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所有人都以為這個皇帝是弱智,其實……

所有人都以為這個皇帝是弱智,其實……

原標題:所有人都以為這個皇帝是弱智,其實……



前兩期都說劉備,後台有一些讀者留言,說劉禪其實是個明君。那咱這期就說說劉禪。


拜《三國演義》所賜,初次接觸三國歷史的人往往都把劉禪看成一個弱智,他的名言「樂不思蜀」更成為了幾千年來的大笑話,而影視劇里的劉禪更是給人一種爛泥扶不上牆的感覺,「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人們常用的貶義短語。


但是看過正史的肯定知道,諸葛亮死後到蜀國滅亡,劉禪當了29年皇帝,對比晉朝造成八王之亂的大弱智司馬衷,劉禪能在割據年代將蜀漢政權保留這麼久,說他是弱智肯定是不對的。


但人們往往有一個習慣:給一個歷史人物平反的時候容易矯枉過正,比如劉禪,當人們發現他不是智障的時候,就開始對其不吝讚美,把「明君」、「大智慧」的高帽子戴到他頭上。


至於劉禪到底算是個什麼人,容我慢慢道來。


-1-


平安喜樂的成長軌跡


弗洛伊德認為:人童年的遭遇會對人的一生造成影響。


劉禪的嬰兒階段正是劉備最顛沛流離的時候,他出生在建安十二年,建安十三年的時候劉備被曹操在長坂坡追著屁股打,劉禪本人也差點被曹兵抓住。



只是這時候劉禪才一歲,應該不會記得當時十萬火急的場景。


劉禪再一次陷入險境是在他五歲那年,孫夫人要攜帶他返回東吳,結果半路被攔了下來。說是險情有些誇張,因為說一千道一萬,孫夫人(正史上沒記載其姓名)也是劉禪的繼母,怎麼著也不至於弄死他。

而這也是劉禪在蜀漢滅國之前遭受的最後一次險情。


在劉禪童年的成長軌跡中,父親劉備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佔據了荊州、吞併了益州,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劉禪12歲的時候,劉備在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擊敗了曹操,走上了人生巔峰。


16歲的時候,劉禪經歷了喪父之痛。不過父親的好基友諸葛亮扛起了蜀漢的重任,在此後的11年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禪基本上就是個象徵作用,軍政大事都交由諸葛亮處理,劉禪要做的就是別惹大禍就行。


諸葛亮死的時候,劉禪27歲,古人平均壽命短,這時他已經步入中年,不過想要政由己出他還得等,因為諸葛亮死前留下的接班人團隊,負責內政的蔣琬、費禕和董允三駕馬車還硬朗著呢。


等到費禕死後,劉禪才是徹底擺脫了諸葛亮的影響,但這時候劉禪多大了呢?46歲。



列位想想,一個從記事起就錦衣玉食,吃穿不愁,到處有人伺候,費腦筋的事全由他人代勞,最熱血的青年時代始終輪不上你說話,等你到了46歲才終於獲得了「自由」,但這個時候你是會選擇繼續過自己的好日子,還是去折騰,實現光復漢室的大事業?


我想絕大多數普通的正常人都會選擇前者,至於光復漢室的事,姜維願意折騰,就讓他折騰好了。


這就是劉禪,他的成長軌跡註定了他不會是一位有為之君,雖然他爹劉備在快五十的時候還能「因碌碌無為而悔恨,因虛度年華而羞恥」,但歷史上像劉備這種百折不撓的奇葩屬於鳳毛麟角,從小沒吃過苦沒受過罪的劉禪是很難有這種壯志雄心的。


而劉關張創業期間波瀾壯闊的故事,對劉禪來說也僅僅是故事,就跟咱們聽革命時期的英雄故事一樣,可能聽到感人處會心潮起伏熱浪翻,但聽完也就聽完了。

-2-


與諸葛亮:相父還是葛賊?



