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分條析理:理清文字發展數據流

分條析理:理清文字發展數據流

上回書說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罷其與秦文不合者」,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文字

雖然秦王朝存世時間很短,但文字的發展腳步並沒有停歇。到新莽時期,小篆做為官方文字,發展到了頂峰。

《新莽嘉量銘文》鑄於器表上的二百一十六字銘文,詳細的記述了鑄器的緣由,以及各部位的容量及尺寸。工整垂腳的小篆,結構舒展挺拔,風格典雅俏麗,結構上緊下松,特別是下部誇張的拖長極具裝飾性。魏晉時期官印、私印中使用的懸針篆,就是直接來自於這類銘文書法。

我們也曾提到過,篆書由於書寫繁瑣——它沒有獲得實用的支撐。即便是法度苛嚴的秦朝官方都不能嚴格遵守書寫規則,政令傳達時尤採用草化的詔版。而在民間,這裡的民間是相對而言的,指的在非鄭重的場合,比如信息的傳遞、記錄、記賬等,卻在流行另一種書寫方式,簡牘

簡:竹片上寫字稱「竹簡」

牘:在木牘上寫字稱為「木牘」

帛:在絹帛上寫字稱「帛書」

汗青:古時在竹簡上記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滲出,再颳去青皮,便於書寫,避免蟲蛀,故稱汗青,也叫殺青。

了解到這些,當再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終於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篆書體系筆勢盤曲纏繞,而簡牘化曲為直,化圓為方、改垂引為斜出,用筆隨意提按;

書寫筆畫的聯結方式也產生了變化,筆畫之間之位置關係也隨之變化,預示著古文字變革的開始。

總體的趨勢就是便於快捷準確書寫

隸變:中國文字由篆書轉變為隸書

是古文字演變成現代文字的起點。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西漢時期,隸書逐漸取代了篆書並走向定型。隸書改變了篆書的筆畫、筆勢和結構,改造了合體字的偏旁,使隸書的形態固定統一,這一過程就是隸變。承秦代隸書餘緒,經西漢發展,到東漢桓帝、靈帝(174—181)時期,隸書進入了極盛時期,並成為漢代的官定字體

——漢 字

東漢碑刻,大多系隸書,用筆方峻遒勁,渾厚飽滿,結字中宮緊收,呈扁方橫勢。書風朴茂自然,雄渾博大;東漢的碑刻,形制多樣,有墓誌、石闕銘文、畫像石題字、石經、摩崖和碑刻等。

而篆書,做為古文字,在碑額與瓦當中應用更多的是因其裝飾性。

這個時期不象現代人們的溝通工具那麼方便,印刷術還沒有普及,人們獲取知識、存儲、傳遞知識的手段還依賴抄寫。雖然隸書,甚至是草隸,極大的提高了文字的書寫性,但隨著文化活動的日益繁榮,人們對日益增長的信息快速交流的需求與書寫的便捷性的矛盾仍非常突出。

書寫還要更快,更便捷,但還要保持信息的準確性

這時章草就產生了。

趙壹《非草書》為我們描繪了漢末,時人熱衷於草書書法的情形:「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

與此同時,隸書也汲取了草書的點畫特徵,向更便於書寫的方向進化。楷書、行書逐漸發展並完善。

書體完備

時間軸逐漸越過魏、晉,從東漢開始形成的草、楷、行各體至已完全成熟,書體變革的終結促使書法審美規範形成。

隨著各種新書體的完善,尤其是楷、行、今草三種書體在二王手上融會貫通,脫去以往的滯重用筆,創造出一種俊逸、秀美的新風。

書法已走向藝術自覺的嶄新階段。

骨——大篆——小篆——隸書,演進的脈絡比較清晰;

從隸到楷、行、草及楷、行、草之間的關係都有些複雜;

行、草書的筆法使楷書去掉了隸書的蠶頭雁尾、波磔之筆,並且打破了隸書橫平豎直、扁方排疊的定式。楷書的結構提供了行、草書的基本骨架。

總結

在書法的萌芽時期

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

在書法的明朗時期

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書法發展的主流體系。

經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書家風起雲湧,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恆魅力。

下篇:江山代有才人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言敬事知與行 的精彩文章: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TAG:思言敬事知與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