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歷史真正的諸葛亮,我們都被蒙蔽了雙眼!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如神人一般的存在,在新版的《三國》中更是演繹的淋漓盡致,讓人嘆為觀止。可是,現實中的諸葛亮真的如此嗎?那又是哪樣?
《三顧茅廬》
都已家喻戶曉,新《三國》中劉關張三人在風雪交加的日子,拜訪諸葛亮,每次都著實不容易,第三次才見得諸葛亮等等。一是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而是烘托諸葛亮大人物的出山。《三國志》中寫道:「凡三往,乃見。」短短五個字,後人評價《三國志》:惜墨如金、過於簡略。
《火燒博望坡》與《火燒新野》
史書上記載,諸葛亮出山後,並沒有任命他為軍師。而是在赤壁大戰之後,劉備稍微佔領了一些荊州地盤,才任命諸葛亮做了個軍師中郎將。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沒有任何職務,不可能指揮劉備的軍隊,也就更談不上什麼「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了。
《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與《借東風》
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一到東吳就遭到東吳以張昭為首的眾謀士刁難,但是歷史上不是這樣的,張昭已經是當世名士沒有必要和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爭得你死我活。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完成與東吳的結盟後就立即返回了,而不是三國演義中寫到的滯留在東吳與周瑜共破曹操,就更加不會有「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故事的發生了。
《空城計》
演義中寫到街亭失守後就上演了讓後世稱頌的「空城計」不過這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原因很簡單魏軍沒有追擊並且指揮魏國軍隊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頜!
歷史的諸葛亮沒有如此的功績,為什麼還被後人誇大其詞的賦予這些神人般的事迹。在這麼大的能力下,都不謀反、篡逆,也是為了讓後人學習諸葛亮忠君報國。
諸葛亮沒有投靠當時如日中天的曹操,也沒有選擇富饒雄厚的江東,而輔佐了劉備,雖有客觀原因,但他還是選擇了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私奉獻的精神,深受後人敬仰。
事實亦是如此,大家又如何看待呢?
戳一戳:


TAG:金禪投資交易服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