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被上帝選中的女人

一個被上帝選中的女人

1963年11月22日,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遇刺身亡。

這場刺殺背後涉及到眾多的政治、黨派、階層之間的競爭和對抗,以及與肯尼迪家族關聯到的人物與事件,被多次拍攝成影視作品,例如1991年奧利佛斯通的《JFK》、2013年從周圍人角度出發的《帕克蘭醫院》、關於肯尼迪總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被刺殺的《鮑比》,還有2011年推出的電視劇《肯尼迪家族》等等,如今的《第一夫人》再次以這場60年代的政治事件為背景,但重點卻放在了肯尼迪的妻子——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在目睹丈夫被刺殺前後幾天的心路歷程上,死亡和悲涼如影相隨。

1

Jackie

電影的原版片名為《Jackie》,不是傑奎琳·肯尼迪,也不是《First Lady》(《第一夫人》),而是傑奎琳的昵稱Jackie。

導演想要表達的不是關於她的跌宕起伏的生平,影片也幾乎沒有對她任何冗餘的介紹和鋪墊,只是表現一個女人的私人感受,這個集成熟、時尚、上進、優雅、成功於一身的女人,在處理丈夫身亡後的事宜中,表現出來的冷靜、理性與智慧,被稱為美國人最缺少的一種貴族的禮儀。

傑姬,全名為傑奎琳·李·鮑維爾·肯尼迪·奧納西斯,1929年7月28日在紐約出生,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夫人。

這個生長於豪宅,從小接受精英和貴族教育的女子,當初面對肯尼迪的愛慕和殷勤,能夠安之若素、淡然若水。在丈夫遇刺後,仍然波瀾不驚,很快意識到歷史更迭、時不待我的局面。

電影由智利導演帕布羅·拉雷恩執導,他以往的作品多致力於反思智利政治和宗教,尤其善於表現大的時代背景下當事人的焦慮和複雜心理狀態,而《第一夫人》是他在好萊塢的第一部英語片,同樣是歷史事件與傳記片,但巧妙獨特的導演手法塑造了已然不一樣的「第一夫人」。

通過記者的採訪回顧了傑奎琳1962年自己出面帶領CBS的電台主持人拍攝參觀整個白宮的電視節目的過程,導演選用的粗顆粒畫質的黑白畫面,非常契合60年代美國電視的發展狀況。

電影對傑奎琳的還原與重現,也許不是最相似的,但一定是最真實、最符合人性特點的,超越了以往人物傳記片的常規模式,將傑姬的最直接的情緒和感受呈現出來,電影更像是一首悲傷與無奈的輓歌。

2

平凡劇作下的精湛付出

人物傳記片最大的關注點就在演員的演技上,《第一夫人》中採用了大量的特寫甚至超特寫鏡頭,明確的目的就是展現娜塔莉·波特曼無可挑剔的表演,將人物情感的變化,尤其是演員面部表情的變動完全放大在銀幕上。

16毫米制式下的特寫鏡頭更加劇了畫面的窒息感,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傑姬的恐懼、悲傷與無奈之感。

精湛的演技幾乎無可挑剔:拍攝白宮電視片的優雅至極的第一夫人、槍擊案後痛哭下擦掉血跡參加新總統宣誓就職的悲傷欲絕、7天後接受記者採訪的平靜冷酷、毫不顧忌的傑奎琳;肯尼迪下葬時,影片將傑姬的表情與槍擊發生時的鏡頭交叉剪輯,一面是沾滿鮮血、驚慌到面部抽搐,另一邊是面帶黑紗、痛苦到漠然。娜塔莉·波特曼將第一夫人傑奎琳在一場著名的死亡背後,一個女人的細膩心理所發生的變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儘管表演如此精緻,但影片在豆瓣的評分卻只有6.6分。

原因在於整個電影過多地注重展示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造成劇情平淡,沒有戲劇張力的缺點,整部電影幾乎沒有高潮部分。

不禁讓人聯想到近年來的「沖奧」人物傳記,過度注重專業標準,而容易忽略影片整體的表現。這也與奧斯卡的評獎機制有關。題材的性質,本身就構成了對演員最大的考驗和挑戰,情節和人物衝突往往會被主角演技和模模擬實人物的相似程度所掩蓋。

3

我已不再愛你,但我必須維護你

媒體對肯尼迪夫婦感情的報道歷來眾說紛紜,雖然《第一夫人》中並沒有涉及到傑姬和肯尼迪的感情生活,但從傑姬與記者和神父對話的過程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兩人之間的狀態並不是那麼完美。