之前我寫司馬懿遠不如諸葛亮,後台有的用戶說我胡說八道,我說你覺得我胡說,麻煩你用史料反駁我,他讓我看高曉松的《曉說》。


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我還真把說諸葛亮的那期《曉說》看了,看一半我樂了,看來高老師和我是活在兩個平行宇宙里,這兩個時空里的《三國志》也有著不同的記載。


在高老師眼中,劉禪就是西部版的漢獻帝,整天被諸葛亮欺負,所以對葛賊非常不滿,所以20多年也沒給他封侯。


但這就產生了一個邏輯上的問題:曹操欺負漢獻帝,最後成了魏王;作為蜀漢版的曹操,諸葛亮死前都沒封侯,你見過這麼憋屈的權臣嗎?


而且真的沒封侯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有這麼一句: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也就是說,劉禪剛一繼位,就給諸葛亮封了侯爵,還讓其成為了第二中央,組成了自己的執政班子。


也不知道是高老師忘了這句,還是故意不提,如果是後者,那高老師是什麼動機?這可就值得深思了。


一定有人會說,剛即位時候封侯,是因為諸葛亮權傾朝野,劉禪只不過是權宜之計。


別說現在,就在那個時候也不乏這種「用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的人。有個叫李邈的人,這人在劉備活著的時候有一次衝撞了劉備,搞得左右都想殺他,諸葛亮為其求情,赦免了他。


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因為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要殺馬謖,這時候李邈為馬謖求情,諸葛亮駁回了他的建議,讓他回了後方。


諸葛亮死後,李邈估計和高老師想法一樣,覺得劉禪活得特別憋屈,肯定早就看諸葛老賊不爽了,就給劉禪上了一道奏摺,把諸葛亮比作漢朝呂祿和霍禹兩位權臣,還說諸葛亮死後,蜀漢舉國歡慶,咱也應該開香檳慶祝。


如果劉禪真的是看諸葛亮不爽很久,忍辱負重到現在,完全可以開始想法設法對諸葛亮進行反攻倒算,西漢時的輔政大臣霍光死後兩年全家被殺,後世明朝的張居正死後被抄家,還被開棺鞭屍,所以諸葛亮死後,李邈的上書,屬於吹響了對諸葛亮反革命集團清算的號角。


而劉禪看了李邈的上書,非常感動,立刻命人把李邈抓了起來,然後處死了。



還好高先生生在了如今這個社會,要是在蜀漢,他這麼滿嘴跑火車,不知道會是什麼下場。


要非說劉禪記恨諸葛亮,還有一點可說的就是諸葛亮死後很久,劉禪才給他立廟。但問題是,東漢自開國以來,除了光武帝時期有一則特例,再往後就根本沒有君主給臣子立廟的先例,而最後,諸葛亮作為臣子,還是享受到了立廟的待遇,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另外,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一直很受劉禪器重,最後還在滅國之戰中為國捐軀。

綜上所述,劉禪的那句相父不是白叫的。至於劉禪記恨諸葛亮的觀點,無非要麼是自己陰暗,看誰都不陽光;要麼是故作驚人之語。


-3-


投降皇帝與樂不思蜀


蜀漢滅國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罕見的現象:一般的亡國之君都是在眾叛親離之後,才不得不投降,而當時蜀漢的最高將領依然在浴血奮戰,而國君卻下了投降的命令。每次玩三國殺,聽到姜維那句「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的台詞時,我都能體會到那種悲憤。


有人說劉禪這是識時務,畢竟蜀漢統一天下已經不可能了,還不如早點投降,成都百姓也免遭兵戈之苦。


可我認為,誰都有投降的理由,就劉禪沒有。



你劉禪活到56歲,錦衣玉食了半個多世紀,整個益州的人管你叫皇上,為什麼?是因為你老爹奔走半生,矢志不渝,是因為你的幾位叔叔在患難時刻不拋棄不放棄,是因為你的相父嘔心瀝血,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因為他們,你沒吃過苦,沒受過罪,吃香的喝辣的,所以在亡國時刻,你也有著寧死不降的責任,否則如何對得起這些先輩?


