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貴自然 風規自遠——徐無聞

書貴自然 風規自遠——徐無聞

徐無聞(1931年---1993年),名永年,字嘉齡,三十後更字無聞,四川成都人,畢業於四川大學。我國著名的學者型書法家、篆刻家和書法教育家。徐無聞以其學識淵博,修養全面,人品高尚而享譽書壇。為四川乃至全國書法界的一代大師,生前為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學研究室主任,兼作唐宋文學、書法篆刻兩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評審委員、西泠印社社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省文聯常務委員、重慶印社名譽社長。

先生擅長書法篆刻創作與學術研究,曾擔任《漢語大字典》編委,主持《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編寫工作,主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甲金篆隸大字典》、《殷墟甲骨書法選》、《東坡選集》等。著有《徐無聞書法集》、《徐無聞印存》、《徐無聞論文集》、《徐無聞臨中山王厝鼎》傳世。

1993年6月20日,一代學者、教育家、詩人、書法家、篆刻家徐無聞逝世於重慶,享年六十二歲。

藝術成就

徐無聞甲金篆隸真行草各體俱工,其書清勁秀潤之致;中山王器字、鐵縵篆醇雅奇逸猶為絕倫;篆刻秀雅工穩,極具功力。

無聞論印最重印外修養,自題印稿詩云:「莫謂雕蟲技,唯憑石與刀。植根在篆籀,潤澤賴詩騷。立意不徇俗,風規自可高。白頭爭寸進,休負此生勞」。今論無聞篆刻,平正沖和,實從方、周二師處得來,尤可貴者,無聞立足平和而不廢猛利,晚年頗留心得謂「狂放」風格,尤賞閩劉石開篆刻,謂其學古善變,奇而不詭。雖欲追摹,而遽然淹化,未能盡逞其才,惜哉。

徐先生著述頗富,先後發表過有關文學、藝術、文字學、書法篆刻等方面的論文幾十篇。他是《漢語大字典》編委;主持《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編寫工作;主編有《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甲金篆隸大字典》、《殷墟甲骨書法選》、《東坡選集》等多種書。另有《徐無聞書法集》、《徐無聞印存》、《徐無聞論文集》、《徐無聞臨中山王厝鼎》傳世。

生前與繆鉞、啟功、沙孟海、施蟄存、徐中舒、許寶馴等時賢交往甚密,作忘年之交,其才華和性情極得眾人稱許。啟功在《徐無聞先生著作集序》評價徐無聞:「教授於西南師範大學,著述甚富。於古文字之考辨,造詣尤邃。暇則揮毫作書,古、篆、楷、行,罔不精工。其篆法深穩,獨得淵穆之度」。可見,徐無聞是一個於文字學、金石學、文學、書法、篆刻等無所不通的「通才」。

書法風格

徐無聞先生以其淵博高韻的品識、平和儒雅的人格、靜穆清雅的書法藝術風格而成為中國第一流的學者型的藝術家,在書法界被推譽為「學者型書法家」的代表。其書法由於受「二王」一系書風和杜甫「書貴瘦硬方通神」的影響,徐無聞先生的書法總的基調是晉唐人書風的品格,既講法度,又重韻味,他將瘦硬奇肆的筆法與醇厚典雅的韻味相融合,以法度為基礎和支撐表現韻味,又以韻味成為法度的旨趣和風尚,而在書法技法上卻能夠「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徐無聞先生一生勤於耕耘,求學不懈,他在多次書寫的自集聯句 「勤舊學不懈夙夜,辟新知時有見聞」中,可見其立身行事之一斑。徐先生為人平和謙遜,學識廣博精深,具有溫和醇厚、清健雅逸的學者風範。徐先生十分重視書法技法的錘鍊,對法度有很高的追求。徐無聞先生甲金篆隸真行草各體俱工,清勁秀潤,尤其以中山王器字、鐵線篆書法知名于海內外書壇;其篆刻秀雅工穩,極具功力。他主張每一個字、每一筆劃都要精到,經得起推敲,才深致耐看。本文就主要從筆法自然、字法瘦硬、章法創新三個方面來簡論徐無聞先生的書法風格與技巧。

就掌握筆法而言,臨習隸書比篆書要容易些,有些筆法也不比楷書難。如果先有寫篆書或楷書的基礎,學隸書便會收事半功倍之效。很多學者都迷信「筆筆中鋒」之說,臨寫之際多注意間架結構,筆筆都用中鋒去寫,結果,不少筆畫與原碑不合。事實上,漢隸的許多作品中,中鋒與側鋒並用,一些橫畫向左的掠畫和向左向右的點,多是筆尖偏在一邊迅疾寫成,如果筆筆中鋒而又腕力不足,就變得疲軟而少鋒棱,字就會顯得俗而無高古之氣。所以我們在臨寫時並不要刻意追求中鋒與側鋒區別。

而至於那種追求古拙險怪的隸書,除在結構上出奇外,在筆法上大多是作顫筆。據說這樣寫才高古,才有金石氣,以重澀醫輕滑。顫筆實是對經風雨剝蝕的字跡的模仿,並非古人的本來面目。例如《石門頌》這類摩崖刻石,本為石面凹凸不平所致,並非書家有意造作。徐先生並不絕然反對顫筆,但無一字無一筆不顫,就不足取了。在徐先生所書寫的隸書作品中,行筆清逸瘦勁而流暢,筆法醇正古雅而自然,就很少見顫筆,極力提倡 「書貴自然」。所以「書貴自然」這條書法藝術的重要審美原則,作為當代的我們應當努力追求,不應該故意違背。幾千年來的書法史上,找不出一個違背了這條原則的大書法家。

掌握筆法當然是必要的,但如僅止於此,則不能盡書藝之能事。因此,還得盡心於筆意的講求。筆法可以在臨池揣摩中獲得,筆意就還要書法以外各種修養。誠如蘇東坡所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好些學者所作的篆隸,筆意的醇雅多優於專門書家,原因即在於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家論壇 的精彩文章:

春節有福了!田英章親授書法訣竅,今年「福」字自己寫,整年都是好福氣

TAG:書法家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