導演想要以此為背景和契機,著重表現一個天性自由卻被政治所捆綁的女人,最真實也最不為人知的一面。

「我們不是大多數人,大多數人目睹丈夫在自己身邊被殺的幾小時後,不必做出那樣的決定。」肯尼迪遇刺幾天後面對記者的採訪,吸著煙的傑姬冷靜地說出了這句話。

儘管作為丈夫的肯尼迪沒有讓傑姬完全滿意,但身為第一夫人的她是沒有理由和資格抱怨的。丈夫死後幾個小時,她就明白並且接受了丈夫的死,「他不是被一個人所殺,敵人有很多」。傑姬並沒有像普通女人那樣痛不欲生、難以自持。即便沒有愛情,就算對丈夫雖有抱怨,這個偉大且堅強的女人告訴自己:必須盡全力維護他的名譽。

正如那句向神父尋求同情時傑姬說的話,「我又怎能恨他呢」。

尊貴與威嚴之下,她無比冷靜地剋制自己做為一個普通女人、妻子、母親的情感,同時無比堅強地扮演著第一夫人的角色。

坐在運送肯尼迪遺體的車裡,途中她問司機和護士「你知道詹姆斯·加菲爾德嗎?你知道威廉· 麥金萊是誰,他做過什麼嗎?他們都是在任上被刺殺的美國總統。」司機和護士搖頭。

被暗殺的總統,眾所周知的只有林肯一個。

傑奎琳決定要把肯尼迪的葬禮辦的像林肯總統的一樣正式、轟動,好讓世人無法忘記,永遠緬懷。

可以看出,這位曾經萬眾矚目的女人並不是非常在意究竟是誰殺死了她的丈夫,反而認為辦一個隆重體面的葬禮更重要。

從小就接受貴族教育,富有精英意識的她非常明白丈夫的意外離去意味著什麼。她認識到葬禮的意義在於不僅是對於肯尼迪生前政績的肯定和讚譽,也將關係到自己和兩個孩子未來的生活。

丈夫死了,但他不僅僅是傑姬的丈夫,更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就算離開,也必須以一種令民眾難以忘記的方式告別,試圖把肯尼迪對美國的重要性提高到林肯那樣的高度。在肯尼迪靈柩被送往國會大廈的路上,傑姬坐在車裡看著路邊的美國民眾,她在完成自己作為第一夫人最後的使命,為丈夫所做的最後一件萬眾矚目的大事,給他一個風光的葬禮,陪同他走完最後一段遊行。

4

痛苦是因為你被上天選中了

向神父尋求同情,是她和上帝之間的溝通,也像是她和她內心的另一個自我的交流。神父告訴她「你現在就處於失明之中,並不是因為你有罪,而是因為你被上天選中了。」

這是影片中最具有雞湯意味的一句話。

沒有過度的渲染肯尼迪夫人的悲痛,也幾乎沒有設計她本人的生平經歷。電影整體散發淡淡的悲傷,通過細節來塑造一個具有強大內心的女人所承受的一切。即便傷心欲絕,也要擦乾血跡來嚴肅處理後事。在肯尼迪總統生前生後,被上天選中的她始終都扮演第一夫人的公眾形象,優雅、從容,妥善地處理一切,而這些偽裝的面具,虛擬的表演人格漸漸地與她本身融為一體。這也給傑姬帶來了難以釋懷的痛苦,喪子之痛、喪夫之痛以及可預料的未來生活的艱難。

傑姬從別人審視她的角度審視自己,努力思考自己應該以怎樣的面貌和狀態呈現在公眾面前。

影片對傑姬的悲痛的探索,是把她作為公眾人物去維持私人情感和生活的暗示,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對60年代的美國象徵傳說的解構。

在白宮裡的徘徊和痛飲後,在與神父的對話中,她告訴神父「其實我記得,我什麼都記得。」

接近結尾,傑姬才真正把刺殺現場的回憶公之於眾,爆裂的大腦,渾身是血的兩人,這也是眾多關於肯尼迪總統遇刺影片中,第一次重新拍攝槍擊畫面,而不是使用那段模糊不清但卻是20世紀新聞史上被播放次數最多的視頻之一。

也許對於傑姬來說,身為第一夫人,如何理性冷靜地表述自己目睹丈夫身亡的感受,還要注重保持第一夫人的形象,這其中的分裂和恐慌恐怕比事情本身更令她悲痛。

可謂世人只看到她的風光,卻很少觸摸她的痛苦。

歷史上真正的傑奎琳和肯尼迪的故事,也許是我們永遠無法完全識破的秘密,但影片所期達到的是藝術上的真實,是對於肯尼迪夫人在某個歷史節點上的幻想性的重構,摻雜著藝術的虛構。讓觀眾可以透過不一樣的角度,來重新打量這個曾經萬眾矚目的第一夫人。

GIF

END

精選文章

點擊以下關鍵詞查看

———————————————————

【SFA活動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電影資料館 的精彩文章:

《英雄本色2018》:總要有人拍,為什麼不是我呢?

TAG:上海電影資料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