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慶的美酒
一
杯中天地廣闊,酒里乾坤無限,一壺濁酒,足以映射明人生活。
酒、鹽,明代以前都是政府專賣,是重要稅源。歷史上,許多軍閥為了籌集軍費,設坊釀酒創收。讓人驚訝的是,控制慾望無窮的朱元璋,對於酒水竟然沒有加以管制。朱元璋沒有稱帝時,攻擊元王朝以酒水專賣擾民。待做了皇帝後,自然不能前後矛盾,落人話柄,乾脆取消了酒水專賣。酒水一放鬆控制,民間釀酒隨之發達起來,各地多出產能讓人忘情的好酒。
酒色不分家,《金瓶梅》中自然不能缺了美酒。那麼,西門慶日常飲用的是什麼酒?他最喜歡的又是什麼酒?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簡要回顧下「酒史」。
先秦以降,古人所飲主要是發酵酒。發酵酒分為「濁」與「清」二種,濁酒用曲量較少,投料較粗,發酵期短,酒液渾濁,味甜酒精度低,稱「白酒」(也稱濁醪)。因為未過濾乾淨的濁酒上常漂浮著米滓,又被文人戲稱為「浮蟻」。
清酒用曲量較多,投料較精,發酵期較長,酒液清澈,故稱「清酒」。優質的發酵酒,色呈黃色,被稱為「鵝黃」。發酵酒中高等級的鵝黃,釀造工藝完備,時間長遠,顏色深醇,被稱為「老酒」。
西門慶混出了名堂,很多人討好於他,給他送禮。小說第十五回中,三個穿青衣黃板鞭者,手裡捧著有一個盒兒,盛著一隻燒鵝,提著兩瓶老酒,吆喝著:「來孝順大官人貴人。」
此處老酒,必然是黃酒中的佳品了,不然也入不了西門慶的法眼。
明代廉價的濁酒繼續存在,仍稱「白酒」,此白酒與今日白酒完全不同。很多地方出產的濁酒,都冠以「白」字,如惠山白、秋露白、花露白等。白酒色澤渾濁,略顯白色,價格低廉,「黃酒價貴買論升,白酒價賤買論斗。」也有使用紅曲釀造的酒,色澤鮮紅,稱為「紅酒」,「紅酒桃花色,東風吹更鮮」。
金瓶梅中可見白酒的描寫,潘金蓮讓秋菊:「取白酒來,與你爹吃。」結果秋菊拿來的白酒沒有加熱,被潘金蓮一通大罵。秋菊則抱怨,西門慶最近常吃冰鎮的白酒,不想今日改了口味。西門慶請胡僧吃飯,打開腰州精製的紅泥頭,將滋陰摔白酒倒在垂蓮蓬高腳鍾內,遞與胡僧吃。
豆酒也是發酵酒的一種,多出自南方,以綠豆為曲釀成,又稱「綠豆酒」。《客坐贅語》中認為紹興、淮安兩地的豆酒最佳,淮安所產綠豆酒被稱為「綠珠香液」。紹興陳家、朱家所釀豆酒品質上乘,狂人徐渭稱讚:「陳家豆酒名天下,朱家之酒亦其亞」。
《金瓶梅》七十五回中,荊都監送了一壇豆酒給西門慶。西門慶讓家人打開嘗嘗味道如何,「呷了一呷,碧靛般清,其味深長。」
第七十九回中,西門慶到燈市鋪子內吃酒,「鋪內有南邊帶來的豆酒,打開一壇,擺在樓上。」明代紹興豆酒有「越酒行天下」之說,南邊帶來的豆酒,很可能就是紹興豆酒了。
二
紹興豆酒之外,金華酒也是西門慶所愛。明代有人曾總結了浙江的四大物產,「嚴之漆,衢之橘,溫之漆器,金之酒。」金之酒,即金華酒。
金華酒在明代大名鼎鼎,為宴席上必備之物。金華酒屬黃酒,品質在全國領先,王世貞評價金華酒:「色如金,味甘而性純。」上層社會舉辦酒宴時,「士大夫所用,惟金華酒。」金華酒之佳,以致當時有「杜詩顏字金華酒,海味圍棋左傳文」之說。
《春燈迷記》中野外飲酒場景
《金瓶梅》第一回中,西門慶結拜兄弟,「叫家人來興兒買了一口豬、一口羊、五六壇金華酒和香燭紙札、雞鴨案酒之物。」
