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羖大夫」百里奚:中國式成功人生的三種「貴人」——《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五羖大夫」百里奚:中國式成功人生的三種「貴人」——《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春秋時期的秦國,因為出身和地理上的原因,無疑還是一個讓中原諸侯大大看不起的西隅蠻荒之國。

改變這一形象的,是秦穆公。

準確的說,是秦穆公發現並重用了「五羖大夫」百里奚。

史載秦穆公大膽任命「滕人」百里奚為大夫後,一生坎坷的百里奚沒有辜負秦穆公的期望,不但為秦國帶去了當時中原先進的文化、政治和耕作技術,而且「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實行「重施於民」的政策,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好處。

史稱百里奚主政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區,曾經「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州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語出《史記·商君列傳》),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這一時期,被後來的秦孝公稱之為「甚光美」時代。

《史記·商君列傳》對百里奚給予了莫高的評價:

「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及其卒,秦人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就是說他再辛苦也不乘車,乘車趕路時也不在車上張蓋,在國中行走的時候,也不讓別人的車跟隨,很少對外大動干戈,所以他去世時,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連小孩子也不唱歌謠,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發出相應的號子。

事實上,百里奚能夠成功實現他的人生理想,除了遇到秦穆公這個知人善任的賢明「領導」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貴人」相助。

第一個貴人,就是他的妻子杜氏。

史載百里奚出生於春秋時期的小國虞國(今河南南陽附近)。曾經飽讀詩書,才學過人,但是因為家境貧困,加上虞國宗法制度森嚴,平民沒有希望入仕為官。而百里奚幸運地娶了一個賢能的妻子杜氏,這位杜氏深知自己的丈夫是曠世奇才,於是就鼓勵百里奚離開家門,出遊列國求仕。正是在妻子的鼓勵和要求下,百里奚才從南陽踏上了求仕之路。後來,他歷經宋國、齊國等諸多國家,但都因為身份卑微和「朝中無人」而沒有得到錄用。

百里奚的第二個貴人是他的至交好友蹇叔。

據說遊歷到齊國的百里奚曾一度陷入困境,不得已靠沿街乞討生活,但他依然堅持不懈「上下求索」。在齊國郅地,百里奚終於遇見了蹇叔。兩人一見傾心,從此結為知己。此後,在蹇叔的舉薦下,百里奚在虞國當上了大夫,開始踏上了他的從政之路。可惜的是,第一次入仕的百里奚遇上的虞君據說是一個愛財如命的昏庸之君。就是這個貪財之君,為後世創造了「假虞滅虢」和「唇亡齒寒」兩個有名的成語。他在收了晉國的垂棘(垂棘地方產的寶玉)和寶馬等財物以後,答應讓晉國借道虞國去征討鄰國同時也是同姓盟國虢國。百里奚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對同僚感嘆說:「對蠢人直言相勸,無異於把珍寶丟棄在路上。」果然,晉國滅虢國後,把矛頭指向虞國。公元前655年,晉國(獻公)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國君和百里奚等大臣。由於百里奚不願在晉國做官,又被晉國充作奴隸(媵人),在穆姬嫁給秦穆公時候,陪嫁到秦國。

不願意在秦為奴的百里奚很快逃離了秦國,進入了楚國。當時的楚成王得知百里奚善牧牛,召而問之:「飼牛有道乎?」百里奚答:「時其食,恤其力,心與牛而為一」。楚王曰:「善哉子之言,非獨牛,可通馬」。遂使百里奚為馬夫——楚王的鼠目寸光,在以後三千年的中國政治史上可謂屢見不鮮。

於是,百里奚人生中的第三位貴人、秦國新任國君秦穆公出現了:他聽說百里奚有才幹,想用重金贖回百里奚。秦穆公謀臣公子縶說:「如果拿重金購買,楚成王一定知道百里奚的才能,就不會放百里奚了,不如貴物賤買,用一個奴隸的市價,也就是五張黑公羊皮來換百里奚。那樣楚成王就一定不會懷疑了。」這一計策果然使楚成王輕易放百里奚入秦。史載百里奚到了秦國後,秦穆公親自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並與他商談和討教國家大事。兩人一談就是三天,言無不合。穆公十分高興,要拜其為上大夫(上卿),委以國政。百里奚堅辭不受,並推薦自己的好友蹇叔當上卿。最後,秦穆公又將蹇叔請來秦國,讓他和蹇叔一起做秦國的上大夫。

博按:百里奚「心與牛而為一」的仁政思想此後成為歷代帝王將相治國馭民的最高統治原則。所有秉善政、行王業的帝王將相,必先以己度民,推己及民,設身而處民之地,從而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擁戴。以今觀之,百里奚「心與牛一」的核心思想是「時其食,恤其力」。簡單六個字,卻包含著治國富民的一切道理。「時其食」里的「食」不難理解,即應給予人民群眾應有的生活保障。而「時」卻起碼包含以下三層深意:合天時,即惠民政策的制定者要充分考慮大的時代背景;合實情,即注重掌握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小氣候」,諸如各行各業的運行規律和生產特徵,諸如春耕夏養、秋收冬藏的季節規律,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合地利,政策的制定,不但要因時制宜,因人制宜,還要因地制宜。只有針對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不同的人文特點,充分考慮和尊重一方風土人情,才能使各項政策入乎其微,奏乎其效,成乎其益。「恤其力」三個字則包含著具體的善政原則:一曰體諒群眾之難,二曰減輕群眾之負,三曰掌握群眾之情,四曰順應群眾之望。當然,「恤其力」,還要求每一個領導幹部務實清廉。晏子所謂「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語出《晏子春秋》),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居位盡其職,方任思利民。領導幹部下去考察,即使做不到百里奚那樣「勞不坐乘,暑不張蓋」,但也要做到輕車簡從,以不擾民、不勞民、不煩民為最大原則;以自己的廉潔奉公而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正所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能不念五羊大夫哉?

那些讓你醍醐灌頂的歷史

那些能夠顛覆三觀的歷史

那些漸近還原真相的歷史

《歷史的醍醐》系列叢書是讀史要略作者最新力作,顛覆性的歷史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周公吐哺:奠基八百年周政,遺風三千年中華——《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