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卡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深入發展,居民健康卡的形態發生了改變。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基於互聯網和大數據的電子健康卡。一張實體卡片是如何數字化的?記者到福建省廈門市進行了實地探訪。
1 變成二維碼的健康卡
1月13日,儘管是個周末,來自福建各地的參觀者依然擠滿了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門診大廳。他們都是來自衛生信息化部門的管理者,來這裡的目的就是考察電子健康卡是如何使用的。
「掃一掃二維碼,就能擁有自己的電子健康卡,醫療健康服務和費用支付等多項功能可在一部手機上搞定。」中山醫院信息科副主任姚毅虹介紹。該院是福建省第一批電子健康卡的試點機構。
居民健康卡是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為我國城鄉居民設計發放的全國統一標準的就診服務卡,主要解決跨醫療機構、跨地域醫療健康服務「一卡通」問題,方便公眾就醫和健康管理。從2012年起,居民健康卡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建立了以金融卡為發放渠道的居民健康卡發卡體系。截至目前,居民健康卡發卡已覆蓋27個省(區、市),發卡量近1億張。
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深入發展,居民對於智能手機、智能終端越來越依賴,對於醫療衛生服務便捷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順應新形勢,2017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與金融機構合作,推出了「電子健康賬戶」加「銀行二類賬戶」的居民健康卡建設新模式,目前已在江蘇、四川、遼寧等多省啟動,廈門也積極開展了相關探索。
「所謂電子健康卡,其實就是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孕育而生的居民健康檔案管理介質,是實體健康卡(IC卡)的虛擬化形式。它利用成熟的二維碼技術,結合標記化技術,可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身份認證服務,用於健康管理、診療流程優化、醫療醫保便捷支付等方面。」國家信息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李增欣介紹,電子健康卡是現有實體健康卡的有效補充而不是取代,只是增加了另外一種便捷應用的模式。簡單而言,電子健康卡就是把一張卡片變成一個手機上可掃描的二維碼。
「最大的好處是方便。」 姚毅虹說,如果辦理實體卡,只能拿著證件到人工窗口排隊,而電子健康卡註冊可以全部在網上完成,比如政府App、醫院微信公眾號、支付寶服務窗等。如果綁定了銀行卡信息,可以直接代替身份證進行實名認證。
在線下,居民也可以通過自助服務終端辦理電子健康卡。在中山醫院的門診大廳里,許多角落都擺放著類似ATM機的自助服務終端,用戶只需要使用身份證、社保卡(或市民健康卡)刷卡驗證身份,一分鐘就可以辦理完電子健康卡。
2 由實到虛的選擇
廈門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孫衛介紹,當初他們在考慮如何推行健康卡的時候做了一番調研,發現各部門已經會同金融機構陸續發行帶有單項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的金融卡約17種,累計發卡超過3893萬張,市民人均持卡超過6張。卡片過多,既給持卡人帶來困擾,也造成了資源的閑置浪費。
但另一方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人人擁有規範化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功能完備的健康卡」,健康卡的推行又是一項硬任務。
「幸好在這個時候,國家層面發布了《居民健康卡虛擬化應用建設指導方案》,為廈門解決多卡融合的困惑指明了方向。」孫衛說,實體卡虛擬化的重要意義在於,藉助在金融支付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的二維碼技術,實體卡的虛擬化,可大大降低發卡的成本,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身份認證服務,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流程優化,提升居民健康卡的用戶體驗和應用效率,同時可以有效避免多卡並存對百姓的煩擾,解決多卡合一、多證合一問題。
為此,廈門構建了虛擬化應用管理系統、居民健康卡跨域主索引系統、居民健康卡註冊管理系統、居民健康卡密鑰管理系統,以及統一支付平台、互聯網接入服務平台、醫療機構接入服務平台,並將數據與醫保中心、金融支付機構、上級健康卡平台對接。在這一整套系統的支撐下,推動居民健康卡由「單一線下實體」向「線上線下一體化」轉型,讓居民通過手機終端在城市生活應用、社保費用結算、醫療衛生服務方面便捷使用。
3 手機串聯就醫全流程
電子健康卡的使用,並不只是簡單的健康卡形態轉換。它的電子形態,能夠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將整個醫療服務系統更好地串聯起來。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總會計師伊菁華介紹,藉助以電子健康卡為代表的各種信息化手段,醫院優化了門診預約、體檢、住院、檢查、結算等流程。在一部手機上,患者在醫院所有的就醫環節都能得到連貫性服務。
在中山醫院門診大廳的患者服務處,患者只要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工作人員就立刻能夠幫其預約好所有的檢查項目。同樣,醫院的醫生工作站、藥房、收費、醫技服務窗口,都設置了二維碼識讀設備,患者可以進行虛擬卡挂號、充值、繳費、結算、取葯、取報告單、列印發票等。
「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對原有就醫流程的優化,線下就醫環節從11個精簡為4個,除了問診、檢查、診斷、取葯,其他的環節都可以在線上完成。」 伊菁華說,通過信息化改造,據統計,該院患者就診時間明顯縮短,等候時間縮短2/3,患者就醫滿意度超過95%,醫生工作效率也明顯提升。
在廈門的整體層面,則是藉助電子健康卡,撬動區域信息化的資源融合。「我們正在以電子健康卡為抓手做很多事情。」孫衛介紹,比如構建統一的預約資源中心,將所有接入平台的醫療機構號源信息進行統一管理和預約信息實時同步;依託個人健康雲數據中心,對市民以往的就診過程數據進行智能分析,推薦適合患者的最佳就診路徑;通過對計劃免疫信息的數據分析,從免疫時間段、免疫順序和免疫不良反應等多個維度進行計劃免疫智能消息推送等。
孫衛表示,依託居民健康卡,廈門搭建了「互聯網+智能健康雲」公共服務平台,以基於智能健康檔案的個人健康雲子平台為基礎,將健康檔案全方位深入融合到全域導診、統一支付、專病智能服務、慢病管理、分級診療、遠程會診服務的信息惠民應用領域,實現了「連起來、通起來、統起來、用起來」。
4 核心問題是互聯互通
儘管有諸多優勢,但電子健康卡的推行依然面臨挑戰。最大的挑戰,並非是技術或者成本,而是來自線下,各種系統、各個機構信息資源如何有效整合。
「聽說我們在推行電子健康卡,外地同行最關心的就是怎麼才能把人社、經信、公安等其他部門的信息與健康卡打通。」孫衛說,部門之間配合,直接影響到公眾的使用體驗。只有人社部門信息共享,才能實現移動醫保支付應用;而衛生部門將產婦的分娩信息與社保部門共享,市民就可以直接在網上申領生育險,減少不必要的路途奔波。同樣,新生兒出生證信息實現與公安局戶籍信息的共享,便於公安部門核對新生兒出生信息的真偽;與教育部門信息共享,對學生髮病情況、傳染病情況及時監管,才能對疫情提早發現、提早預防。
據介紹,目前通過跨領域、跨部門的協調,廈門已經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家庭醫生簽約、慢性病長期處方續方等工作中,把社保卡的醫保結算功能融合到電子居民健康卡上。下一步,廈門將進一步擴展電子居民健康卡的應用領域,實現更多的融合應用場景覆蓋。
文/健康報記者 曹政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