談情說愛時,少不了金華酒。西門慶與李瓶兒兩個,相憐相愛,飲著金華酒說話,溫情無限,到半夜方才上床就寢。次日起來,李瓶兒想喝酒,就將「昨日剩的銀壺裡金華酒篩來。」拿甌子陪著西門慶吃酒。此處的甌子,在北方官話中指小盅、小杯子,有茶甌、酒甌之類。
《金瓶梅》中關於飲酒的場景描寫較多其中最常見的台詞是:「篩酒吃。」篩酒吃,一是將酒加熱,二是將酒過濾。明代所飲的主要是黃酒,飲用時加熱,再過濾去其中雜質。利瑪竇在中國時發現,中國人喜歡將酒加溫後再喝,歐洲人則冷飲。比較起來,利瑪竇更喜歡中國人的飲酒方式,認為利於健康。
第三十五回中,西門慶命來安兒,將金華酒用銅甑兒篩熱了拿來。第四十二回中,琴童用「銅布甑兒篩酒」。此處的銅甑兒是溫酒器,能存儲熱水溫酒,至於「銅布甑兒」中的布,則用來過濾去酒中的渣滓。篩酒還有斟酒的意思,第二十二回中西門慶陪應伯爵吃酒,拿小銀鍾篩金華酒,每人吃三杯,壺裡剩下半壺。第五十回中,平安篩了一甌子酒,遞與玳安道: 「你快吃了,接爹去吧。」
金華酒還是佐餐的必備品,第三十五回中,月娘吩咐小玉:「屋裡還有些葡萄酒,篩來與你娘每吃。」金蓮快嘴說道:「吃螃蟹得些金華酒吃才好。」金華酒佐食螃蟹,在明人看來是最好的飲食搭配,這也說明了金華酒的品質。
明代金華酒相當流行
不過,在蘇州酒崛起,蘇州戲流行之後,浙江的金華酒與弋陽戲地位下降,竟至被稱為「兩厭」物。蘇州所出的酒是發酵酒中的精品,顧家三白酒、秋露白等黃酒是其主打產品,風靡一時。《金瓶梅》中不見有蘇州美酒的描寫,所涉及的多是浙江酒,大約作者寫作時蘇州酒業尚未發達。
三
葡萄美酒也是西門慶的所好。
葡萄酒因其美味,歷來被作為御用物品進貢。至明代,主張簡樸的朱元璋以勞民傷財為由,下令停止從太原及西域進貢葡萄酒。葡萄酒雖不再屬於貢品,不過因其美味爽口,在民間還是有一定消費群體。
《金瓶梅》對葡萄酒有所描寫,第十九回中,西門慶吩咐春梅:「把別的菜蔬都收下去,只留下幾碟細果子兒,篩一壺葡萄酒來我吃。」春梅篩上酒來,兩個一遞一口兒飲酒咂舌,咂的舌頭一片響。在劉太監莊上做客時,西門慶看到杯中尤物,不能自禁,「灌了十數杯葡萄酒」,以至於騎在馬上想要嘔吐。
十一月仲冬天氣,西門慶在奶娘如意兒屋裡過夜,如意兒準備弄點金華酒篩給他吃。西門慶卻道:「我不吃金華酒」,又吩咐丫鬟綉春:「你打個燈籠,往藏春軒書房內,還有一壇葡萄酒,要了來,篩與我吃。」這一壇葡萄酒,不存放在西門慶藏酒的庫房,而存在書房,以備隨時取用。葡萄酒取來後,打開篩熱了,斟在酒鍾內,西門慶嘗了嘗,「十分清美」。
四
蒸餾酒在中國釀製的時間眾說紛紜,有唐宋說,也有元代說。到了明代蒸餾酒釀造技術已經成熟,蒸餾酒消費也已普及。蒸餾酒被稱為「燒酒」,或者「火酒」。燒酒使用大麥、高粱等原料,經過蒸餾而得,「其清如水,味極濃烈」。燒酒的優點是能長久儲存,在一些釀酒業不發達的地區,可以大量採購存儲,以備老酒鬼之需。燒酒的易儲存性與口感,也讓作為酒類後輩的它地位提升,與黃酒並重。
北方地區流行用高粱釀製燒酒。高粱作為食物,口感較差,但適宜釀製燒酒。京師出產的燒酒尤其辛辣,「不啻無刃之斧斤」,被好酒之徒稱為「燒刀」。京師一帶製作燒酒的作坊稱「燒鍋」,燒鍋即今日二鍋頭的始祖了。至於南方,則使用大麥、糯米釀製燒酒,口味更為醇和,廣東番禺地方流行用薯類釀造燒酒。
