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五年,我不再參加同學聚會!
年底了,同學群里似乎比以往熱鬧了些,聊年終獎,聊孩子,聊生活,情到濃時有人艾特了一下老班長,咱班級什麼時候再組織一次聚會,大家聚一聚?
群里有幾個人附議道,好主意,一晃好幾年了吧,真得很久沒見了...
回憶了一會那段青蔥歲月里的逗逼時光之後,聊天變得有一搭沒一搭,人群逐漸散去,沒人再提聚會的事。
時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講起參加班級聚會的趣事,有真情,也有奇葩,但總體上熱情度是一年不如一年。
掰掰手指頭,我工作已有五年,班級聚會從沒去過,無論是大學還是高中的班級同學會,都是如此。
不是沒時間,而是不想去。我相信,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01
層次不同,難相融
有人這樣調侃同學聚會人總是到不齊的原因:混得好的沒空來,混得不好的沒臉來。
這個原因確實存在,有些人認為自己混得不好,不願意見老同學。
畢業五六年以後,大家之間的差距開始被逐漸拉開,可能已經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曾經一起逃課打架的人,有人混成了老闆,有人混成了保安(無貶低保安之意,純粹為押韻)。
這個層次不是單純指經濟收入上的差異,更多地是說所接觸的東西,所經歷的事兒。
身邊一朋友大學畢業後就一直留在北京打拚,已有十多年了。
他說,這些年參加過幾次老家的高中同學聚會,總結出的經驗就是,多回憶過去的時光,不要提什麼理想夢想,不要多講這些年在外面見到的,經歷過的東西。
你認為還是和很多年前一樣,大家可以無話不談,暢聊夢想和未來,但聽的人心境已然不同,說不好哪句話就傷了看似深厚的友誼,傷了人家的自尊心。
比如,你的理想是當一名作家,你在北京講,你身邊的朋友不會笑你;但你在老家講,大家絕對會誇你,到底是在大城市待的人,真牛X,但心裡卻可能在罵你,真能裝。
講的人與聽的人其實都沒錯,真得是:說者無心,聽者多慮,這種多慮是因為雙方的思維、眼界等層次不同而造成的。
層次不同的人根本聊不到一起去,還很可能傷害彼此的感情,得不償失。
所以,我不喜歡參加那種大型的班級聚會,幾十個人坐下來,有些人當初本來就不是很熟,能聊的也就那麼幾個人。
還不如婉拒這樣的聚會,將彼此的影像還停留於那段青澀的歲月里。
02
小圈子,多走心
小圈子聚會,是我比較喜歡的同學聚會方式。
前幾天,幾個大學同學約好年底聚一下,一起吃吃飯,喝喝酒,聊聊天,我欣然答應,還有點小期待。
這樣的聚會,你會很放鬆,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你就是喝吐了,也不用擔心出醜,真得是可以肆無忌憚,胡吹海侃,大家會當面懟你,但心裡還是支持你。
這樣的小圈子同學和密友,幾乎沒有距離感,月薪3000的能直接開罵月薪3萬的,彼此心裡還不惱。
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月薪3萬和月薪3000,都是一種活法,無需多干預。
朋友之間的層次絕不是單純以財富來衡量的,而是你們能不能玩到一起去。
我有一發小老胡,以前過年一回去我倆就膩在一起玩,去打撞球,去喝酒,聊天。
這兩年他在老家縣城開了小吃店,過年期間是最忙的,返鄉的人多,生意挺不錯,自然不會關門。
自從他開店以後,每年我回老家都會去他店裡玩,給他幫幫忙,等他忙完了,倆人再一起喝酒、抽煙、聊天,那種感覺無比暢快。
這樣的小聚,很安靜,不像大型的班級聚會,亂亂糟糟,什麼樣的人都有,你不喜歡還得陪著笑臉。
這樣的小聚,很走心,真得是以心換心,而不是像一場交際遊戲,彼此穿著華麗的外衣,帶著面具和居心笑談著。
圈子簡單,你的世界也簡單,珍惜那些還一直保持聯繫,聊天可以肆無忌憚的同學發小吧。
圈子不大,精緻就好!


TAG:七點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