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拖延症?可能是因為太過追求完美

拖延症?可能是因為太過追求完美

你有拖延症嗎?

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嗎?

你認識你自己嗎?

也許你的目標很大,

也許你有一直無法搞定的生活瑣事,

不管你的目標是哪一個,

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幫助每個普通人

在日常生活中達到自己的目標。

拖延症?可能是因為太過追求完美

文 摘自《像瘋子一樣思考 像天才一樣行動》

[英]安迪?麥克納布,[英]凱文?達頓 著

01.

拖延症和完美主義的毛病常常同時存在。由於深知達到自己殘酷的高標準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拖延者們往往在開始之前就已經放棄了——還記得「習得性無助」嗎?——所以他們更傾向於一開始就不去嘗試。

事實上,研究表明,拖延症患者經常給自己設置障礙。他們不願意承擔挑戰失敗的風險。他們深植內心的不自信,加上沃爾特·米蒂式的對於無敵英雄的幻想,都使他們無法通過合理方式獲得成功。

對於拖延者來說,最糟糕的莫過於被別人認為沒有能力。他們寧願被看成缺乏機遇。

即使完美主義拖延者最終開始做事了,他們仍然會儘力把事情搞得更加困難。他們把大多數時間花在打造「完美」上,從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方面。一個惡性循環因此開始。

02.

請你問問自己!

如果你可以花20分鐘把事情做到70%的完美度(也就是每分鐘得到3.5%的回報率),你是否願意再花40分鐘(每分鐘0.75%的回報率)將事情做到100%完美呢?

除非這件事關乎生死,否則大多數人都會給出否定的回答。事實上,如果你把問題拿來這樣分析,連完美主義拖延者都會回答「不願意」。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思考是一回事,感覺又是另一回事了。當完美主義拖延者從事某項工作時,他們大腦中的情感部門——杏仁核——會使他們不停埋頭苦幹,直到確信無法再有任何改進的空間為止。

聽起來耳熟嗎?

如果你也存在這個問題,請不妨這樣做:

放寬你那教條主義者的非黑即白的嚴苛標準,用不同的灰度標準來衡量,適度地思考問題。

想像一下,假如你是一個學生,在對待學業問題時是個完美主義者。那麼你很可能每天(如果不是每小時的話)在腦中進行著以下的內心獨白:

「如果我的作業不能脫穎而出,那麼我就是個無用的人。」

這是一種思想恐嚇。你被其任意擺布,去做一些不願意做的事情。

該怎麼辦呢?

其實對付任何恐嚇者的方法都一樣。

你得勇敢面對他們!

想要克服完美主義,你得首先承認,無論你大腦中的標準是否非黑即白,那些存在於你大腦之外的生活中的標準,大部分並非如此。

它們存在於一個不同灰度色譜的範圍中。

所以,別一個晚上學習五小時了,你也許可以把時間縮減為兩小時,然後讓自己做些放鬆和休閑的事。

也就是說,無論你屬於哪一種完美主義者,你需要:

1. 找出那些思想威嚇——「我的作業都必須得到優異的成績」。

2. 進行適當的自我對話——「我知道如果我勇敢面對恐嚇,工作兩小時就休息,也許會在短期內讓我產生焦慮,但是長遠來看,我會比現在感覺好得多。」

3. 採取適當的行動——學習兩個小時後停工,邀請朋友吃晚餐,舉杯慶祝沒有一晚上五小時都在學習。

4. 重複這樣的行為——勇敢面對你重獲自由的焦慮心情,避免回到「一晚五小時」的舊習慣。

直到你能夠:付諸實踐卻不臻完美。

不過這還不夠。

你還可以……問問自己:最糟糕的結果會是什麼?

你看,很多時候我們的恐懼感來得毫無緣由。之前說過,我們特別擅長把事情想像得比實際糟糕得多。你猜怎樣?我們同樣擅長把失敗想像得比實際嚴重得多。

認知行為治療師在說到拖延症的時候,經常談及「放下鞭子」的重要性。這包括:

·允許自己有犯錯的權利

·犯錯的時候不責罵自己

·不要讓「完美」的概念混入「自我」概念中去(比如「如果我不完美,我就是個無用的人」)

不過安迪和我還有一個更好的建議。我們建議你不要只是偶爾犯錯,因為這太容易做到了。我們建議你乾脆把犯錯設為目標。

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一旦你開始行動,失敗的可能性反而會越來越小。

03.

我記得曾與一個監獄裡的劣質精神病人聊天,他說了一個他和朋友們年輕時在鎮上常玩的遊戲。他們彼此競爭,看誰在酒吧里被女孩拒絕的次數最多。獎勵很誘人,獲勝者下回出來喝酒的費用全部由別人支付。

真不賴!

但你猜猜後來發生了什麼?當他們越習慣於被拒絕,他們越能意識到,從長遠來看,被人拒絕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他們就越難贏得比賽。

最後,他們都可以輕輕鬆鬆地摟著一個姑娘回家去!

(圖片:來自網路)

內容簡介:

凱文?達頓教授畢生研究精神疾患和心理疾病,他曾在一個研究項目中將前英國特種空軍的戰鬥英雄安迪?麥克納布作為研究對象,讓他吃驚的是麥克納布具有精神病患者的特質。表現出與反社會連環殺手一般的冷酷,扛壓、無懼,無情等身心特質,但安迪除了少年時期曾經有段叛逆時光外,之後成為英國特種兵中的戰鬥英雄。

達頓教授發現,安迪屬於優質精神病態者,他能夠根據不同情況,很好地調控自己的各項品質的組合與量級,從而在事業中發揮出最佳狀態。

在本書中,麥克納布將自己的原始心理體驗加以整理,達頓教授對之進行專業分析,他們兩人合力探索出——優質精神病患者有著何種特異的思考方式?而這對身為普通人的讀者又意味著什麼?能給普通人什麼樣的啟示?

這本書將以豐富的案例和科學的論證,幫你發現你從生活中到底想得到什麼,如何開發並運用你身上的特質——如個人的魅力、壓力下的冷靜、自信及獲得自信的勇氣等。本書將帶給你獨一無二並且非常有趣的指引,讓你儘可能實現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的完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lphabooks 的精彩文章:

《BBC地球:行星的力量》有聲故事——01 序言

TAG:Alphaboo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