二流子韓二跑到哥哥韓道國家中,向嫂子王六兒討酒吃,說道:「嫂,我哥還沒來哩,我和你吃壺燒酒。」幫閑應伯爵為了將轎夫灌醉,買了三分銀子燒酒,足見燒酒酒性之烈。永福寺中「只有幾個憊癩和尚,養老婆,吃燒酒」,和尚烈酒一喝,佛性被拋在腦後,縱情聲色了。
胡僧賜給西門慶藥丸時,囑咐他要用燒酒服下。此後西門慶每服用藥丸時,都用要燒酒送服,酒性、藥性一起發作,渾身燥熱難當。此處燒酒被用來作藥引,以催發藥性。明代還有一種蟠桃酒,用人乳、處女月經釀成,藥性更烈。蟠桃酒釀造太費時力,屬皇室高官的專用,西門慶這種地方土豪富有財力也消費不到。
西門慶平日里黃酒吃多了,不時會吃燒酒換換口味。某日西門慶給了姘頭王六兒五錢銀子,囑咐她買一瓶南燒酒來吃。王六兒笑道:「爹老人家,別的酒吃厭了,想起來又要吃南燒酒了。」這南燒酒,自然是南方出產的高度酒了。紹興所產南燒,利用釀造黃酒酒槽中殘留的部分酒液,經過蒸餾回收而成,稱「糟燒」或「紹燒」,酒性濃烈,格外誘人。
明代燒酒的飲用方式很多,以優質高粱酒為酒基,加入珍貴藥材,經過加工之後,形成了竹葉青露酒,色澤微綠透明。紹興東浦有家竹葉青酒坊,牌號「孝貞」系正德帝所題。紹興所產的竹葉青,以本地糟燒浸泡而成,口味極其辛辣。
飲酒狎妓
西門慶送了一壇竹葉青給情婦王六兒,特意介紹:「是個內臣送我的竹葉清酒哩,裡頭有許多藥味,甚是峻利。」
「峻利」二字,點明了竹葉青的辛辣特點。
在燒酒中浸泡花卉,提高酒的香氣與利口性,在明季頗是流行,所使用的花卉有菊花酒、茉莉花、玫瑰等。
一次西門慶開了庫房,拿出一壇菊花酒來。打開碧靛清封泥,酒香噴鼻滿庭香。西門慶未曾急著飲酒,先攙了一瓶涼水,以去其蓼辣之性,然後貯於布甑內,篩出來,醇厚好吃,不輸給葡萄酒。紹興釀酒時使用辣蓼草,「蓼辣之性」是紹興酒的特徵,所以要攙涼水。
西門慶家中還有茉莉花酒。西門慶看到玳安買了一壇金華酒回來,就叫道:「阿呀,家裡見放著酒,又去買。」吩咐玳安:「拿鑰匙,前邊廂房有雙料茉莉酒,提兩壇攙著些這酒吃。」
五
《金瓶梅》中有諸多狂歡濫飲場面的描寫,也是當日飲酒風氣的反映。明中期,隨著社會風氣的放開,世家子弟一改往昔淳厚拘謹的風格,「多事豪飲,以夜為晝。」至明代晚期,士人中嗜酒成風,甚至出現了飲酒排行榜,有酒王、酒相、酒將、酒後、酒孩兒之稱。每聚會都要狂飲無度,「醉則歡嘩沸騰,杯盤狼藉」。
酒是色媒人,風流如西門慶者,自然離不開美酒佳釀。西門慶飲酒,沒有特別的偏好,什麼酒都喝,且時常換換口味,嘗嘗新鮮,這就如同他在女性上喜新厭舊一般。西門慶所飲用的酒水,以浙江釀造的居多。考慮到西門慶的身份地位,浙江酒因其品質優良而在上流社會中流行,也是正常不過。只是《金瓶梅》中甚少出現山東本地美酒,是作者有意而為?還是作者不喜山東酒?
說到最後,在南酒中,有一款酒在明代卻是極其高調,也是當日喜歡《金瓶梅》的諸多文人所追捧的好酒,處州美酒「金盆露」。
湯顯祖詩云:「縣小河陽花遍開,金盆露冷醉人來」,說起來,湯顯祖老先生,也是《金瓶梅》的嫌疑作者之一哩。
廣東肇慶人李文彬,年輕時候路過揚州,暢飲金盤露,逍遙於春樓。三十年後,再回首往事,他寫下了:「十千一斗金盆露,二八雙鬟玉樹歌」。
此款酒,現在由麗水過山殿出品,喜歡的可以聯繫「二三間小管家」,接頭暗號「我是西門慶」。


TAG:胡嚼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