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今毛筆的殊異:傳說中的雞距筆和散卓筆

古今毛筆的殊異:傳說中的雞距筆和散卓筆

曾經介紹過現代毛筆的種類和筆性特點,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古代使用的毛筆,尤其是晉唐時期的毛筆,以及宋代以後傳承至今的毛筆。

01

毛筆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書寫工具,遠在商周之前就已存在並使用,在文房四寶中筆的產生時間要早於紙、硯,可能和墨同時出現。生活器具在長年累月的使用中得到不斷的改進,那麼毛筆也是如此。在中國曆朝歷代里毛筆也是不斷改進從而更加方便書寫的需要。

毛筆演變歷史

對每位從事書法學習的人來說,魏晉時期的書寫方式是最值得稱道的,魏晉書家的作品也成為後世書家頂禮學習的對象。在漢代之後的晉代,當時的主要使用一種叫纏紙法的方法來制筆。這種制筆方法主要是用麻紙纏住筆毫根部以固定筆根,不僅可以塑形而且遇水不漲。

這種制筆法從魏晉六朝開始一直到唐代都是那時候主流的執筆技巧,可能包括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歐陽詢、褚遂良、孫過庭、張旭、顏真卿、懷素等人使用的都是靠這種纏紙法製作的毛筆書寫出一件件動人心魄的作品的。以運用纏紙法為方式製作的晉唐毛筆有一個共通的主要特點就是筆鋒粗短且硬勁,在當時的各種形式的毛筆里有一種叫雞距筆的毛筆成為主流,並逐漸成為晉唐時期人們書寫的常用毛筆。

雖然以雞距為名,但雞距筆和雞本身並沒有直接關係,那麼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這得從了解雞距筆的製作方法和特點開始說起。曾任中國美術學院第五和第八任院長的國畫家潘天壽先生曾經考證過雞距筆,他在所著的《毛筆的常識》一書中指出雞距筆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筆柱,二是筆被,三是筆心。首先筆心要挑選軟而健的毫毛,也就是既要軟又要有彈性。其次將適合製作筆心特性的毛撮合在一起後,在筆心的外面再裹一層毛將它圍合起來起支撐作用,這就是筆柱。第三,像蓋被子一樣裹上一層薄薄的上毫,以覆蓋住筆柱和最內部的筆心,以使筆毫圓齊,顧名思義就是筆被。最後在這三個層次的毫毛組合之後還要具備筆腹,而且筆腹還要圓潤飽滿方可。也就是說這種筆要具備筆心、筆柱、筆被、筆腹這四個方面。使用這種方法製造的毛筆不僅硬拔勁挺、筆鋒粗短,而且外形有點像雞爪後部突出的那個骨點,這才得到了「雞距筆」的稱呼。

02

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在他寫的《山谷集》卷二十九《跋東坡論筆》中,曾經記錄了有關蘇軾擇筆的資料。「東坡平生喜用宣城諸葛家筆,以為諸葛之下者猶勝它處工者,平生書字,每得諸葛筆則宛轉可意,自以謂筆論窮於此。」

安徽宣城不僅盛產宣紙,曾經也盛產毛筆,因產地而得名為宣筆。宣筆曾經極為輝煌,晉唐以來就成為中國最大的毛筆製造基地,但進入宋代以後宣筆的製作逐漸衰弱,在北宋時期只剩諸葛氏一家還在堅持纏紙法這種古法來製作毛筆,也就是雞距筆。蘇軾最為喜愛使用雞距筆寫字,他認為諸葛家製作的雞距筆書寫時宛轉可意的手感遠遠超過其它種類的毛筆。

由北宋入南宋的詞人葉夢得在他寫的書《避暑錄話》里有這樣一段記載。「筆蓋出於宣州,自唐惟諸葛一姓世傳其業。治平、嘉佑前有得諸葛筆者率以為珍玩,雲一支可敵它筆數支。熙寧後,世始用無心散卓筆,其風一變。」這段記載記錄了當時由諸葛筆到雞距筆的時代更替,在北宋熙寧年間,無心散卓筆開始替代諸葛筆成為書寫的主流。

無心散卓筆又是什麼筆呢?顧名思義,我們可以從它的名稱上猜測出它的意思來。「無心」指的是取消了原來雞距筆里的筆心部分,「散卓」里的「卓」表示站立,立起來的意思,「散」就是解散,合起來就是解散了雞距筆里覆蓋固定筆心的筆柱部分。看到這裡大家能發現無心散卓筆就是將之前的雞距筆里的筆心和筆柱兩個部分省去了,失去筆心和筆柱的筆也就沒有了原本的硬勁之力,轉而替代的筆毫就相對比較鬆軟了,和今天剩下被毫和筆腹的毛筆很相似,其實現在的毛筆就是從無心散卓筆發展起來的。

時代在變化,毛筆的形制也隨之不斷改變,晉唐毛筆和宋元之後的毛筆可謂截然不同,因毛筆的改變反映在書寫上的方式也會改變,這或許也是晉唐書風和宋元以後書風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文章:銘哥歸來

編輯:貓若愚

以下為本文參與書目:

《山谷筆法論》王中焰著,江蘇美術出版社。

《解密書法檔案-問道王羲之》於鍾華著,中華書局出版社

想了解更多?

往期文章,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