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歲寫「詠鵝」的天才,晚年敢與武則天作對,下落至今是謎

七歲寫「詠鵝」的天才,晚年敢與武則天作對,下落至今是謎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有一首名叫《詠鵝》的五言古詩,詩的內容是: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想必大家對此詩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了解這首詩的作者,大概也就只知道此人叫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筆者今天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此人。

《詠鵝》這首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可見他是一位天才少年,他的才學和家庭背景有直接關係,駱家不僅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駱履元還曾擔任山東博昌縣令,駱賓王的少年時光無憂無慮,除了玩鬧,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博覽群書。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少年天才,成年後變的默默無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方仲永,王安石在《傷仲永》一文中有詳細介紹,方仲永年少便能出口成章,鄉里無不對其稱讚,但他的教育環境不好,父親整日帶他出門炫耀,忽視了對他的培養,最終導致方仲永成為一個平常人。

駱賓王則不同,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學業,即使在其父去世、駱家家道中落之後,駱賓王失去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他早年在父親的影響下,養成了每日必讀書的好習慣,也正是這樣的堅持,駱賓王最後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才子,在初唐時期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

雖然有才,但駱賓王一生懷才不遇,加上讀書人的傲氣很重,他一生都在顛沛流離,即使做了官,在一個崗位上堅持的時間也不長久,還得罪過不少人。

唐高宗李治年間,駱賓王遊歷到了豫州,被道王李元慶(唐高祖李淵第十六子,此時為豫州刺史)賞識,但駱賓王自恃清高,對李元慶不屑一顧,李元慶一開始並沒有怪罪,還賞給他一個主管儀禮的小官,但駱賓王依然我行我素,李元慶最終還是因為無法忍受而放棄了對他的使用。

之後駱賓王又遊歷到雲南,在此結識了才子盧照鄰,還與眉州刺史李敬業成為好友,很多人不知道李敬業,但對他的祖父肯定非常熟悉,就是唐朝開國功臣徐茂公(後被賜國姓李,改名李勣),駱賓王與李敬業之所以能成為好友,根本原因在於他們都憤世嫉俗,但結識李敬業也為駱賓王埋下隱患。

駱賓王后來被任命為長安主簿,當他看到了長安的繁華,又感慨自己多年懷才不遇,於是寫下《帝京篇》,此文一出,駱賓王在京城名聲大噪,他很快就被提拔為侍御史,但駱賓王憤世嫉俗的毛病又犯了,這一次他把矛頭指向了武則天,並且多次指出女人不應該干政,也因此入獄。

第二年駱賓王被釋放,恰又趕上李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駱賓王就去給他做了藝文令,並且寫下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武則天看後卻被他的才學折服,而且怪罪當朝宰相沒有及時發現這個人才。李敬業起兵最終還是失敗,被武則天殺死,駱賓王則下落不明。

至於駱賓王的下落,不同史書有不同的記載,大致可能有三種,《資治通鑒》和《舊唐書》都說他當年與李敬業一起被殺,《朝野僉載》說他是投江而死,《新唐書》則說他亡命天涯、下落不明。

駱賓王身為一代才子,萬不該恃才傲物,在自感懷才不遇之時,應當學會反思,當年他若能夠有所改變,無論身居何處都會得到重用,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說為朝廷效力,起碼可以有更多的佳作傳世,至於駱賓王的下落,也許還將繼續是一個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天天看 的精彩文章:

人死之後要穿壽衣,和清朝剃髮易服有關,壽衣講究長袖無扣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