明崇禎皇帝在北京城失陷的時候知道大勢已去,於是自縊身亡,當時他留下了遺書,告訴農民軍:把我亂刃分屍無所謂,請別傷害百姓。


崇禎的執政能力和人品先不提,但起碼在最後時刻,他完成了帝王最後的使命,維護了作為國家象徵的最後尊嚴。

劉禪投降後,留下的經典名句就是「此間樂,不思蜀」,有人說這是劉禪有政治智慧的象徵。



但情商及格的人都會這麼說吧?這就跟你領導請你吃飯,問你好不好吃,你肯定要說好吃啊,難道會說,這飯跟屎一樣?這不自己找不痛快嗎?


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回答方式,怎麼就成政治智慧的象徵了?


而司馬昭對其怎麼評價的呢:劉禪這小子沒心沒肺到這個程度,就是孔明活著也救不了蜀漢了,何況姜維呢?


你既然選擇了苟且偷生,就別再想有尊嚴,勝利者可以肆無忌憚地揶揄你,諷刺你,凌辱你,而你只能怯懦地陪著笑,彷彿他們嘲笑的是其他人一樣(有興趣的還可以看看關於溥儀的後半生)。


與劉禪差不多同時代的孫皓也是亡國之君,這人的人品比劉禪差很多,但投降之後的表現卻與阿斗大相徑庭。


吳國滅國時,孫皓是打算拚死一戰的,但吳國的大臣們都早就做好了當投降派的打算,以至於孫皓大開國庫分金銀,鼓勵士氣的時候,不少人拿著錢跑路了。一看眾叛親離,大勢已去(這哥們兒人緣比劉禪差太多了),孫皓就投降了。



司馬炎

投降之後,孫皓拜見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作為獲勝國君主,自然要裝個逼,他指著一個座位讓孫皓坐,然後說:這個座給你留的,等你很久了。


要說孫皓也真是人物字型大小,直接回了一句:哦,我在南方,也給陛下留了個座位。


賈充一看司馬炎沒佔到便宜,趕緊跳出來給皇上拔創,他跟孫皓說:聽說您挺殘忍,沒事就挖人家眼睛,扒人家皮,你這也太喪心病狂了吧?


孫皓面不改色:嗨!這不是總有一些想要弒君的亂臣賊子嘛,不用這招治他們你說怎麼辦?


賈充是當年殺害曹髦的罪魁禍首之一,孫皓這話就是直接打他臉,於是賈充聽完臊了個大紅臉,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治國能力上,殘忍的孫皓遠不如劉禪,但投降之後的表現嘛,各位見仁見智吧。


-4-


一個無法承擔重任的普通人


我一直覺得,如果喜歡歷史,就應該對正史保持足夠的敬畏,你可以拋出別出心裁的言論,但前提是你的言論是根據史料,在嚴密的推理和分析之下得出來的,而不是聽某位脫口秀主播評書聯播式的胡侃得出來的。


否則單田芳、袁闊成等老評書藝人都能算史學大師了。

在劉禪的這個問題上,我認為陳壽的評價沒什麼毛病: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


劉禪和我們普羅大眾一樣,就是個普通人,跟好人學好,跟壞人學壞;扔學霸堆里,就天天學習,成績也不會差;扔混混堆里,就天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



你要說他是弱智,肯定是貶損得有些過分了,但你要說他是明君,我也實在沒法這麼誇他。


或許在太平年間,他當個守成之主沒什麼問題,但很可惜,他出生在亂世,接過的也是一個連諸葛亮都回天乏力的蜀漢,所以亡國的悲劇也就在所難免了,而因為他的懦弱和自私,也讓後世難以給與他太高的評價。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跟劉禪一樣,有著自己的優點,也有著自己的不足,更是難以擺脫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既然如此,我們就更應該去選擇一個可以令自己上進的圈子,在周圍人的影響下,處在兩可之間的我們,才更有可能走上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這話可不是白說的。

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碟說 的精彩文章:

北上廣你無所事事,老家又安放不下你「自由的」靈魂

TAG:飛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