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楚人為什麼要給閻王送遞死亡「介紹信」?楚國乃至楚地盛行什麼樣的巫風習俗?

楚人為什麼要給閻王送遞死亡「介紹信」?楚國乃至楚地盛行什麼樣的巫風習俗?

考古學家滕壬生說:

告地書出土的區域

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

和洞庭湖平原反映了

楚地盛行巫風習俗

皇帝常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過,他們對於想像中的陰間世界卻感到「鞭長莫及」。——正如斯大林所說,一切宗教都是現實在人腦中歪曲的反映。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地下分別都有著一個與人間平行的世界,天宮中的玉皇大帝、文武大臣,地府中的十殿閻羅、判官無常,都與人間的官僚體系毫無二致。那麼,人死之後要去陰間,總要辦一個交接手續吧?古人能想到的就是由官員簽發一封「介紹信」。

詞典里說,介紹信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應用文體,具有介紹、證明的雙重作用。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說,一直沒有找到這種文體始於何時何地。但從荊州的漢代古墓中,考古人員卻頻頻發現那時縣官給前往陰間的人簽發給陰間世界官員的死亡「介紹信」。

世界各國的古老文明,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墓中發現的文物所承載的,人類的墓葬文明,或許也反映了人對於「身後事」的重視,於是就有了形形色色、不計其數的從大至帝王陵園,小至平民墓葬中出土的那些品類繁多的喪葬文物。由於深埋於地下,免了戰亂戰火,讓古代的喪葬文化得以流傳至今。

考古學家告訴我們,這種按照民間的說法,就是死者到陰間「閻王」那裡報到時所持的「介紹信」,在考古學術語中可以叫做「告地書」。不過,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掘的情況看,「告地書」並非是漢代所有的地方都在使用,而是主要集中在當年楚國的中心區域。對此,考古學家滕壬生先生說:「告地書出土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時間集中在西漢早、中期。這一狀況,反映了楚地盛行巫風的習俗。」

這種死亡「介紹信」,一般書寫在竹、木牘上。牘,寫字用的木片或竹片,在紙張未被發明之前,它與竹簡、木簡一樣,是主要的書寫媒介,只不過一般比簡更寬、更短。比如,出土於荊州紀南城鳳凰山168號漢墓的那件告地書,就是漢文帝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67年,江陵縣縣丞給赴黃泉之下的官吏開具的「介紹信」。當時,考古專家發現在槨室的頭箱里,一片長23.3厘米,寬4.4厘米的竹牘,上面依稀有字的痕迹。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專家趕忙對這片竹牘進行了清洗,經過脫色處理,竹牘上的字跡開始逐漸清晰起來。專家解讀後,發現這幾行漢隸小字的內容非常有趣,上面寫道:「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陽五夫遂,自言與大奴良等二十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車二乘,牛車一輛,駟馬四匹,駠馬二匹,騎四匹,可令吏以從事,敢告主。」文字的大意是,我這裡有一個叫做「遂」的五大夫死了,帶著男奴28人,女婢18人,輕車二乘,牛車一輛,公馬四匹,母馬二匹,騎馬四匹,以及一些財物到陰間來報到,希望陰間能夠接納他,並給他安排與在陽間時相應的職位。

「五大夫」不是官職,而是爵位。西漢時期,仍舊沿用秦國商鞅變法制定的「二十等爵制」(直到東漢末年由曹操廢止)。「五大夫」是由低到高的第九級爵位,根據江陵張家山漢簡《田律》和《戶律》的記載,可以授田2500畝、750步見方的宅基地一處,經濟待遇很高,同時根據《賜律》,政治地位「比八百石」。漢代官秩分22級,這個「八百石」可不得了,中央的「諫大夫」、中央派駐地方負責監察工作的州刺史(全國僅13個)都是這個級別,而那時的省長(郡守)是二千石,縣長(縣令)是五百石,如果一定要套用現在的幹部級別,大致相當於副廳級幹部。荊州博物館館長王明欽說:「這件竹牘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常說的告地書。也有的稱之為告地下官吏書。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們生活在陽間的當地的官吏,為這位死者給地下官吏開具的一個官方文書,或者是介紹信。」他還說,這件竹牘,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死者到陰間報到最簡潔明了、不可多得的一份十分珍貴的文字材料。

