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咱肅寧這位畫家筆下的煙火人間

看咱肅寧這位畫家筆下的煙火人間

他是個「不務正業」的農民,卻喜歡用畫筆記錄農耕餘韻。他並非科班出身,曾經以為國畫就是畫果子,作品卻多次入選國展並獲獎。他的人還在咱村邊赤腳耕田,他的畫早已在中國美術的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展出。

肅寧畫家韓海峰煙火人間

藝術的啟蒙始於兒時

韓海峰,從小跟著姥姥長大。姥姥是鄉村裡的巧婦,每逢年節,或者鄉鄰家有事兒的時候,姥姥都去幫忙蒸花餑餑、做油炸饊子。韓海峰看著姥姥們把揉好的麵糰捏出各種造型,再用黑豆粒紅棗給那些面捏的小狗小刺蝟們按上鼻子眼,他感覺特別有趣味。姥姥平時也用剪刀在紅紙上剪一些窗花或者小動物的形狀來哄他玩兒,他自己更是喜歡動手做一些剪紙,看到姥姥繡花也特別喜歡。那時候他還沒意識到這就是他的藝術啟蒙了。

上學後他更是喜歡上了繪畫,自己買了水筆水粉亂畫一通,他畫樹、畫房子、畫同學、畫路上見到的貓狗蟲雀,那時候並沒有老師的指導,只是自顧自地畫。書包里每一本書的空白頁上都用鉛筆畫滿了圖畫,作業本的背面也畫滿。本子用完了,他就在地上畫,用手把土抹平,找根樹枝當畫筆,畫完了抹平地面繼續畫。

說起來挺可笑的,他儘管痴迷地愛好畫畫,但之前居然不知道什麼叫國畫。國畫是畫什麼的呢?他就想啊——國畫大概就是畫果子吧。可是又覺得納悶:總不能一直畫果子吧?

國畫還真不是只畫果子。在培訓班裡,韓海峰真正學到了國畫的一些基礎知識,他從簡單的對畫紙畫筆的認知開始,從一些基礎的染色勾線學起,用毛筆一點一點勾頭髮學畫仕女圖,一開始手抖,熟而生巧,半年之後基本掌握了繪畫的一些技法。

後來參軍,又在部隊利用業餘時間讀函授,當地的美術老師看到他學習刻苦,教得很認真,他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績。他也經常到街道、公園、菜市場寫生。回憶起這段時光,他非常感謝老師,感謝在部隊的歲月,這段時光,為他打下了紮實的寫生基礎。

守得清貧畫始成

學畫是一個長期的事業,時間、精力、費用,都是不能迴避的問題。選擇了繪畫,可以說一輩子沒有空閑時間。讀書,練書法,外出寫生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哪方面欠缺都會在畫畫上體現出來。比如說,一個落款,一個印章都需要仔細揣摩。儘管韓海峰很好學,繁瑣的農村生活對文藝創作卻極為不利,作為一個農民來說,學畫是典型的「不務正業」,尤其是結婚生子以後,需要養家。農村的生活很艱苦,家庭條件本就一般,韓海峰又痴迷於繪畫,妻子一個人顧得了家裡顧不上地里,心裡急得躥火,日子照樣過得清湯寡水。

村子鄰近尚村毛皮市場,村子裡的人倒騰皮草很快富裕起來,出有車食有魚,大把的票子在兜里揣著,左鄰右舍的新房你先我後越蓋越高。韓海峰倒是八風吹不動,整天就是坐在屋裡學畫。畫畫掙錢的機會很渺茫,妻子看不到希望,開始嘮叨,吵架。後來她看著實在擰不過,就說你愛畫你就畫吧,我自己干。

