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煤炭行業探索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步伐加快

煤炭行業探索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步伐加快

近年來,儘管我國新能源及非常規能源發展迅速,但煤炭仍是我國現階段的主體能源。因此,推動煤炭清潔利用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火電行業推進超低排放技術,供暖領域推廣高效煤粉鍋爐,冶金、水泥行業改進生產工藝……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煤炭清潔利用已經取得了切實成效。

在很多人眼中,煤炭與清潔能源很難畫上等號。這是因為,煤炭長期處於高強度、低水平生產和消費模式,對環境、生態、氣候、健康造成了較大影響,給煤炭行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不過,受我國能源供需格局和人們對煤炭認識日益加深等因素影響,「煤炭也可以成為清潔能源」的理念正在加速從共識轉變為實踐。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及非常規能源快速發展,但煤炭仍然是現階段的主體能源。根據預測,到203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還將佔50%。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看,在我國已探明的能源資源儲量中,油氣資源儲量僅佔3%左右;2016年,我國原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65.4%和34%;全國能源消費總量43.6億噸標準煤,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為13.3%;清潔能源供應總量依然較低、短期內大幅增長的難度大等問題突出。

「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資源總量不足、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突出,以清潔能源保障穩定供應壓力大的情況下,加快推動煤炭清潔利用,已經成為必然選擇。」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說。

近年來,我國在需求側的清潔高效利用步伐不斷加快。作為煤炭消費的「主力軍」,火電行業加快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技術的推廣應用。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後,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氣排放指標均低於天然氣電廠的排放標準。

從神華三河熱電廠和國電廊坊熱電廠的實施效果看,其煙囪粉塵排放濃度最佳值已經達到每標準立方米0.23毫克,二氧化硫排放穩定在每標準立方米20毫克以內,氮氧化物穩定在每標準立方米30毫克左右,比燃氣發電排放標準還要低得多,所增加的成本每千瓦時電不過1分至2分錢。如果允許其成本增加到0.1元左右,燃煤發電已經完全能夠做到超潔凈排放。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經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技術改造5.8億千瓦,超額完成了電廠超低排放改造計劃的目標;到2020年,全國將全部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實現清潔發電。

從清潔取暖的角度看,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技術的成功推廣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經國家相關機構檢測,高效煤粉鍋爐的熱效率以及各項排放指標都與天然氣鍋爐相當,特別是在高效煤粉燃燒充分的情況下,甚至比天然氣鍋爐更環保。更重要的是,高效煤粉鍋爐單位熱值的燃料採購成本僅為天然氣鍋爐的三分之一左右。

專家表示,推廣高效環保煤粉鍋爐技術,對於降低燃煤工業鍋爐污染物排放、降低企業居民的能源成本、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發展環保產業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冶金行業已經完成了4.3立方米以下焦化爐的淘汰工作,並通過煤焦化一體化發展,焦爐氣深加工利用,煤炭焦化清潔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建材行業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已經在全國推廣,煤炭清潔利用水平高,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標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王顯政表示,煤炭行業應從國情出發,準確把握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關係,把握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加強散煤清潔燃燒技術攻關和設備研製,加大推廣利用力度,促進煤炭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是適應新時期我國「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的能源方針,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有效防控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

王顯政建議,當前我國應繼續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關鍵技術攻關、設備研製與新技術推廣應用,在燃煤電廠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水煤漿、清潔型煤技術等示範成功的基礎上,繼續攻克先進燃燒技術,進一步降低排放指標,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富氧燃燒、低氮燃燒、反循環燃燒等高效設備和爐具的研發,滿足煤炭、天然氣、甲醇等不同能源品種高效燃燒利用的需要。在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煤粉型工業鍋爐、水煤漿、清潔型煤示範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在更大範圍推廣示範工程建設,由點到面、由示範工程到示範區建設,把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達到新的水平。

「政策層面也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新技術研發、設備研製和推廣應用方面給予資金扶持,對煤炭清潔利用研發機構、推廣企業和示範單位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產業化發展。」王顯政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讓走出去的中國文化也能「餘音繞梁」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