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六朝的流行款式 衣服長短隨時變化

六朝的流行款式 衣服長短隨時變化

本文作者黃強

六朝時期的服飾頗有特點。《晉書·五行志》記載了六朝服飾長短的變化。孫吳「孫休後衣服之制,上長下短,積領五六而裳居一二。干寶曰:『上饒奢,下儉逼,上有餘下不足之妖也。』」「(西晉)武帝泰始初,衣服上儉下豐,著衣皆壓腰。此君衰弱,臣放縱,下掩上之象也。至元康末,婦人出兩襠,加乎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東晉)元帝太興中,兵士以絳囊縛紒。……是時為衣者又上短,帶繞至於腋,著帽者又以帶縛項。下逼上,上無地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三國時吳國孫休以來,衣服流行上長下短,領子的長佔五六分,下裳才佔到一二分。晉武帝時,衣服又流行上面短小,下面寬大。晉元帝時,又改衣服上身更小,上衣至腋下。

【圖3-3,六朝孫吳青瓷坐榻俑】

可見東吳時期已經出現了上衣長而下裳短的情況,後來時尚潮流又流行「上儉下豐」的趨向,到了晉元帝時期,時尚潮流有發生變化,下裳長上衣落伍了,恢復到東吳時的上衣短狀況。時尚就是這樣,反反覆復,變變化化,它不停歇,總是在前走,只是時尚潮流也是輪迴的,向前走,走了一段之後,打個旋,繼續往前走,又轉個圈,如此反覆,若干年後,人們忽然發現,時尚又回到了從前。當然,六朝衣服的長短變易,也受到時代因素的影響。衣裳的長短變化還有實用性的考慮,為了行動的方便,因為在東晉初年百姓遷徙頻繁,士卒作戰奔走,衣服長短也是出於遷徙,戰鬥的需要。

對於衣服長短的變化,東晉葛洪在《抱朴子·譏惑篇》中也有記錄:「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衣服履,袖袂財制,日月改易,無復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高忽卑,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謂京輦貴大眉,遠方皆半額也。」時局變化,民族遷徙,工作需要,都影響著六朝時期衣服長短的變化,但是對於衣服時尚美的追求,即便在動蕩的時代,也依然存在,美是關不住的春光,它總會一枝紅杏出牆來。

【圖17,魏晉大袖寬衫展示圖】

東吳到東晉衣服長短的變易,也有審美觀點變化而導致的因素。因為這個時期的人們,奢侈享樂風氣很盛,必然影響服裝款式的變化。這與上述說的魏晉時期「褒衣博帶」又有關聯了,因為在晉元帝時,衣裳流行上短下長潮流之後,《晉書·五行志》記載:晉代末年,衣服又變得寬鬆博大,也就是「褒衣博帶」的形式。褒衣博帶是為了美,體現翩翩風度;衣服長短也是為了美,顯得幹練利索。

【圖18,南朝女陶俑男陶俑】

一件衣服,被六朝人擺弄著,玩賞著,他們要從衣服的變化中,展示他們的藝術才能,體現他們的審美情趣。六朝人有玩物喪志的,但是又不是所有人都是頹廢的,他們在玩中釋放情緒,抒發情感,創造美麗。不要說六朝時思想的豁達奔放,不要說王羲之書法的飄逸,不要說謝安淝水之戰的鎮定自若,單說六朝人的服飾,其洒脫飄逸的風格,同樣折射出這一時期崇尚個性自由、生活多姿多彩的光輝。

秦漢時期流行深衣,至三國時期仍然流行。中國古代服飾千變萬化,多姿多彩,但是形式上無外乎兩種:上衣下裳制與衣裳連屬制。前者形制上面是衣,下面是裳;後者上下連體,不分衣與裳。按照這兩種形制,西周時服飾主要是前者,衣裳分為兩截,穿在上身的是「衣」,穿在下身的是「裳」,以後的袴褶、襦裙都屬於這一類;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主要是後者,上下衣裳連為一體,成為一件衣裳,後世的袍服、長衫屬於這一類。

說明:本文系企鵝號簽約作者黃強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授權微信njhuangqiang。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研究涉及中國服飾史、置業經濟史、民國史、南京地方史、明清小說等方面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金瓶梅風物誌》《南京歷代服飾》《消失的南京舊景》《趣民國》等著作15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強服飾史 的精彩文章:

三千年前南京人的活動圈 秦始皇派人來泄「王氣」

TAG:黃強服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