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喝個飲料能延壽十年?當心中了「錯誤因果」的圈套

喝個飲料能延壽十年?當心中了「錯誤因果」的圈套

下載App-博科園

蘋果系統:博科園

已可蘋果類應用商店搜索下載

安卓系統:博科園

國內幾大應用市場均可搜索下載

微信公眾號:天文物理

(博科園附屬公眾號)

新浪微博@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因果關係,說複雜了涉及哲學問題,講起理論來有人可以寫一部書。筆者不是哲學家,但同其他老百姓一樣,每天生活在各種「因果關係」的糾纏中,受到形形色色因果關係的「影響」。特別是在信息高速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從科學傳播,到各種社會問題、法律問題,無不涉及各種因果關係的認定。因果關係的錯誤判定,除了干擾人們正常的思維,帶來困惑,也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混亂,應該引起更多關注。

1

一種「果」可以有很多「因」,怎能隨便對號入座?

普通百姓有時搞不清因果關係、產生困惑很正常,因為我們的大腦不可能隨時保持清醒的邏輯思維,況且有時往往事實就不那麼明確。但商家打著科學的招牌,用混亂的因果關係忽悠公眾,往往就是別有一番用心,需要提高警惕了。

有人就是愛玩「語不驚人死不休」那一套,近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企業老總所稱的「喝某某飲料可以延長壽命十年」,稍微有點科學思維能力的人都會對此一笑了之。多數人都明白,影響人壽命長短的因素太複雜了,不會由某種單一因素決定,所以,喝保健飲料延長壽命的說法基本就是個笑話。可人家是做了科學實驗的啊,咱沒有看到論文,不知道具體細節,據說是用老鼠做實驗得出的結果,可憐的老鼠,天天被人逼著喝口味不怎麼好的飲料,即使它裡面有些好東西,那含量呢?能起多大作用?何況老鼠實驗的結果不能簡單用在人身上。

身邊有許多做保健品生意的,也有很多保健品的消費者,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保健品營銷就是玩的心理戰,用混亂的「因果關聯」迷惑消費者。保健品的功效大多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頂多起安慰劑作用,商家廣告宣傳中往往誇大其辭,說能治這病那病,且不說保健品中是不是真含有針對特定人群的有益成分,即使有,一般靠吃保健品其攝入量也遠遠達不到治病效果,所以保健品不等於藥品, 吃了含有益成分的保健品不等於能治病。

還有, 關於「有毒」「無毒」的說法,有句話我很贊成,「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很多東西都有一定的毒性成分,但吃了有毒性成分的東西,不等於會中毒,關鍵看攝入量,看人體的代謝能力,等等。人們談「毒」色變,一方面是不了解其中的細節,一方面也容易犯「因果判斷」簡單化的毛病。所以,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沒有錯,這不是懷疑一切,而是科學的質疑態度,這往往也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的。

廣告宣傳中用錯誤的「因果關聯」,忽悠消費者的大有人在,借錯誤的因果關係攻擊科學的也不在少數。剛看了某個群里發的一條信息,引用所謂原某部部長的話:其一,「人送醫院沒死,治幾個月死了,你說是治好了,還是治死了」「醫院大樓越蓋越多,如果醫生能夠治好病人,應該是越蓋越少啊」,等等,看了就令人哭笑不得,簡直是顛倒事非。首先,疾病的發生髮展有其客觀規律,難道進了醫院醫生都把病人往死了治不成,他們圖什麼啊?醫生又不是神,只能把病人治好,病人在醫院不能死?其二,人們的壽命延長了,發生疾病的機會也會多起來。病人多,醫療資源緊缺這是事實,哪能歸於病人越治越多,這是什麼邏輯!你得了病不去找醫生看,還能找誰?不可否認,醫學有其局限性,但不能因其局限性,就對其持否定的態度,其實這個道理多數人是接受的,只是遇到特別的事情往往還會受到一些混亂因果邏輯的干擾。

