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理解太極拳

如何理解太極拳

太極拳,只聞其名,便知其博大精深,且超凡脫俗。《易經》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則有人便說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能明了自然事物變化的軌跡就叫太極。」師父用此一語道破太極的真諦。「用心能感受的事和物都是拳,能用明了的心去做的事就叫太極拳。」太極拳本身只是個名分,我們不能片面孤立的去理解太極拳的本意,因為拳大無形,拳即是心,心明則拳明,心智則拳智。

習練傳統武術最重視的乃是修鍊武德,而武德也最能代表一個武者的境界。德,是太極武學寶藏的一把鑰匙,沒有武德,即使你找到了大門,也難以登堂入室。重視武德也是中國武術揚名於世的根基。習練太極拳本就是修身明德。太極拳,需要十年不出門的靜心修鍊,原不是急功近利的凡夫俗子能夠理解和堅持的。世界各國的搏擊術無一不是兇狠凌厲,諸如泰拳,自由搏擊,柔術等等。這些搏擊技術最多也只能稱之為技,不值稱為武。而太極拳不僅可以在搭手過招之間能把人彈飛丈余之外,更高明的是太極武者能以博大的心胸,在過招之間能收放自如不至於使對方受傷。所以太極用勁能到而不到才算是高招。「身有千斤力,只需用四兩」這不僅體現的是太極拳技法奧妙,更體現了拳者的武德。

技擊性是任何一種武術區別於體操和健身的本質特徵,太極拳也不例外,可是太極拳的技擊性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要求,那就是如水一般的如影相隨。

拳論講:「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太極拳推手就是要像水一樣緊跟著對手,在沒有間隙與失誤中尋找機會,要像水一樣通過自身的不斷跟進與追隨滲透到對方的勁里,從而引其勁走偏向或者以我之勁化之。而化勁以沉轉為主,合乎內氣下沉丹田、勁落湧泉的自然法則。化勁是在聽勁的基礎上,根據對方勁的來路,避開其勁峰,從旁引化,即「引進落空」。

太極拳的技擊思想是「以柔克剛,剛柔相濟;

以靜御動,動中求靜;順勢借力,以小勝大;

以迂為直,後發先至。太極拳是把以柔克剛、順勢接力、以迂為直當作一種戰略來看待的。就是在了解對手的情況後,所採取的行動都盡量以最少的力或者最省力的方法來制人,主要還是要通過判斷直接避開或者引化對手的實勁,使其在失去有利、有勢的情況下,再採取行動。正如拳論中寫得那樣:「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立身要像天平那樣中正不偏,還要靈活得像車輪那樣圓轉自如,才能做得到「引勁落空合勁出」。

蓄勁待發以整擊散

太極拳處靜而平和,動則依勢而發出雷霆萬鈞之力。水有水勢,拳有拳勢。水能決千仞之積水,拳能感人之心魂。太極拳在不能為時,一定是不可直接用力的,因為它所發出的力將不會是自然的力,而只能是強求的、斷的、無源之水的力。

在引進落空了,拿定了對方勁之後,需要蓄勁待發,使自己全身肌肉、筋、骨、關節等,都要放鬆,而不可緊張和僵滯,因為只有全身肌筋放鬆,下一步發勁時才能做到收縮幅度大,因而爆發力也大。可以說「松」就是太極拳的蓄勁。

蓄勁須蓄合勁,必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只有這樣達到外三合與內三合才能做到拳論中講的「周身如一家」。周身如一家就是要以我之整勁,去打擊對方的零碎、散亂之勁。我勁必須做到:不整不發,敵力不散不擊,乘勢借力,以整擊散。

太極拳是武學,但它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拳論講「上如行雲下如流水」,就是用水的意境來形容太極拳的精華。水乃萬物之源,可是它始終以平常的心態嚴格要求自己,不喧擾,不張揚,而是「和其光,同其塵」,哪兒低往哪裡流,哪裡窪就在那兒聚,甚至愈深愈靜。這種高深的寧靜與達觀,不正是太極人修習的目標。

太極如水,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偏執,有時細膩,有時粗獷,有時嫵媚,,有時奔放,它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因器而變,「水無常形」。太極拳如此,看似柔弱的,行雲流水,可她卻蘊含著無限的能量,能在一瞬間釋放出。它有時靈動,有時婉轉,有時雄渾,有時剛健,有時緩行,有時急隨。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太極拳便是如此,練拳如抽絲,用拳如放箭。看似平靜,卻勢如張弓,安靜、隨和卻隨時都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發勁就像濤洪爆發,黃河決堤,勢不可擋,但卻能收放自如。

不僅如此,在太極拳練習中還是以「陰陽對立統一」為技術運動體系的核心指導原則,它的每一個技術動作都要充分考慮左右兼顧、上下配合、虛實分明等等,並且把剛和柔揉和在一起,一招一勢,剛中寓柔,柔中寓剛,達到剛柔相濟,拳論指出: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勁,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柔,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空、崩、捋、擠、按無不得其自然矣。這些無一不是中國「陰陽對立統一」整體和諧哲學理念的體現。

學拳心得

『虛領頂勁,含胸拔背』,太極拳教我們,行事莫強求,頭要放得正,為人要謙虛,自然拔開背。領勁含胸後要虛心,虛心後氣才自然沉,虛心後才無我,無我才靈動。這是練習站樁的時候師父講的要領。

師父講到這兒的時候,補充到,「練拳不虛心,則練不好拳,作人不虛心,則做不好人」,能虛心,必能容,為人才沉穩,不浮躁。其實越是有經歷的人越是虛心,越是有經歷的人表現得越是穩重,不狂妄,不傲慢。師父每講到拳理總會讓我們反思,讓自己做一次內心的關照。

「蓄勁足,發力才狠」,當工作不滿意的時候,師父就對我說,太極拳出拳發勁之前都會有個蓄勁的過程,作人做事就像打拳一樣,只有蓄勁足發力才狠,勁沒有蓄足,拳頭就不能打出去,不然受傷的肯定是自己。在工作中,地位還達不到滿意的位置,就要先沉積下來,慢慢積累,不能好高騖遠,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只圖利益,要踏踏實實作人做事,當我們蓄足勁的時候,才把『拳頭』放出去,一拳定乾坤,此謂蓄勢以待,厚積薄發。

每練一遍拳,身心便會得到一遍洗禮和深化,每一次站樁,都是一次關照內心的思考。手抱藍天,腳踩大地,是太極練習者的雄姿,更是太極拳人胸懷。人在練拳,天地都是自己的。

祝各位習練者功夫進步,早日階級神明,祝朱建軍師父,名滿天下,桃李無疆。

2012年臘月初八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各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是哲學拳,也是心拳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