丁母憂剛剛期滿去世的,而丁士美則是為其父守制將結束時病故的。

沈坤與丁士美的相同之處甚多,唯一不同的則是,兩人最後的人生結局大為不同。

3

人格與德行

沈坤、丁士美同為淮安籍狀元,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中,無疑都會深受淮安地域的鄉閾、風俗、文化、教育的影響,養成了正直、勤勉、執事、忠君、愛國的高尚情懷,他們的人格與德行都得到了當時與後世的稱評,並為後人樹立了典範。

沈坤與丁士美都是狀元出身,名動公卿,他們步入仕途後擔任的都是朝官,低調做人,忠於職守,人格德行也頗為相同。特別是在嚴嵩父子把持朝綱期間,他們能夠保持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士子氣節,實屬難能可貴。關於沈坤的人格德行,清人沈翼機在《浙江通志》卷二百八十的「雜記下」中即引《平湖縣誌》中寫道:「沈坤居平湖之西麓,家頗饒,以門戶充役集收銀米;遇歲飢,坤悉散家貲並所收銀米以療饑民。」在談到沈與其子率軍痛擊入侵倭寇時又寫道:「會倭寇猝臨,總督胡公募勇敢之士,聞坤名,出獄,留幕下。一日值戰江涇,我軍失利,胡被圍,坤子惟敬甫弱冠,單騎突圍挾胡而出,胡益愛重。坤授千總職,部兵三千,父子設計,偽裝犒軍藥酒,手執公文,經倭營。度倭追將至,棄舟度水走。倭得酒,喜爭飲,而死者無算。」清黃之雋所修《江南通志》中,也載有沈坤痛擊倭寇的嘉行,並云:「沈坤,大河衛人。嘉靖辛丑廷試第一。歷南祭酒,以母喪歸。時倭寇數千犯淮,坤散財募士,親當矢石,力戰敗之,淮人呼為狀元兵。起北祭酒,為忌者所中,下獄卒。弟坊,郡諸生,有文行。」在這裡,黃之雋將沈坤又描寫成為一個奮勇抗擊入侵倭寇的民族英雄。沈坤是數代軍籍出身,喜文好武,成年後成為一個英俊瀟洒、文武雙全的英雄,也自在情理之中。由於沈坤曾經率軍平定倭寇,馳騁沙場,故淮安人又稱他是「武狀元」,他所率的兵勇也稱為「狀元兵」。

關於丁士美的人品與德行,史中、坊間對他的嘉言懿行都有很好評論。《狀元圖考》中即他作如是之評:「為人縝密端重,以道義自持。在膠庠補廩時甚少,年長者易之,悉分其廩,士美怡然,無幾微形於色。及登第,京師有貴人慾妻以女,不從,名益起。先是卷進呈,其第一已有所擬,上覽之弗當意。覽及士美卷,見其策起云:『帝王之致治也,必君臣交儆而後可以底德業之成,必人臣自靖而後可以盡代理之貴。』深愜帝衷,用珠筆圈『君臣交儆』、『人臣自靖』八字,置於首。未第時,夢已坐於堂,空中有仙女一群乘鶴翩然而下,人皆作樂,仙音縹緲,繚繞於前後,久之復乘鶴而上,須臾有黃旗二扇豎於門。」

關於丁士美的人品,清人和珅等所編的《大清一統志》卷六十五「淮安府二」中作評論云:「為人謙厚,不露廉鍔。居官絕饋遺,與人處退然若無能,意所不可,輒怫然見辭色,以父老屢請終養,不許。及聞訃,哀毀成疾。」關於丁士美的學行,王世貞的《弇山堂別集》、鮑應鏊的《明臣謚考》、郭良翰的《皇明謚紀彙編》等史料中,分別稱評他「勤學好問,溫恭朝夕」、「勤學好問,敬共官次」,可謂評價甚高而且肯綮。

儘管沈坤、丁士美同為有明一代淮安籍僅有的兩個狀元,但他們最後的人生結局卻大相徑庭,丁士美被朝廷追贈為禮部尚書,謚文恪;但沈坤卻遭人無端構諂,被拷死獄中,最後竟連平反昭雪都未見於正史。