所以,科學思維需要形成一種社會文化,一種思維習慣,一種公眾需求。

2

先後發生的事情並不一定形成因果關係

最近感冒發燒的人特別多,尤其是免疫力相對較低的小孩子。剛看到朋友在圈子裡發消息,說她的孩子發高燒,結果用一種中醫偏方退燒了,特推薦一下。習慣性的思維讓我提出疑問,這種偏方真管用嗎?它們有因果關聯嗎?朋友回復:我不懂因果關係,反正燒是退了。好了,真不好意思,可能我的疑問多少對朋友有那麼一點點傷害,誰讓咱愛較真兒呢。我不知道朋友用偏方給孩子退燒的具體細節,但我知道孩子燒退了,可能會有很多原因,正常情況下,如果是感冒引起的,發燒一般不會超過一周,也許退燒的進程已經接近尾聲,又正好用了這個偏方,很難說是偏方起的作用,也可能就是個巧合。生活中許多「經驗」的積累往往不是來源於科學的數據,而是一些也許是不只一次發生的巧合。

涉及科學的因果關聯需要嚴格的實驗數據支持。「隨機,雙盲,有對照,大樣本」的科學實驗結果才令人信服。但要警惕科學研究的成果被曲解,被片面化利用,有人會挑選對自己有用的數據,拋棄對其不利的作為支持自己「因果判斷」的依據,這就是科學道德問題了。

3

容易顛倒的「因果判斷」

同事今天生病發燒了,還在堅持工作,出於關心,我習慣性地勸她回家休息,多喝點水,好好睡一覺,出點汗,沒準就好了。她回復我說昨天夜裡出了好多汗,腿還痛,早上燒稍微退了些,但上午又有點燒了。想想看,這麼簡單的問題,是出汗導致退燒,還是退燒導致出汗?我有時也會犯迷糊。從科學上來說,退燒的過程,要把多餘的熱量帶走,所以會出汗,是退燒導致了出汗,而不是出汗導致了退燒。這個因果,往往被「倒置」。

還有,「糖尿病」和「吃糖」的因果關聯,其實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來的,而是患了糖尿病引起血液中糖分含量升高。當然,科學上搞清前因後果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如果不懂,可以多聽聽專業人士怎麼說,當然,專家說的也不一定就一定是真理,科學本身就不等同於真理,但總比自己胡亂猜測因果關係要好吧。人們往往通過主管臆斷,憑想像判定因果,比如,見到以前沒接觸的小西紅柿、彩色柿子椒,就認為是轉基因的,難道就不能考慮一下傳統的品種選育也可以創造眾多的不同嗎?

4

正解的「因果判斷」是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法寶

在醫學上,包括簡單的闌尾手術,也會出現低概率醫療事故,給兒童接種疫苗偶爾也會因個體差異導致比較嚴重的疫苗反應。當然,誰都不希望「倒霉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但萬無一失的醫學實踐不存在,百分之百安全的疫苗也不存在,就像百分之百安全的食品不存在一樣。如果以偏蓋全,從低概率事件判斷帶有普遍意義的「因果關係」,就會造成社會的混亂,科學也很難取得進步。如果因為坐飛機會有危險,就不坐飛機,是不是有些過分?

有句成語叫「因噎廢食」,說的很明確,不能因為怕吃東西噎著就讓天下人都不吃飯。這個成語出於古代,可見我們的古人還是很有邏輯思維能力的。西方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果問題。現代人無疑變得更有智慧,只是面對的信息過於龐雜,往往給我們正確判斷帶來干擾,一不留神就會「中圈套」。

找出事物正確的「因果關係」很重要,這是我們正解認識客觀世界的法寶,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有些因果關係一目了然,有些則需要我們深入的思考,甚至進行嚴格的科學實驗才能得出相對準確的結論。

不管怎麼說,我們遇事都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細思前因後果,努力釐清它們的關係。科學需要有質疑的態度,對於科學傳播的內容同樣要有質疑的態度。加強科學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無疑是避免大家被忽悠,上當受騙的重要因素。

作者:曉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文中圖片來源與網路。授權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探索中心(cfi-china)

其它內容請(微信公眾號:博科園)回復:更多

即可獲得你不曾看過的精彩內容

於本文末留言評論、建議、發表觀點等

博科園-App同步移動PC官網:

bokeyuan.chinaci-360.com

點擊原文閱讀進入獲更多科學知識及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傳奇 的精彩文章:

10大跨越物種的致命疾病!

TAG:宇宙傳奇 |