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撕開溫柔文藝的面紗,古代的如意到底有什麼用?

撕開溫柔文藝的面紗,古代的如意到底有什麼用?

東方 · 意 · 韻

盈尺和闐玉,良工琢曲瓊。

惟堅待為錯,曰白自含英。

底藉公孫辯,還嗤惠子鳴。

指揮供代語,靜默足沈情。

——乾隆《詠白玉如意》

英國使節馬戈爾尼

曾在《乾隆英使覲見記》中記載:

「所經各宮或各屋,

必有一寶座,

寶座之旁,

必有一如意。」

由此可知,最遲在乾隆年間,如意就已經成為宮廷的時尚陳設或把玩之物,是清宮珍寶之一。

「如意」也確實是一種象徵吉祥的傳統器物。中國古代帝王、豪族以此求得稱心如意與平安祥和。據統計,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清代如意近三千件,大多擺脫了實用用途,成為朝賀、祝壽、喜慶時不可或缺之吉祥瑞器。

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修真器用章》記載:「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辟眾魔。」

可以看出,如意最早是兵器,後世為了追求攻擊力,把如意改做骨朵,因如意最早是兵器,所以如意自帶辟邪的效果。

明人高濂《遵生八箋》云:「如意,古人以鐵為之,防不測也,時或用以指揮嚮往。」所謂「指揮嚮往」。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與隨意揮舞、直指四座的麈尾、羽扇一樣,是一件談道辯玄時助興的談柄,如丹陽出土的南朝畫像磚《竹林七賢》中,王戎博袖寬衣,右手指尖挑二尺余長的如意,侃侃而談。

清《事物異名錄》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如意」歷史上的用途很廣泛,除了作為寓意順利的吉祥之物,曾在戰爭中用於代麾作指揮之物,還是民間及宮廷中的生活用品等,佛僧講經時,也常用「如意」作為隨身攜帶的道具。

古人遠行前,家人或友人會送上如意,以表良好祝願。可見,一件小小的「如意」,

是集宮廷禮儀、民間往來、

陳設賞玩為一體的珍貴之物。

文字:小編整理

圖片:來自網路

走近東方

遇見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插花藝術研修會 的精彩文章:

天寒地凍,又想起《紅樓夢》中被曹雪芹用活了的這物件兒來

TAG:東方插花藝術研修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