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割發代首」「削髮明志」對古人來說「割掉自己的頭髮」有多嚴重?

「割發代首」「削髮明志」對古人來說「割掉自己的頭髮」有多嚴重?

古人是很看重自己的頭髮的,頭髮不能割,不光是孝道的體現(一個人的品德問題),還是自己階層的體現。先來看看「割發代首」「削髮明志」是誰幹的吧?

「割發代首」:講的是東漢末年,曹操在一次行軍中,曾經頒布法令,誰敢踐踏麥田就把誰處死。結果,他自己的馬車受到了驚嚇衝進了麥田,面對這種情況(曹操有點兒下不來台),曹操要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主簿不敢,曹操又要自殺,最後在郭嘉及眾將官的勸說下,免去死罪,但是也不能不罰,於是就以「割發代首」來懲罰自己。

「削髮明志」:講的是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立志報仇。其中,為了提醒自己,就把自己的頭髮剪了來表明自己的志向。

古人的「割頭髮」竟然有如此大的分量,曹操可以用「割發代替砍頭」,勾踐「割發就可以明志」。原來古人是非常看重自己的頭髮的,頭髮包含了很多意義、很多禮儀。儒家及後世的人們更是信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在古代,短髮是「奴隸」才留的頭髮,一般的平民和貴族都是留長發的;還有一種,對於犯人會採取一種刑法叫「髡刑」,就是割掉犯人的頭髮,這是一種懲罰,一種侮辱,一種身份低賤的象徵。漢代「儒家」大一統,儒家將頭髮和孝道聯繫起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又體現了一個人品德的問題。所以,曹操「割發代首」,即是用對待奴隸的低賤的方法來懲罰自己,在那個年代,有時是比殺了自己還要狠的手段(貌似曹操不是這樣認為的);勾踐卧薪嘗膽,割掉頭髮,這是一種極端的自我詆毀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仇恨,以達到明確志向的目的。

因為古人將頭髮賦予了太多的意義,所以格外看重它,「割發代首」「削髮明志」才有其效果。現代人,頭髮就是裝飾品,各種吹、割、剪、燙,「割發代首」「削髮明志」這些行為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可理解。不過,韓國人還會用「削髮明志」這種方法來抵制XX。

西方人有時會裸體上街遊行示威抗議某些東西,這是否就是西方人的「削髮明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頭髮 的精彩文章:

女人,請善待你的頭髮

TAG:頭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