韓海峰兩個孩子,生活、上學都需要錢。兒子幾歲的時候得了一場病,由於農村醫療條件比較差,延誤了病情,孩子病情愈來愈重,最後到北京兒童醫院才治好,積蓄花光不說,還借了外債。妻子開始煩躁,嫌他懶,嫌他畫畫掙不來錢,甚至摔盆打碗,不跟他過了。一次吵架中,韓海峰一怒之下撕了畫,去蠡縣留史打工。他從骨子裡割捨不下畫畫的愛好,為了孩子,為了家庭,不得不暫時放棄。

在打工的時候,韓海峰每每看到一些特別熟悉的、有情懷的事物,便會升起一種想用畫筆表現出來的慾望,且這種慾望越來越強烈,因為美好的事物稍縱即逝,時過境遷靈感也就無存了;靈感來了馬上就想去畫,他因此也被工友嘲笑。

外界的看法對他似乎不起作用,他發現打工的這幾年雖然少於練筆,卻在意識里積累了很多的素材。他那不甘寂寞的心又開始萌動起來,工作之餘試著畫了幾幅到北京琉璃廠去試試,結果被高價收藏,這對他是莫大的鼓舞。如果畫畫能掙錢,又是從事自己的愛好,那就能兩全了。

就這樣隔斷了五六年的時間之後,他重拾畫筆。農村雖然有生活,但是也有局限性,周圍很難找到可以溝通的人,沒有比較、沒有交流。他拿著作品去北京潘家園投石問路,發現欣賞他這種題材的人還不少,更激起了他的興趣。他給畫廊畫了大量的所謂商品畫,從繪畫技法上來看,一張接一張的商品畫對他來說是受益的,數量積累的過程就是繪畫技法提升的過程。為了使作品更具藝術性,他開始嘗試各種技法的創作,而不是機械的重複。為了提高水平,夏天他頂著酷暑到玉米地、高粱地里寫生,淋著大雨觀察池塘里的荷花;冬天冒著嚴寒寫生枯枝落葉雪景。他從破土而出的幼苗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看到樹木發達的根系,體味到生命的張力,這些不親身經歷是很難感悟到的。

有一次他去縣城辦事,看到路邊擺的地菜攤兒,他被深深地吸引和觸動,經過精心構思創作了一幅不大的作品《街邊地菜攤兒》,這幅作品參加了中國美協主辦的展覽,沒想到竟獲得了該次展覽的最高獎,這無疑對他又是一次激勵,也更給了他堅持自己創作的信心。

韓海峰能感覺出自己在技法上的提高,但是從理論上、從國畫的境界追求上還是不夠,他到天津去聽名師們的講座,又到現代工筆畫院學習。畫院收費高,他節衣縮食,傾盡囊中所有。但是見到了很多名家,包括用紙用墨用筆的各種技法;同時又開闊了眼界,加上他自己這麼多年的閱歷,他已經能運用自己的畫風語言,有了個人風格,作品也逐漸在各類大展覽中獲得各種獎項。

只要堅持,沒有人會永遠在困境里。如今,他的作品多次獲獎、十幾次入選國展,被吸納加入國家美協。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也指導學生創作參展作品。

環顧自己仍然一貧如洗的家,韓海峰承認這些年苦了妻子和孩子們,家裡稍有點閑錢就被自己拿去做學費。但是他說:「我覺得堅持還是對的,藝術不能拿金錢來衡量。人這一生,金錢地位得到了當然是很好的,但是通過努力拓展了自己的愛好和夢想,在自己的努力下取得成績,這一生應該更無憾吧。」

只畫自己最熟悉的

一個畫家要把題材處理成為作品,如果對於這個題材是陌生的、不熟悉的、不曾親力親為過的、對它沒有感情或者說沒有把它重現出來的一種內心的衝動,那麼他畫出來的肯定不是一幅好的作品。

韓海峰是個畫家,但他首先是個農民。他的作品裡,多是農桑,少見山水,甚至連一塊石頭都不曾有過。他自己說:「為什麼要去畫山?自己少見的、不熟悉的事物哪能畫好?浮光掠影,無病呻吟的作品是打動不了人的,也無藝術性可言。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至今也沒有離開過農村,對鄉土題材熟悉親切,我願意用畫筆把這種題材情感表現出來。」

