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我們還能聽見蛙聲嗎?
最近,大家被朋友圈一款《旅行青蛙》的遊戲刷屏。在你忙著給青蛙摘三葉草、招待蝸牛、查收郵件的時候,有沒有突然產生一點對現實中這種兩棲動物的思考?
「蛙是什麼?」
「蛙是怎麼來的?」
「蛙怎麼樣了?」
"在未來,我們還能聽到這動人的蛙聲嗎?"
……
由於棲息地喪失、環境污染等各種原因,蛙類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它們正以自恐龍消失以來最大規模的速度滅絕。
蛙的重要性
食物鏈上重要的一環:蛙的衰亡將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導致整個生態平衡的破壞。
環境質量的指針:蛙類的皮膚對環境變化很敏感。所以,它們的生存狀況能夠指示自然環境的優劣。蛙類的大量滅絕,對人類提出了警告!
農民的好朋友:一隻蟾蜍3個月內的捕蟲量可達萬隻。
醫學研究的源泉:蛙的皮膚會分泌天然抗生素。每一種蛙的滅絕都會讓人類失去很多可以利用的天然基因庫。
從卵到蛙
蛙類冷知識
保護蛙類我們能做些什麼
蛙類屬兩棲動物,從蛙卵的孵化、小蝌蚪的成長到上岸,離不開水陸交錯的棲息環境。由於人為的活動,水塘、濕地逐漸萎縮消失,水泥的河湖堤岸使蝌蚪無法上岸,道路、駁坎阻隔了幼蛙從水中上岸後向合適棲息地遷移的通道……
保護棲息地
在農田邊留出低洼水溝。
支持池塘、湖泊以及河道的去水泥化。
在水邊設置淺灘與小水窪。
種植水生植物。
保護小蝌蚪
看到小蝌蚪不要捕撈,不要購買。人工飼養小蝌蚪的成活率很低,能成功變成蛙,回到大自然存活的,幾乎等於零!
看到有小蝌蚪聚集在不合適的生存環境,如缺乏食物、密度過大、不能上岸的垂直水泥堤岸等,可適當分流部分蝌蚪到適合它們的池塘水窪。如果你對哪些環境適合蝌蚪沒有把握,那麼請不要去干擾它們!
如出於學習或研究的目的飼養蝌蚪,請小心愛護、科學飼養。待蝌蚪長出2條後腿後,建議全部放生。
不要放生外來物種。池塘里被人放生的巴西龜和牛蛙等的大嘴,不知吃掉了多少的蝌蚪與幼蛙。
減少實驗用蛙
每年,全國各地的大學、中學和小學,以及科研單位使用的野生蛙類數以億計。不合理的使用實驗用蛙,同樣對野生蛙類資源造成了破壞。因此,請盡量採用人工養殖蛙類做實驗。
不捕捉,不食用
你知道嗎?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青蛙、蟾蜍(除牛蛙外)都是來自於野外捕捉。請大家不要去購買。
而且野生蛙類體內常寄生著曼氏裂頭絛蟲。其幼蟲可隨著蛙肉進入人體,到達軟組織和內臟。這會使人腹痛、嘔吐,軟組織發炎、壞死,嚴重的會導致癱瘓和失明。
所以,為了蛙類也為了你自己,請不要傷害它們。
希望在很多很多年以後,孩子們依然知道蛙是什麼。請幫幫蛙類,讓這悅耳的蛙聲一直與人類相伴下去。
撰文: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上海動物園、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
圖片提供:余 昆、 袁 曉 、康洪莉、 蔣文忠、 姚 力
編輯:劉偉
十萬個為什麼,一問一世界!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
中國少兒科普經典品牌
全媒體少兒科普期刊
郵局訂閱
《十萬個為什麼·啟蒙版》
郵發代號:4-857
《十萬個為什麼·探索版》
郵發代號:4-229
《十萬個為什麼·發現版》
郵發代號:4-874
網路訂閱
蜘蛛網、雜誌鋪
GIF


TAG:少年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