4

文事與影響

沈坤與丁士美,兩人皆為有明一代淮安籍的狀元,他們的文採風流在當時自是出類拔萃,非同一般。但是,由於沈坤突遭人構而落獄且最後又遽死獄中,他的詩文著述也因未及整理而下落不明,如今流傳於世的也僅有《廷試策》《督撫王公遺愛碑》和《泗州修城記》3篇而已,有倖存於後來的《淮安藝文志》中,可謂凋零甚矣。關於沈坤的史料,正史所載不多,但關於他得中狀元一事,坊間即有種種傳說。其中清人閻湘蕙援引《覺世真經闡化編》和《洞淵錄》二書即云:「沈伸,字伯載,江南崑山人。性粹樂善,虔奉關帝。年當大比,坤祈帝示闈題。一友詣其家,竊聞之,掩口去,即擬七題,潛置香爐下。次日,坤焚香見之,喜曰:『帝賜也。』依題擬之,及入場,題果合。放榜中式,其友被落。嘉靖二十年,坤狀元及第,官祭酒。此敬禮神明獲報者也。」

沈坤與丁士美,同為有明一代淮安籍的狀元,他們的人生起步基本相同,但人生的最後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嘆惋。直到今天,淮安還流傳著「新狀元入朝,舊狀元入牢」的民謠,就是這兩位狀元人生結局的最好說明。同為淮安籍狀元,沈坤與丁士美之間的人際關係並沒有一定的關聯,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對沈坤來說,的確是極其不幸的,因為他在這年冬天本來是奉命入京擔任國子監祭酒的,未料到入京後即遭人構諂下獄,旋於翌年三月十二日遽逝獄中。短短兩個來月,這樣的結局對於像沈坤這樣有大功於社稷的狀元高官來說,無疑顯得不太正常了,似乎冥冥之中有著過多的詭異。故顧祖訓等撰的《狀元圖考》中即云:「(沈坤)因事遂困囹圄之阨,士論惜之。先是童謠云:『新狀元入朝,舊狀元入獄。』士美登科,坤被論果在已未之歲。榮辱禍福,事皆前定,豈人所能趨避乎?」

沈坤由於被人構諂猝死獄中,故對他平定倭寇等事不見於正史,其詩文著述也多湮沒不存。更令稱奇的是,沈坤的鄰居兼好友、著名文學家吳承恩,關係密切,沈坤還將自己的愛女許給了吳承恩的兒子鳳毛,惜因其子早逝而未諧。以沈坤與吳承恩如此密切的關係,吳氏的詩文著述中,對沈坤的記載卻甚是少見,既未留下過多的他與沈氏的酬唱之作,也沒有關於沈坤的詩文作品的記載,這就不能不讓後人感到遺憾了。

沈坤最後的人生結局是不幸且令人嘆惋的。但是,對於沈坤的同鄉後進、新科狀元丁士美來說,嘉靖三十八年卻是他的大吉大利之年,進士及第,榮膺狀元,平步青雲,名揚天下。相對沈坤的不幸結局來說,丁士美無疑是幸運的。由於丁士美的人生結局頗好,且淮安丁氏家族人口眾多,他的不少史料基本上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並一直留傳到了今天,只是詩文著述也與沈坤一樣,存世並不多見,冥冥之中似乎又與沈坤有著驚人的相似。

結語

轉眼之間,5個世紀過去了。作為淮安籍的狀元沈坤與丁士美,在中國科舉史和淮安地方文化教育史上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提倡傳統文化回歸的今天,研究與探索沈坤、丁士美,對今天來說仍具有不容忽失的作用與價值。而且,研究與挖掘沈坤、丁士美的相關史料,探索他們對人生、文化的追求,對我們今天建設新的文化體系,必將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GIF

喜歡,就轉發分享哦

作者簡介

蘇克勤,職業作家,從事文化藝術研究兼教高校。原籍河南南陽,居江蘇南京。先後出版《南京名人舊居》《一代名將彭雪楓傳奇故事》《彭雪楓全傳》《鐵軍縱橫戰江淮——新四軍軍部大本營征戰紀實》《項羽虞姬傳奇》《南洋勸業會》《南洋勸業會圖說》《民國中山路》《南京清涼山》《院士世家:錢穆、錢偉長、錢易》《院士世家:楊廷寶、楊士莪》《中外歷史大事概覽》《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方氏家族文化評傳》《世運之樞軸——義寧陳氏家族文化評傳》《百年梨園第一家——泰州梅氏家族文化評傳》《千年世家傳書香——無錫七房橋錢氏家族文化評傳》《滿庭芳華譜新篇——蘇州東山莫厘王氏家族文化評傳》《楊柳古村宅「三雕」鑒賞:木雕·磚雕·石雕》《鼓樓勝境》等30餘部專著。

投稿郵箱:hazxwsw@163.com

原創作品 授權發布

(公眾號轉載須註明出處)

校對:陳健

編輯:黃美艷

淮安文史網∣淮安 歷史 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淮安文史網 的精彩文章:

淮安崇實書院的前世今生

TAG:淮安文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