只有農家能諳味。因為生長在農村,他如父輩們一樣年年歲歲經歷春種秋收,從小到大看慣了院子里雞雀覓食、滿坡的牛羊歸圈。家禽牲畜、五穀糧棉,所有的農具物事,甚至草尖的螞蚱、河邊的青蛙,他都在意。他愛這些鄉土風物,也有通過畫筆把生活里這些可親可愛的事物永久記錄下來的衝動。糧豐菜碩的殷實、休耕棄用的農具常表現在他的作品裡,在他畫筆之下,盈車嘉穗,雀鳥豐腴,少有纖弱矯情之筆;牛馬壯碩,糧谷滿倉,多是農家富足之樂。那些紫茄紅椒,從棚架上新摘下來,尚帶著鄉村沃土的漲力;靈動的灰鼠在久棄擱置的農具間閑躥;那位侍農老者,那些鋤鐮刀架,那些鄉村舊物,農耕餘韻,實實在在的煙火人間,鄉土情懷。

韓海峰學過木匠,瓦匠,各種生活技能基本上都會,這種經歷對繪畫實際上是很有幫助的,比如莊稼怎麼種,糧食囤什麼樣子,桌椅板凳怎麼打出來的,結構什麼的,都明白。這都是表現鄉土題材作品的基礎,生活對他來說就是積澱。他畫筆表達的意境就是他作為一個農民對安穩富足日子的憧憬與熱愛,以及對耕讀傳家的留戀。

最愛丹青水墨,渲染煙火人間

因為作品參展,也因為需要常與畫界交流,韓海峰在北京逗留的時間逐漸多起來。這個莊稼漢見識了城市的繁華與富貴,他見識了那些下輩子、幾輩子也不會愁錢過日子的人們的生活狀態,再回到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鄉村,他那顆在城市喧騰的心立刻便歸於平靜,陋室窄巷,煙火人間,於他有說不出的情調。

農村,農民,農業,農耕文化對畫家來說都是一種符號。像良心秤,鞭子等等,這些農耕輔助器具,有的還在用,有些已經是過去時了。他看到那些逐漸被置棄的農耕所用物件亂七八糟疊放在一起,便生出想法來。祖祖祖輩輩的人,苦守著農村生活的孤寂,實實在在,艱辛勤勞,這些又給農家日子帶來了幾多苦和甜?應該是苦多一些吧。

他第一次去石蘭的第七生產隊,看見轆轤,轆轤手把擰到包漿都沒了,那些鐵皮水斗子,木橫樑,還有井邊的馬蘭草……這些舊物一下子讓他的靈感與兒時的記憶有了關聯,小時候地里挖幾下就有水,父輩們生在地頭,守著土地,安靜且卑微。儘管鄉村孤寂,那種淳樸、靜謐,不是現在的浮躁可以比擬的……

一首歌歌詞是「我的故鄉並不美,生活著一輩又一輩……」一幅很古老的對聯「耕讀傳家久,詩書萬年長」,如今已成了少有的裝飾,偶爾再能看見居然有一種凄美、悲壯。曾經那背筐的收穫,糧倉的漲滿,柴草的垛堆,還有如老家雀那樣的不離不棄……

韓海峰有農耕經歷,也有情感依託,生活又帶給他無限觸動,作為一個農民,他最想表達對農村的那份情感;作為一個畫家,他只想畫自己感悟的生活。繪畫里有很多生活的因素,對生活的品味不同,畫風便不同。《煙火人間》便是韓海峰對生活的感悟,盼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這便是畫家韓海峰的意願。

肅寧人兒,肅寧事兒,肅寧的故事有滋味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肅寧尚村鎮 的精彩文章:

TAG:肅寧尚村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