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趨勢:手術+多線化療+標靶葯,多管齊下抗戰胃癌末期延存活

新趨勢:手術+多線化療+標靶葯,多管齊下抗戰胃癌末期延存活

GIF

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人要面對的問題,很多時候不單是病患本身,更因為治療選擇相對較少,副作用大。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存活率已比以往延長了不少,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不能根治≠不能醫治

胃癌是全球第五最常見癌症,每年約有100萬新症,超過七成患者在發展中國家,差不多一半個案發生於東亞地區,主要是中國;死亡人數更是全球第三,僅次於肺癌腸癌。

煙、酒、腌制食物及幽門螺旋菌為致癌元兇,也有極少數屬於家族遺傳。偶有胃癌患者毫無徵兆,更多是因胃痛、腹脹、內出血、吞咽困難、消瘦等徵狀求醫。

早期胃癌主要以手術治療,中期患者要加上化療或電療等輔助治療。早、中期患者治療目標均為根治。末期胃癌,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以致不能靠當今醫學技術根治,2005年的數據顯示存活中位數不足一年。

慶幸的是,末期胃癌的治療在過去十年間進步顯著,不能根治實在不等同於不能醫治!

個人化治療減副作用

現在第一線治療已有個人化考慮,腫瘤若為HER2+(陽性),標準應考慮在化療基礎上,加上抑制HER2蛋白過度表現的標靶葯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此葯有效緩解病情,延長壽命,但不適合有嚴重心衰竭的病人。不過,末期胃癌病人當中只有六分之一的病人為HER2+。

至於HER2-(陰性)病人則主要用化療,以鉑類和氟尿嘧啶類藥物為主。鉑類也分順鉑、卡鉑和草酸鉑;氟尿嘧啶亦有5FU、卡培他濱(Capecitabine)和S1等,效果相若但服用方法、毒性各異,選擇起來比挑選標靶葯更花心思和功力,也要看病人體質和意願。

一般來說,年紀較大或身體較虛弱的病人,醫生大多會選口服化療和療程周期較長、覆診次數較少的方案,有需要時更會相應減少劑量以提高耐受性,減少副作用。

大約四至六成病人會受惠於一線治療,其餘一線治療效果欠佳的病人便要考慮二線或其他治療方案。二線化療以單葯化療為主,常用的有紫杉醇類及伊立替康(Irinotecan),有助控制病情和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耐受性較高,但兩者都會引致脫髮及骨髓抑制,增加感染和出血風險等化療常見副作用。雷莫蘆單抗(Ramucirumab)是新一類的標靶葯,用於阻截癌細胞血管生成;於二線治療單用或配合紫杉醇均有數據支持,不過有嚴重心血管疾病或剛接受完大手術的病人都不適合。

免疫治療尚待成熟

免疫治療是癌症治療新貴,原理在於增強自身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和剷除。雖然有證據顯示免疫治療可控制部分標準治療無效的末期胃癌,可是現階段對篩選合適病人還在摸索階段,與化療或電療的最佳配搭還未定位,因此免疫治療在胃癌的數據尚未完全成熟,有待進一步的臨床研究發揮其最大效用。另外,基因排序偵測癌細胞病變機理,再對「變」下藥也是未來科研大方向,有望將今天之不治變成明天的可治!

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基因突變相關治療,都是這幾年間胃癌治療的進展里程,還有未詳述的立體定向電療及癌症手術的最新發展,大大增加了末期胃癌病人的治療選擇。特別是伯伯這類過往被傳統化療拒諸門外的年老病人,現在都能受惠科研發展的成果!話雖如此,偶有治療不適之時,仍需時刻警惕,留意任何需要停止現正接受中的治療的信號。

資料來源:香港明報專訊

【海醫通】引入香港優質醫療資源,提供赴港就醫、癌症藥物 、赴港體檢、抑鬱症診斷、接打 9 價HPV疫苗、香港醫美等多項香港醫療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胃癌 的精彩文章:

八旬老人義務理髮30年 胃癌手術後只歇兩個月:活著就剪下去!

TAG:胃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