木牘《告地書》

漢文帝前元十三年五月庚辰日

(公元前167年月日)

長23.2、寬4.1~4.4、厚0.3厘米

荊州鳳凰山168號墓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告地書》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簽發時間(下葬日期)簽發人;

墓主人的籍貫、爵位、名字;

隨葬模擬奴婢、車馬等財產數額;

用敬語表明文書的性質。

在我們今天看來,竹牘上的文字內容的確有些荒誕不經,但是對古人而言,此舉卻是一種虔誠的投遞,並無詼諧戲謔之意。在「事死如事生」的時代里,人們也自然會認為陰間與陽間一樣有著三六九等。既然生前「事之以禮」,死後「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那麼亡人在陰間,也應該享有等值的級別與生活品質。

告地書,作為西漢喪葬習俗中的一部分,在荊州屢有發現。2007年,在發掘荊州謝家橋一號漢墓時,發現了一批形狀、大小都很規則的竹、木片,其中有三塊木片在規格上要比竹片寬大許多。文保專家在簡單地清理掉簡牘的淤泥後,依稀可以見到有文字的痕迹,經過清洗、脫色、脫水處理,終於恢復了它們原本的面貌,上面的字跡再次清晰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對於很多考古專家而言,墓葬中有簡牘的發現,就意味著,他們很有可能會了解到一段過去所不知道的歷史了。果然,專家們在三塊木片上發現了一封寫給陰間的書信。這是一座西漢早期墓葬,從出土的木牘中得知,墓主人下葬於公元前183年,是一個名為「恚」的女人。這個女人和168號漢墓的遂大夫是老鄉,都是江陵縣西鄉人。只是,「恚」生前無爵無位,但她的大兒子昌為郎中大夫,是在中央任職的京官。母憑子貴,老太太過世之後,兒子們不但為她陪葬了絲綢、漆器等眾多物品,而且還請地方官吏特別寫了一封給陰間的書信,希望陰間官吏能對她有所關照。《告地書》上面寫著「郎中五大夫昌自言母大女子恚死……有詔令,謁告地下丞以從事。……郎中五大夫昌母、家書當復無有所與」等內容,大意是,幾個兒子為死去的母親,申請遷徙到陰間的「通行證」,並列下了申請者提供的遷徙人員、物品的清單,提醒地下的官員注意接收,並能給予去世的母親關照。這封以陽間的官吏「江陵丞」名義寫給「地下丞」的信,簡直就是古人寫給閻王的介紹信。如今,雖然我們會覺得這種寫給陰間的文書荒誕有趣,但木牘《告地書》卻如實的向我們展現了古人的喪葬習俗。

不過,告地書終究是寫在竹、木上的文書,大多會在地下腐爛。為了能在陽世和陰間建立起一種更加長久、更加牢固的聯繫,東漢以後,人們開始使用磚、石甚至金、銀、玉料來製作買地券,直至明清。近代,墓志銘開始流行。

考古發現告訴我們,生活在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上的楚人後裔們,曾經在西漢時期的喪葬中使用過《告地書》。德國著名詩人亨利·海涅說的好:「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每一個墓碑下面,都躺著一部整個世界的歷史。」千百年來,在歷史的沉澱中,不知道隱匿了多少秘密於豐盈的楚國大地之下。楚國的先民們在輝煌的歷史中所創造的絕世輝煌,正是因為考古學,才沒有被歷史的滄桑所遮蓋!

竹牘《告地書》

漢高後五年十一月庚午日

(公元前184年12月26日)

長23.1~23.6厘米(合漢代一尺)

荊州謝家橋1號墓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此《告地書》是假託人間官吏

「江陵丞」的名義

為死者到「地下丞」那裡報到

簽發的身份、戶籍、財產證明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香味誘人的布朗尼杯子蛋糕,百分百直擊你的味蕾!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