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邂逅茅盾 陳新峽

邂逅茅盾 陳新峽

初見烏鎮,心裡是有些失望的。

那是隆冬時節,心懷渴慕,被一輛大巴帶到烏鎮時已是傍晚,天飄著濛濛細雨,由於陌生和匆迫,我們被一拉客的帶到了西柵景區前的小街。晚飯後,我們走出來想看看烏鎮之夜,可除了眼前我們在北方見慣的街景外,尋不到一絲兒心目里那個婉約、浪漫,躺在柔軟時光里的烏鎮的影跡。

果然是被「藏」了起來。翌日,進到西柵景區,那個江南水鄉才逐漸顯露出來:狹窄的明清弄里、縱橫交錯的河道,綿延不斷的臨河水閣,不時可見的石板小橋……也許是臨近春節的緣故,遊客稀疏,一些商家在清掃著店面。一路走去,偶爾以小橋流水為背景留個影,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當我們逛了秀水廊街,過了一深深庭院,到了西大街靈水居時,被一幢青磚砌成的徽派建築吸引了,想不到的是,當我們抬頭望去,那面青磚牆上竟赫然寫著「茅盾紀念堂」!令人詫異。茅盾怎麼會在這裡?轉念一想,可不是,茅盾就應該在這裡。過去,只知他是浙江嘉興桐鄉人,而不知烏鎮。而今烏鎮出名了,竟然只知烏鎮而不知茅盾了。是我們忘了他,忘了一代文豪繁花落盡後,就躺在這小橋流水的河岸,躺在這繁鬧的背後。

走進去,裡面展示的是茅盾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字、照片、書籍、遺物……透過這些讓人彷彿穿越時光,能觸撫到茅盾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小名燕昌,由此可窺知其出身。他的曾祖父沈煥精明能幹,早年在烏鎮經營小店鋪,後離鄉闖蕩,由山貨行夥計而升為股東、老闆。晚年捐官,任廣西梧州府稅關監督。沈家殷實後,注重子孫教育。其祖父沈恩培是晚清秀才,創辦了泰興昌紙店,善書法,常為人寫楹聯匾額等。其父沈永錫思想激進,崇尚新學,16歲中秀才,厭惡科舉制度,讚賞變法維新,篤信實業救國,常以「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教育童年的茅盾,後因患病,英年早逝。其母陳愛珠生於名醫世家,知書達禮,對茅盾影響頗大。1904年春,茅盾進入東鄰立志小學,後升入高等小學,小學老師曾把這樣的評語送給茅盾:「學能深造,前程遠大未可限量。」1910年,他離鄉先後去湖州、嘉興、杭州讀書。191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在校成績出眾。1916年畢業後,他與鄭振鐸、葉聖陶、王統照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現實主義文學,先後任《小說月報》編輯、主編,《民國日報》主筆。大革命失敗後,他遭國民黨政府通緝,隱居上海從事文學創作。1928年,他避居日本,兩年後,回國加入左聯,期間創作了大量優秀文學作品。抗戰爆發後,他與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編《吶喊》《烽火》,後任香港《文藝陣地》主編,新疆學院文學系主任,中蘇文化協會新疆分會理事,並於1940年赴延安到魯藝講學,之後又到重慶、香港等地從事文化活動。1946年,他訪問蘇聯,回國後任《小說月刊》主編。建國後,他歷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人民文學》《譯文》雜誌主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副主席等。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紀念堂里,白色大理石雕成的茅盾遺容雕像,靜靜地躺在黑色花崗岩平台上,肅穆而寧靜,身上蓋著鮮艷的中國共產黨黨旗。大廳中間有一個水池,清澈的流水日夜流淌,象徵著茅盾先生提倡的「為人生」的文藝思想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在茅盾先生遺物展廳里,陳列著茅盾任文化部長期間出訪各國友人所贈的玉盤、瓷器等。長條几上,則存放著其夫人孔德沚的骨灰罈。據悉,孔德沚去世後,茅盾極度悲痛,就將夫人的骨灰放在卧室,以表達對她的緬懷之情。拾階而上,有一面布滿紅色印章的牆壁,這些都是茅盾先生使用的筆名篆印,茅盾一生使用筆名上百,多數是為避開偵訊,可以想見當時嚴峻的革命鬥爭形勢。在眾多筆名中,大家最熟悉、最著名的莫過於「茅盾」了。說到這個筆名,還有個小故事呢。

那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沈德鴻被迫隱居上海,用筆來宣洩情感,於是就創作了小說《幻滅》。小說完成後,他用真名沈德鴻投稿,許多報社不敢刊登,這使他內心十分矛盾,於是他就把手稿上的落款改成了「矛盾」。稿子幾經輾轉,到了《小說月報》編輯葉聖陶手上,葉聖陶看後認為不錯,但作者名字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人名,況且「矛」也不是姓氏,於是,就自作主張在「矛」上加了草字頭,改成了「茅盾」。後,沈德鴻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走到後門,我們看到一指示牌,上面寫著「茅盾陵園」,牆壁上嵌有臧克家手書的「茅盾之墓」的碑。順著青松夾道的台階前行,不遠就到了茅盾陵園。蒼松翠柏烘托中,茅盾先生的雕像就豎立在那裡。雕像前面是一本翻開的黑色大理石雕刻的書,走近細看,書上刻寫的是茅盾《夕陽》(就是《子夜》)的手稿,字體遒勁有力。東側則是他的夫人孔德沚的墓。我們在那兒站了許久,默默憑弔著這位文學前輩。就像許多人知道烏鎮而不知道茅盾一樣,而今的年輕人,知道茅盾的很少了。他們寧可去關注那些娛樂明星,卻不願去關注一個文學家。遺憾的是我們事先不知道,否則可以買一束花來祭奠他一下。

說到茅盾,我們那一代人都知道。我們是在課堂上學著《白楊禮讚》長大的。《子夜》《蝕》三部曲、《虹》《腐蝕》等,曾打動過我的心。記得那時,老師讓我們背會《白楊禮讚》,並讓我們以它為範文,每人寫一篇作文。茅盾把白楊喻做「樹中的偉丈夫」,我們也都選擇寫樹,有的把樹比作「站崗放哨的哨兵」,有的把樹比作「麥田的守望者」,有的則把樹比作「遮風擋雨的雨傘」。我曾經寫過一篇徵文,文中有這麼幾句,「那時的經一路還很荒僻,兩旁長著兩排高大的毛白楊,像是兩排訓練有素的士兵,風一吹,發出沙沙的聲響」。多少年過去,我還在不自覺地模仿茅盾。可見,他對我們影響之深。

我最喜歡的茅盾作品是《蝕》三部曲和《虹》。應該說,茅盾對都市題材和女性的描寫迥異於與他同時代的任何作家。他把都市女性那種熱情、善感、柔媚刻畫的栩栩如生,讓人感到「即便是一滴露珠濺落在皮膚上,也能激起稍縱即逝的情緒波濤」。透過文字,我彷彿能感覺到,茅盾的心底是那麼的熱切、敏感、細膩,對女性的愛又是那麼的晶瑩、透明、果敢。甚至讓我聯想到賈寶玉。

在選材上,茅盾注重那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善於捕捉和傳遞時代風雲。可以這樣說,他的許多作品都是中國現代革命史的藝術再現和現實主義的編年史。像《子夜》,直接記錄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間在大都市上海發生的經濟和政治鬥爭。像《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就真實地反映了30年代初中國農村「豐收成災」的現實和農民覺醒、反抗的過程。至今在我心裡,茅盾仍是一座山峰,讓我仰望不息。

據介紹,茅盾陵園是以「子」字型呈現的,有85級台階,象徵著先生85歲的生命歷程。我們返身順著台階往下走時,看到腳邊有一塊渾圓漂亮的石頭,細看,上面竟刻著「中國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植樹留念」的字樣,落款是賈平凹、遲子建、周大新和麥家,時間是「2008.11.2」。環顧四周,果然發現石頭附近有一排一人多高的青松,蔥蘢挺拔,想必其中就有他們植下的吧?這是賈平凹、遲子建等茅盾文學獎獲獎者在心底表達對茅盾的致敬之意。

茅盾文學獎設立於1981年,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它是根據茅盾生前遺願,將自己的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的文學獎項,其目的是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也是中國第一次設立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應該說,中國長篇小說最高獎由茅盾的名字來命名是實至名歸。茅盾一生創作了10多部長篇小說,可以說,茅盾對於現代長篇小說的樣式、結構等方面的藝術探索和追求,貢獻巨大,充分顯示了現代小說文體意識的獨立和覺醒。

一代文豪故土眠,水鄉疑似舊容顏。丹心猶伴青碑駐,日月交輝照墓前。」走出紀念堂,默念著上面的詩,我心中無限感慨。那天,出了西柵,我們還專意到東柵去探尋一代文豪留存的生活痕迹。看著那些獨具江南特色的水閣、橋樑、石板巷、茅盾故居,那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的水鄉風韻,體味著它們對茅盾一生的影響,令人浮想聯翩。

只是,烏鎮還是烏鎮,卻沒有了當年的人。多少歡聲笑語被風吹落,被歲月淹沒。我想,總有一些東西是不死的,比如茅盾,至今仍有許多人在心底記掛著他、崇敬著他。比如茅盾文學獎,總會一屆一屆地辦下去,延續下去。這樣想著,我彷彿看到了那個叫沈雁冰的孩子留存在烏鎮的嬉戲的童年,聽到了他童稚的笑聲。

GIF

作者簡介

陳新峽,男,60年代生人,河南省作協會員,某報編輯、記者。作品曾被《周末文匯》《都市文萃》《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等報刊轉載,並收入多種選本,多次獲獎。著有小說集《存在與流逝》,散文集《面湖而坐》獲2011年三門峽市「五個一工程」特別獎。現居河南三門峽市。

本文作者陳新峽授權河南思客獨家刊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河南思客

河南思客2018年編委會

編  委 胡耀楨 王銀玲 庄鳳娟

陳 旭 王立國 李智信

張紅陽 胡建武

總 策 劃 呂佩義

統  籌 楊海燕

本期編輯 王睿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南思客 的精彩文章:

抱膝長嘯于山林

TAG:河南思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